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专栏】愈演愈烈的‘儿童流行病’----多动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从何而来以及它的症状和形成的原因;从目前我们了解到的,诱发多动症的原因如此之多,多动症的诊断又如此之难,那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去看待这一现象,给到孩子更多的支持呢?
还是那句话,我们只能通过学习,尽可能多的了解多动症,才能成为孩子更强而有力的守护者!
还是那句话,我们只能通过学习,尽可能多的了解多动症,才能成为孩子更强而有力的守护者!
解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患病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人群调查显示在大多数文化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患病率为5%;不同地域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的区别看起来主要归因于诊断标准和方法学的不同。然而,也可能有对待儿童行为的态度或解释方面的文化差异。
在普通人群中,男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比女性多,比例在儿童中约为2:1。(参考DSM-5)
二、相似症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多动症诊断的难点还包括与其相似症状的鉴别: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对立违抗障碍:
有对立违抗障碍的个体会抵制需要自我投入的工作或学校的任务,因为他们抵制顺应他人的要求;行为特征是消极、敌对和违拗。这些症状必须要与在有多动症的个体中因为维持脑力劳动有困难、忘记指示和冲动所致的对学校或需要耗费脑力的任务的反感相鉴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特定学习障碍:
有特定学习障碍的儿童可能因挫折、缺乏兴趣或能力有限而看起来像注意缺陷。但是,有某种特定学习障碍但未患多动症的个体的注意缺陷在学业、工作之外并未受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
在儿童处于和他们智力能力不相符的学业场所时,多动症的症状很常见。在这些案例中,症状在非学业任务中并不明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反应性依恋障碍:
有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儿童可以表现出社交脱抑制但不是全部的多动症症状群,同时表现出其他特征,例如缺乏持久的关系,而这并非多动症的特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焦虑障碍:
多动症和焦虑障碍有共同的注意缺陷症状。有多动症的个体由于受到外部刺激、新鲜活动的吸引,或一心想着令人愉快的活动而注意力不集中。这一点不同于焦虑障碍中因担忧和反刍导致的注意缺陷。坐立不安也可能见于焦虑障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6、抑郁障碍:
有抑郁障碍的个体可以表现为不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心境障碍的不能集中注意力只在抑郁发作期间才变得明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7、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特征是具有泛化的易激惹和不能耐受挫折,但是冲动和注意涣散不是其基本特征。然而,大多数有该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具有多动症诊断标准的症状,则需要额外诊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8、物质使用障碍:
如果多动症症状的初始表现出现在物质滥用或频繁使用之后,就很难鉴别多动症和物质使用障碍。在物质使用不当之前,来自知情者或既往记录的明确的多动症证据对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参考DSM-5)
以上罗列的8种与多动症相似的症状,是我在近几年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见到比较多的诊断类型,并非是与多动症相似症状的全部。
三、共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多动症诊断的另一个难点是,它经常还伴随其他问题。在临床场所中,症状符合多动症诊断标准的个体有共病障碍也是很常见的,最常见的包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对立违抗性障碍和品行障碍:
多动症儿童中约一半也有对立违抗性障碍,其特点是固执、脾气坏(会勃然大怒),并有蔑视和破坏规则的行为。
品行障碍根据年龄和环境的不同,与约四分之一有组合表现的儿童或青少年共病。
品行障碍与对立违抗障碍类似,但有着更严重的敌意和侵略性;
品行障碍的孩子更容易与权威人物惹上麻烦,到后来就可能是与法律对着干。
对立违抗性障碍和行为障碍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与多动症结合的亚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大多数有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也有符合多动症诊断标准的症状;有多动症的儿童中有较少的比例存在符合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诊断标准的症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特定学习障碍:
特定学习障碍通常与多动症共病。
