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奇石峥嵘时

虽说前年曾应邀观瞻过石博会,却从不曾想到小城的观赏石展做成了大活,在国内已是能排上座次的盛会级别。无论是品鉴赏玩的受众基础,或是相关的消费能力,还是业已形成的石博会的规模、交易额与影响力,在周边的几个地市里坐上了头把交椅。

民间协会里包括作协、美协、书协这样的大咖,石研会算不得才华横溢、相貌出众,但它就是显示出了独有的能耐。

一个地级市的内容单一的协会,能有如此决心和意志,把自己的专属活动做成如此体量的文化盛会,非常值得书写。尤其是随经济高速发展而伴生的观赏石,经历了“疯狂的石头”之后的凋零、衰落,依然能够在小城呈现出品鉴赏玩更理性的文化姿态,呼应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节点,确实是很难得的事情。

坐一起喜欢听几个老哥哥讲故事。

小城石文化研究会的新老会长张宝华、张丹、徐鸿运,说着几十年来创会的缘由、艰难,石头在小城由冷而热,直到作为一桩盛事登上文化舞台。

故事里你能看到一群人接力、接棒的动人情景。

张宝华作为创会的老会长,筹办时就请了书画界德高望重的纵横老师做顾问,把日报社一版头条主笔张丹、《晨刊》主编刘宪法拉来做副会长,起步重视媒体的推介作用,确乎煞费了苦心。

记得第一次搞观赏石讲座,宝华老会长亲自操刀,上台主讲了三个多小时。

那时著名的灵璧石还在鸡圈、猪圈、屋墙、院围里埋没着,在地下沉睡着。

石研会第一次成规模的观赏石展与设摊销售,在九十年代初,放到科委院内,一批形状、色度极好的大小石头摆在那里,价格很低却也少有人问津。

他们坚持了下来,坚持到疯狂石头的年代,坚持到观赏石陷入市场低迷而遇冷的时节。

在他们眼里,好石头是有经济价值,本质上却是它的文化属性。

一块观赏石给予人的审美喜悦、情感陶冶,这个文化价值永远都不会变。

石博会上见到了石研会的副会长老秦,他有些兴奋。

读“马尔的视觉”几年,成为了铁粉,多次微信里交流心得却无缘结识。

老秦有二十余年的观赏石收藏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品鉴知识。

我正好在观赏石品鉴这一块需要人指点,便扯着他去逛展,让他给我讲解。

这些年观赏石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庭,有的放庭院里设景,有的则摆案台做文玩。

仅仅石头里的年轮历史就给人以奇幻感。

几亿年前的海藻化成了石色、石纹,触摸它便触及到了那么久远的时空。

我比较欢喜日式赏石,觉得它造型安静,唯美意味浓厚。

老秦认为它的石皮质感和包浆之所以显得滑润,实际上是处理干净后,经过若干年的盘摸,有了人的气息的缘故。

通常在市场上见到的黑色的干净的石头,多数是已经处理好的,个别极光滑细腻的,经过打磨,涂上了蜡。

经人工雕琢的石头被排除在观赏石之外,只能称之为工艺品了,价格应该很便宜。

我其实最关心的是圈外的普通观众,如何去选一块好石头。

老秦教我先从“形、质、色”几项来简单把握。

所谓“形”,指的是石头的天然形态。

观赏石绝不允许切割加工,必须保持住它的天然体态。

象形石的可贵,就在于它的天然属性,状貌巧夺天工者是珍品。

如有人为雕琢、造型或修饰,则属于石雕艺术,而非观赏石了。

“质”是说好石头质地坚硬,密度高,比重大,质地光滑,水洗度好。

色彩方面,不同石种有其各自的特质。

昆石、钟乳石以晶莹、雪白为上,黄蜡石以纯黄凝冻为好,太湖石以青白为佳,而崂山绿石以墨绿为上品。

我们熟悉的灵璧石则讲求玄黑。

卵石类中有很多属于色彩石,色泽单纯或多重色彩巧妙搭配均可归入上品。若色度不清晰,颜色混乱者则不入流。

具象石与抽象石的色彩,则多以沉厚古朴的深色系列为佳。尤其是景观石,受传统山水水墨画的影响,一向重视意境的营造,为求景观的悠远深邃,比较崇尚深色系列。

如黝黑、墨绿、褐色、紫色、深红等。

最忌颜色混浊不清,或刺激人眼的“俏”色。

至于选石的“纹”与“意”上的把握则复杂些,则要靠长期的阅历与选石经验了。

老秦的一番谆谆告诫让我有了概观,受益匪浅。

原本是受邀来助兴的,结果学到了一些看石头、选石头的门道。

老秦花二百元选了块毛石。

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带着泥皮,保持出土生态的石头称之为“毛石“。

一手长的小尺幅,形态具象与抽象之间,他看着喜欢。

中国传统书画与观赏石形意神关联最紧密,石博会每年都会邀请书画艺术家来同展。

今年邀请的是八十有余的宋久峰老师。

老先生步态轻盈,满面春风。

宋久峰先生为中书协会员,97年4月的首届全国书法美术展中获二等奖,99年6尺中堂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2000年6尺草书中堂获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

他喜爱大尺度、大格调。

书写长锋用笔,酣畅淋漓,气势磅礴。

尤其是行草,飞动飘逸,遒劲俊迈,势不可阻。

久峰老师与石研会老会长张宝华先生是故交,相熟三十余年。

他本是河南虞城人,毕业于河南省戏曲学校,后分配到安徽梆子剧团任导演,执导过《白蛇传》等数十部大型古装名剧及现代剧。其中歌颂郭庄大队书记郭宏杰的《两张发票》剧目,曾被上影厂拍成电影。

在戏行时就多才多艺,编导和吹拉弹唱敲打无所不能。

自嘲自己是写剧团演出海报写出来的书法爱好。

真正在书法方面大展拳脚则在退休以后,叫“弃戏从书”,调转了船头。

看他的书法则感觉有一妙,无论长卷或斗方,时不时的能看见他把戏曲之形体舞姿、韵律节奏,融入书法之章法、布白及内在气息中,那种情不自禁的戏曲、书法艺术之融合,成为其书体的元气与特质。

“水墨龙”那样的大尺幅,真是豪迈至极,任笔意狂放纵横,意象上却是有趣、合理,彰显了书家的驾驭功力和书写的张力。

久峰先生画展的“前言”,文笔恣肆,着墨意兴,读着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署名“龙辰”,看着眼生。

萧县能有如此书评高人而未能相识,实属遗憾。一问,却是石研会老会长张宝华先生的亲笔,闻之不禁大惊。

我与宝华老先生东篱书院一面如故。

他通奇石、熟花草、喜戏曲,待我诚恳、亲切如长兄,常在文章方面鼓励和褒扬于我。

一篇“前言”,展现了其文字大家的功底。

老话“真人不露相”,说的就是宝华老先生这样的修为。

作者相关文章

小城叙事:门外汉进门瞅热闹

小城叙事:门外汉进门瞅热闹(2)

关注马尔的视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