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文物中疑似人造石的谜团待解

在网络文章《人造石,人造石,人造石,埃及遗址只是横店影视城而已——兼答《观察者网》L先生》的插图中有不少西方古代造物疑为是人造石的,作者河清教授图文并茂的调查研究很有参考意义。文中部分插图照录如下:

根据图片,人造石的特征一目了然,看来西方文物中的人造石历史跨度很大,从金字塔和古罗马文明到近现代都有。文中说到:

※西方是17世纪意大利最早发明了人造石,18世纪传入英国。

※英国女商人伊莲诺·科德(Eleanor Coade),发明了一种独家秘方的“科德石”(Coade stone),属于陶瓷石,风靡于1769年到1833年的英国。

※1844年,出现一种专利硅质石,是将沙子和燧石粉置于碱性溶液,通过高温蒸汽锅炉加热,将硅质颗粒被粘合在一起,可以做花瓶、墓碑、砂轮和磨石。可见,这是一种高硬度的人造石。它可以做墓碑,甚至做砂轮,实际上已是一种人造花岗岩了。

※英语叫Cast stone(铸石),是人造石的另一种称呼。斯蓬描述,在当时法国里昂已大量运用“浇筑石”。还提到日内瓦有一座巨大的使用浇筑石的大十字架。可见在17世纪,西方人造石已进入日常生活。

※人造石可以模仿几乎所有的天然岩石。到了19世纪,西方的人造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有大量专利石头,配方绝密。制造人造石灰石,人造花岗岩,都是小意思。

等等。

近现代的人造石根据其动机可以分为工艺美术品(无欺骗目的)和赝品(欺骗目的),而出现在现代工业(蒸汽动力和电力动力)之前的人造石,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就应该要研究了,因为古代艺术品的天然材质与人造材质的区别特征把握不住的话,就不能区别现代人造材质,不能够识别现代人造材质的话就很难区别真品与赝品。例如,鸡血石、田黄石的人工混合品因为很不易识别给收藏者和消费者造成极大困惑。

红水河文明的远古文明造形艺术品中就具有浇铸工艺特征的,但很多明显具有天然的老化特征,令人费解。如果说远古的红水河文明就已经掌握了浇铸技术,这个谜团就解开了。不过新的谜团又产生了,彼时的浇铸工艺哪里来的?它的材料?常温还是高温浇铸?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凡浇铸都应该是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使材料充分熔融产生良好的流动性才可以,那么足以使材料熔融的高温是如何获取的?等等。

下图是一件断代为唐代的石质造形艺术品的底座(本体与底座材质不同),微观观察发现两个特征:首先,可以断定是老的。其次,疑似混合人造,两种现象之间很矛盾。可如果说唐代就有人造石了就不矛盾了。

里面锐角的小石块清楚可见,这是天然岩石的特征还是人工混合进去的特征,希望有专业人士留言指教。

这几张图片是气泡破口,类似的现象在宋瓷中有时可以观察到。而宋瓷的气泡现象是因为烧结升温慢,釉面玻璃质没有迅速固化,导致热胀气体形成气泡冲破表面所致。这种现象出现在石质上该如何理解?是天然特征还是人工特征,希望专业人士留言指导。

(图片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