多动症的孩子也有特定的学习障碍。最常见的学习问题是阅读障碍和手写困难。虽然多动症并不归类为学习障碍,但病症表现出的注意力涣散状态使得孩子很难在学校做得更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焦虑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可见于少数有多动症的个体,但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水平。
他们会感到被孤立,为学校的失败和社会问题感到沮丧与自卑。
多动症孩子约少数也会有躁郁症,他们有着骤变的情绪,烦躁,和侵略性。
其症状还包括过度担心、恐惧或惊慌,这可能会导致伴随的身体症状,如心跳加速,出汗,胃痛和腹泻。
二、相似症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教育是根本
多动症不能治愈,但它可以成功地管控。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曾是一名儿童神经病科医生,她在治疗儿童精神病过程中越来越感到问题在教育上,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对'多动’孩子的治疗一般侧重于教育安抚,教育安抚是家长、老师密切配合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在矫治过程中家长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孩子,诚挚地请求老师的配合,共同帮助孩子进步。
合理作息:
对'多动’儿童,家长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培养他们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试着每天都遵循同样的时间表,让孩子可以知道他全天的安排,家庭作业时间,娱乐和家务时间等。
避免分心:
在生活细节上一心不二用、做任何事都专心。例如,吃饭时不边看电视边吃;晚上不迁就让他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至深夜不睡。
固定摆放:
书包、玩具、服装等孩子常用的物品,尽量放在固定的同一个地方,让孩子知道去哪里拿。
纪律有效:
不大喊大叫或打骂孩子,使用超时或特权损失作为不当行为的后果。较小的孩子可能只是一时的分心或忽略,他们会渐渐显现出更好的行为。
互动模式:
对这类孩子的要求应简单明了,避免啰嗦的解释和唠叨,用清晰、简单的方式提醒他的责任。
及时鼓励(奖励):
随时关注并激励孩子的积极行为,欣赏他的努力。
发掘天赋: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成功的体验,以及良好的自我感觉。积极地去发现孩子擅长的事项----无论是体育或艺术类,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尊。
提高注意力:
教师和家长根据他们的爱好,逐步培养能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例如,听故事、看书、画画、下棋等等。
静与动的守衡:
多动是儿童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早期运动不够、能量释放不足,如果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任其自由运动,待其能量宣泄之后,儿童必然会安静下来。
对儿童而言,静和动是守衡的,越是限制动,越会多动,动够了必然有安静的过程。
还给孩子以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性(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哈佛大学教授教育学家霍姆斯(E.G.Holmes)说:“蒙台梭利理论体系的精华是她对下面这个真理的有力论断: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
“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性”,给儿童“自由的气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的儿童,这与“多动症”儿童大多来自管教严格的家庭,恰形成逻辑上的吻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无条件的爱是前提
如果说,教育是根本,那么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则是前提。
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灵》一书中说:如果儿童在心理方面挨饥受饿,那么温柔、严厉、药物都无济于事。人是一种有智慧的生物,因而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料的需求。无需恐吓或哄骗,只需使儿童的生活条件“正常化”,他的疾病将消失,他的恶梦将绝迹,他的消化功能将趋于正常,他的贪婪也将减弱。他的身体健康会得到恢复,因为他的心理趋于正常了。
随着社会对标准化的追求,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产生着趋同心理、榜样效应、楷模意识,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向着“楷模”发展,而不是向孩子自己愿意的那个样子发展。
成人为孩子设立了太多的标准,认为在标准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将来才能成功。比如“听话”,“爱学习”,“有礼貌”,“守纪律”等。
当然,无疑孩子的这些标准化,同时能带给家长的是----极大的满足。
人是何等细腻的生物,孩子更是如此,每个人从很小就对爱与尊重有了强烈的感知。
无条件的接纳他,爱他,让'多动’变成他成长的资源和财富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 ▏刘慎 呼叫中心资深培训讲师,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国际EAP咨询师,广东省心理协会会员,广东省精神分析协会会员,国际CAEP沙盘游戏咨询师,MBTI与呼叫中心管理研究创始人,CS-EAP呼叫中心定制化员工帮助计划创始人。
长
按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