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确定的态度,应对不确定的变化
突如其来的灵感、良好的心情和工作状态,常被人看作是高水准高效率产出工作成果的重要条件。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灵感、情绪、状态都是不稳定的,过于依赖这些因素很难让人保持稳定且高质量的产出。真正有用的做法,是尽可能为你的工作设计一个固定的流程或者模式。
有人考察了50个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尽管他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这些人当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套路。
比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其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雷打不动的工作模式:每天凌晨4点左右起床,吃点东西就立刻开始写作。每天只写五、六个小时,写满10页纸,每页400个字,写够10页纸了还想写怎么办?不写了,坚决不写;写到第八页实在写不下去了怎么办?逼着自己写满十页,就像刀架在脖子上一样。就是这样一种超有规律的工作状态,让他写出了一本又一本举世瞩目的长篇小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
恐怖小说家史蒂芬·金,也有自己惯用的工作模式,他办公室里每一件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绝对不能乱动,这种一成不变的环境确保他每天一坐在那里就能迅速进入写作状态而不会分心。
康德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从家里出发去学校工作,以至于很多路人都拿他来对表。
“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稿的时候要泡澡吃苹果;《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一定要在车上阅读和写作;海明威在创作的时候必须得站着才行......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
《行为设计学》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设计”的,只要设置好一个“触发器”,人的行为就能形成一种自然反应。
就像老鼠看见奶酪就想吃、身边有张床就想躺下、碰到帅哥美女就想多看两眼一样,奶酪、床、帅哥美女都是行为的触发器。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以前参加过一个上百人的午餐会,饭后我负责刷盘子,总共刷了一百多个盘子,导致我在后面好几天的时间里,一看见圆形的东西就想擦两把。
长期遵守一个固定的模式,会形成一种和某个行为紧密连接的触发器,以后你一遇到这个触发器就会产生自然反应去做这件事,根本不用费力。
固定流程可以让你把特定的时间、场景和行为连接起来,每天时间一到就去做同样的事,从而保证了稳定且高质量的产出。当然,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流程,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风格和喜好来决定,最关键的是你的流程要长期固定不变。
原本以为,对待像学习、工作、以及锻炼这些枯燥无味、乏善可陈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应该多搞点花样来保证趣味性;后来才知道对于真正的高手来说,趣味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定性。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从事不确定性工作的人,更需要在其他方面增加确定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