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医治愈肾病系列四:通补兼施,肌酐自降
慢性肾衰竭(肾衰病 脾肾两虚证)
【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科室】肾病科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
【提供医师】赵文景
【一般情况】
患者女性,55岁。
【主诉】
发现血肌酐升高6年,加重1年。
【现病史】
患者2011年体检发现血肌酐升高,130μmol/L,2012年于当地医院住院,服强的松,降压药,百令,金水宝等,具体不详。2014年于南京总院治疗,服降压,百令等治疗,血肌酐逐渐升高。2017年劳累后血Cr由400μmol/L升高至500μmol/L。2018年4月5日查血Cr602μmol/L。刻下症:泡沫尿,无水肿,夜尿1次,畏寒明显,腰酸乏力,双下肢沉重,目干,视物模糊,偶有胸闷,纳可眠差,大便常色黑1次/日,易腹泻,抽搐。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10余年,可控制。
【个人史】
性情平和,饮食无偏嗜。否认放射性物质、毒品等接触史。
【家族史】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BP:140/90mmhg。舌淡暗苔薄黄。脉沉细。
【辅助检查】
(2018.4.5)生化:Scr 602μmol/L,BUN23.3mmol/L,UA5462μmol/L,ALB44.3g/L,TP83.9g/L。
【诊断依据】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老年女性,劳累日久,累及脾肾,湿浊邪毒留于体内,日久浊毒内蕴,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气虚则乏力腰酸,阳虚则畏寒。四诊合参,辨证脾肾两虚证。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泡沫尿,无水肿,腰酸乏力,畏寒,双下肢沉重。
2、辅助检查:(2018.4.5)生化:Scr 602μmol/L,BUN23.3mmol/L,UA5462μmol/L,ALB44.3g/L,TP83.9g/L。
【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患者以血肌酐升高为主,当与水肿病相鉴别。在中医古籍中,虽无肾衰病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关格”、“溺毒”等病;水肿则是以体内水液停留,泛溢肌肤,而出现头面、眼睑、四肢,甚则全身水肿。此患者无水肿,可做鉴别。
西医鉴别诊断:
慢性肾衰竭当与急性肾衰竭相鉴别。慢性肾衰竭多起病缓慢,伴有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等多种并发症,双肾萎缩;而急性肾衰竭多无肾性贫血,双肾大小正常或增大。此患者血肌酐升高6年,为慢性肾衰竭。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肾衰病 脾肾两虚证
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高血压3级
【治疗经过】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温阳
加味四君地鹿汤加减。
二诊:2018年5月24日
病史:偶有腹胀,眼睑水肿,畏寒,泡沫尿,夜尿1次,乏力腰酸改善,纳可眠安,大便稀,排便无力。
辅助检查:(2018.5.22)生化:血肌酐456μmol/L,尿素氮18.9mmol/L,尿酸441μmol/L。血常规:RBC3.38*1012/L、Hgb103g/L。尿常规:尿蛋白2 ,潜血 -。
查体:Bp:145/85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舌淡白苔薄,脉沉细。
处方:前方加减。
三诊:2018年7月12日
病史:时有恶心无水肿,纳眠可,大便偏干,皮肤瘙痒,畏寒,腹胀。
辅助检查:生化:血肌酐441μmol/L,尿素氮16.4mmol/L,尿酸457μmol/L,总蛋白83.9g/L,白蛋白44.9g/L。血常规:Hgb105g/L。
查体:舌淡黯有瘀斑苔薄,脉沉细。
处方:加莪术等破血通络。
四诊:2018年9月13日
病史:少量泡沫尿,偶有眼睑肿,口干,腰痛乏力,纳眠可,大便稀2~3次/日。
查体:Bp:130/70mmHg。舌淡暗苔薄,脉沉细。
辅助检查:(2018.9.10)生化:血肌酐374μmol/L,尿酸509μmol/L,尿素氮19.99mmol/L,尿常规:尿蛋白 2,BLD 。血常规:HGB104g/L
处方:前方加减。
【专家点评】
现代医学观点: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当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下降到20ml/min以下, Scr升至442μmol/L(5mg/dl)以上,现代医学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治疗并发症为主要方面,最终患者仍需要进入透析治疗。
古籍文献:
慢性肾衰竭在古代中医中并无相对应的疾病病名。但根据其恶心呕吐、小便减少等症状,可归属于“关格”。此患者为劳累日久,脾肾两虚,因此治以健脾补肾,辅以祛痰泄浊,以加味四君地鹿汤加减,四君子汤健脾,附片、鹿角、仙灵脾、肉桂温阳化气,砂仁、竹茹祛痰,蛇舌草、土茯苓等祛除浊邪。通补兼施,使肾得补,邪可去,则浊毒自降,延缓了患者的病情进展,血肌酐逐渐下降。
(案例整理人:刘志强,整理时间:2018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