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扯《伤寒论》

原创 素医 炼鼎中医 1周前
今晚有朋友和我聊到《伤寒论》,问我是如何学的。
我想要回答清楚这个,需要明白理论与实践之区别在哪。
在治病这个过程中,除了治病以外,还离不开人这个因素参与。而人在参与治病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多少效果,这其中水很深。
比如说,我们读《伤寒论》的注解,就会发现各家解说不一样,有人说寒伤营,那自然就有人说寒伤卫,这两者谁对?如果你去翻经典就会发现都对。
如果我们把所有关于《伤寒论》的注解书籍放在一起阅读,就会发现脑子已经混乱了。故而很多人得出的经验是,要一门深入,有效果就行。这就是因为离开了人参与医疗活动这个过程。
即是说治病可以按书上的路子来,比如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有什么病用什么药,有什么证用什么药。在我们所看见各种《伤寒论》注解基本都是这种套路。
这种注解方法比较出名的有:
1、方证对应,也就是有什么证用什么药。
2、症状分析,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加减什么药。
3、病因对应,受寒用什么方,中风用什么方。
4、六经辩证,只要有特定几个症状组成的症状群,就用什么方,甚至叠加。5、病机注解。
如果仔细去分析这些注解方法,就会发现这只是其中一种理论或套路模型
比如方证对应之小柴胡汤,症有口苦、咽干、目眩,但有些人用小柴胡汤后效果很好,有些人用了小柴胡汤后效果不理想,有些人用了后反而症状加重。这说明什么?说明了相同的症状或症状群,在不同人身上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会是不同的人?
如同在《伤寒论》中,有人注解说寒伤营,也有注解说寒伤卫,为什么都对?
因为他们遇到的病人不同,可能对甲来说寒伤的确实是营,而对乙来说,寒伤的确实是卫。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读到的注解只是因为立场、临床经验的不同,即医生参与临床实际工作所产生的效应不一样。

那要如何解决这个实际的问题?就是研究人之思想。为什么要研究思想?我们看张元素学术思想、徐灵胎学术思想就知道了。学术思想是什么?学术思想是研究人如何正确的去观察、认识疾病的规律,并寻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
这种手段,我们也可以叫做诊断。
在《伤寒论》原文中,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根本的东西,也就是《伤寒论》脉法。比如从理论上来讲,太阳病桂枝汤证,脉缓,这是理论的模型。但是因为人的职业等因素不同,有人工作就是在寒冷环境下,有人工作就是在燥热环境下,这时候的脉就不是缓脉,或者说这类人就不太可能得太阳病桂枝汤证。
又如,太阳病桂枝汤证,有人服下后立马病愈,有人服药后病重,变为白虎汤证。从注解上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误治。但是从具体临床上看,如果事先知道服用桂枝汤后疾病会加重,还会给病人开么?我想是不会的,也就是说医生其实是不知道吃了桂枝汤病会加重,毕竟医生心里想的还是要把病给治好。
因此,要如何正确理解这个条文,并用到临床上。从注解上看,没有一点问题,怎样解说都是可以的。但是从临床上看,是在寻找一个问题,医生要如何才能判断病人服用桂枝汤后病情会加重,我想这是读活《伤寒论》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何判断?这个诀窍就藏在脉法之中。
在中医四诊中,基本上望闻问三珍,都是经验。而脉法是唯一有理论可循的,比如《素问 移精变气论》就记载脉法的变化规律,说疾病在脉象中是如何体现的,病因是什么,下一步会如何变化,会变成了什么样子的,应该如何推断预后等等,这一点与《伤寒论》中记载的脉法是一脉相承。只不过后世在注解《伤寒论》时一直在忽略这个因素。
回到正题,为什么有人服用桂枝汤后,疾病会加重?我们读注解,发现讲得都很有道理,有时会忍不住骂那帮医生都是庸医,老给病人用错药,但问题是自己就没用错的时候么?人家西药副作用还写得清清楚楚!
所以读《伤寒论》注解,要非常小心,很多注解似是而非。从临床上来讲,服用桂枝汤病情加重,其实就是因为“发热”是邪热,而服用桂枝汤病愈,那是的“发热”是正常的阳气作用。
也就是认为热也是有正有邪的,当人受寒时,身体需要热,此时的热就是正气。当身体不需要热,而恰好有多余的热,此时热反而成了邪气。此时用桂枝汤反而加重。这也是叶天士所言有“有一分恶寒....”
如何判断这个?看脉!
脉的规律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人又是不同的脉。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规律,而非不同的脉。
(0)

相关推荐

  • 是桂枝汤?还是桂枝加附子汤?

    徐医生案例: 一个病人因腰背痛来诊,自叙腰背痛已有十年了,两年前加重,看遍各科医生,试过各种疗法,罔效,已请病假两年,无法工作,无法活动.自己感觉废人一个.白种人,40岁,身材中等,肌肉坚紧,下肢因久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八)

    伤寒论第34条辨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病,症属桂枝汤症,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 ...

  • 灵素之问 | 从阴阳五行到《伤寒论》六要素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5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 灵素之问 | 伤寒论得名及其概念演变与误解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4月22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quo ...

  • 《伤寒论》治疗阳明病多用方药,针灸如何治疗阳明病?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总结了六经病,阳明病是其中之一.为了治疗阳明病,仲景创制了不少方子,临床效果甚佳.若换一种思路,如何从针灸入手解决阳明病呢?著名针灸医家单玉堂先生的总结如下-- 阳明包 ...

  •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小柴胡汤证之第148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小柴胡汤证之第148条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二.少阴病 三.部证 小柴胡汤证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 ...

  • 《通俗伤寒论》——阿胶黄芩汤

    秋燥.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泄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鞭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 陈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7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7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 ...

  • 中风、脑梗的根源都在血液微循环,读懂伤寒论,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中风、脑梗的根源都在血液微循环,读懂伤寒论,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29,30条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 ...

  • 读懂《伤寒论》之辨寒热

    导读: 本文来自老中医座谈会内容纪要.参加人员有刘力红老师及热爱中医学的其他老师及其同学. 听李老讲用药体会 1 李老聊学习<伤寒论>体会 刘老师:今天下午人比较多,多通知两三个人,这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