古人“锅灶一体”的炊具有一款小蛮腰——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鬲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家店下层文化
彩绘陶鬲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讲述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
-------------------------------------
这件彩绘陶鬲出土于赤峰市敖汉旗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旁侧的墓地,它造型修长,泥质灰陶,表面磨光,以红、白两色对比绘制出卷云状纹,卷沿、筒腹,下附三锥状足。
大甸子遗址所属墓地是目前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处墓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文化本身属于当时活动于辽西地区的一个方国,而大甸子遗址则极有可能是这个方国的中心所在。
夏家店下层文化呈现高度发达的层级式聚落形态,平均每5公里左右即分布有一处聚落。聚落内有可达六、七米之厚的文化层堆积,以土坯、石砌的发达地面式建筑技术,以环壕、城墙、马面等防御设施组成的发达防御体系,以居住址、墓地、手工业区等区划明确的成熟城市规划模式,以精美的彩绘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文明等等,都彰显出这支文化的强劲和壮大。
大甸子墓地总共出土陶器1683件,而陶鬲是随葬品中最为普遍的器物,只要墓葬中有随葬陶器,肯定会有陶鬲。它无疑代表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器物,显示出该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一时期墓葬中所见彩绘陶器,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在居住址内往往不见使用,而是成为专门为死者葬礼制作的礼器。
在陶鬲出现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炊器是陶罐、有三个实腿的陶鼎或者分体的釜灶。陶鬲其实是以罐、盆、钵等器物,下接三空足而成,做炊具之用。粥字在《说文解字》中呈鬻(yù),形为米置鬲中烹煮之状。
陶鬲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及其边缘地带,传布到了长城沿线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在东南沿海及华中的部分地区也发现有它的踪迹。
陶鬲最早出现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到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晚期基本消失。它占据了古代中国的炊器史二千年。夏商周时期,贵族墓葬和窖藏内还出现大量青铜鬲作为礼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表面装饰有繁杂的饕餮纹、兽面纹、卷云纹、夔龙纹等。
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陶鬲表面,以白色和红色对比鲜美的颜料绘上精美的变形兽面纹、云纹和抽象的几何纹饰,与其他的彩绘鼎、壶、罐、盆等组合成为祭祀礼器,在中原地区三代文明的影响下,接受了统一的可表达共同体意识的礼制文化,最终在西周时期形成统一的礼乐制度来教化万民。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鬲的形制尤其特异,在西方似乎从没有发现过与它类似的器物。所以它似乎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别产物,同时,在中国的古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遍而长久,所以竟可目为中华古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由鬲衍生而出的甗,其上蒸下煮的结构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的蒸煮方式。直到战国晚期出现了高于地面的灶台,鬲才消失了。所以说鬲可作为中国饮食业的标示,以它的形态和功能为母体,衍生出了许多其他炊具,如甑、甗、釜、鬶等,奠定了以煮、炖、蒸为中国特有的烹饪方式,乃至对整个东方饮食文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就今天来看,这样精美的陶鬲依然可以使用。它可以用于野炊,也可以用来煲汤。放大想象,是不是可以用它和一些古代炊具做成一种原生态餐饮文旅产品呢?不是没有可能。
这一点,当地的人可以动动脑筋,或许哪一天,陶鬲煲汤、铜鼎火锅、角觥饮酒会出现在某个饭店里,在饱口福之余也能触摸先民的文化。
好了,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鬲的故事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将为您介绍夔龙纹环耳铜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