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送水车

老北京的生活用水,在过去全要靠地下水。北京的地形,是三面环山的一个扇形,河流湖泊多,地下水也很丰富,故此浅水井多。可是这种井虽取水方便,但水质不好,发苦,所以人们就逐水质好的井而居。这样就形成了纵横胡同的城市布局。“胡同”一词在蒙语中即“水井”的意思。北京以水井命名的胡同可多了去了,如“三眼井”“四眼井”“前井”“小井”等等。旧时的北京没有修建自来水供水系统,后来有了也只供少部分有钱人家用,一般老百姓还都是用井水。水质好的甜水井,都是由满清军队中山东籍的伙夫管理,清朝灭亡后,山东伙夫就承包了甜水井,雇用山东小伙子当水夫,向住户人家送水谋生。并且在水井旁搭建窝棚,做为水夫的住处,俗称“井窝子”或“水窝子”。

水夫送水是用独轮车,车上安放两个大水柜,水柜上方有一个大方孔,从这儿往里灌水。另一端有一个小圆孔,是排气用的,侧边下方有一个圆孔用木塞堵住,是放水的。两个柜子装满水得有五百多斤,推着这独轮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是太重,把握不好平衡就能翻车,二是老北京的小胡同都是土路,坑洼不平,推车颠簸晃动。所以送水的车夫用一条宽带子套在水车的两个车把上,再把带子套在肩膀上,用肩部担起车把,以减轻双手的压力,可以说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推这辆独轮车。吱吱扭扭,晃晃悠悠,艰难地走在大小胡同里,水在木柜中晃荡,不时溅出一些水来,一路走一路洒。

水车上带着一条两头带铁钩子的扁担和两个木质的水桶。到了住户门口,把水桶放在水柜下出水口儿的下方,拔去木塞子,水就喷出来,待两个水桶灌满了,用铁钩子钩住水桶的横梁,挑进院里,送到已预订好的各家大水缸中。送水的小伙子一般都不识字,出院门,就在门框上用粉笔画上只有他们看得懂的符号,这就是记账,到月底按记号收费。

当时北京人管送水的山东小伙子称为“水三儿”,其实原意是“水塞儿”,叫来叫去就叫成“水三儿”了,更进一步就叫成了“老三哥”。

每逢过年,“老三哥”都给住户送粉丝,说是山东老家的土特产,其实是从粉房赊来的。每户多则五斤,少则二斤。说是“送”,但都得给钱,而且要多给,否则来年送水时,便会找点儿小麻烦,谁也不愿为这点儿小钱儿掰了面子,也成为这行儿的习俗了。

老北京有两霸,一是淘大粪的“粪霸”,一是送水的“水霸”,谁也不敢得罪。每到年三十,送完水后,住户得往桶里扔几个铜子,叫“压筲底儿钱”,不能让水夫挑着空桶走,最底层最辛苦的送水工也得转奉水霸了。

1949年以后自来水网逐渐遍布到全城,吃井水的日子宣告结束了,送水工这一行儿也自然消失了。(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记忆中的老北京的交通运输——人力运输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四十年代北京人力运输占有很大比重,可谓包罗万象,使用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仅常见的普遍使用的人力车介绍一些. 独轮 ...

  • 京城井窝子送水的“三哥”怎么就成了水霸?

    井窝子和水车 西德尼·甘博摄 从前,北京人忌讳院子里有井,用水,全是到附近的井台上,用绳子拴个柳罐或是小木桶,自己去打. 北京很多的胡同都有水井,有的胡同就以井来命名,如王府井.龙头井.四眼井.大甜水 ...

  • 老北京井窝子和最后的送水工

    推着独轮车的送水人 约翰·詹布鲁恩摄 小时候家住在北新华街附近的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从记事起就有个推车.挑担送水的老头儿,每天早上准时给家里送水.我们家住北房,堂屋门后有个很大的水缸,里边漂着只用半个 ...

  • 杠杆原理

    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春秋末期卫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常常游说于吴.越.晋国之间. 有一次,子贡到楚国游历后,从南方返回晋国,途中经过汉阴,看到一位种菜老人正在菜园里忙碌,给蔬菜浇水.水 ...

  • 张玉波| 大水缸

    记得小时候,农村里还没有压水井,更别说自来水了,所有的用水都要去村里的水井挑.因此,水缸是家家必备的,有的还不止一个.我家人多,用水也多,因此我家的水缸特别高大,缸沿儿跟成人的齐腰高,比我七八岁时的身 ...

  • 华德辉丨荒芜里的古韵

    荒芜里的古韵 作者:华德辉 自年少起在外求学一直到如今就很少回到老家,  这次得空来访当年自己出生地的小村庄,因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前一百多户的村落现在绝大多数住户都搬迁出去.搬迁出去之后,在政府的政府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