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苕溪诗帖》的起笔收笔看米芾的八面出锋,探究古人笔法的秘密
米芾用笔多变,曾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即用正、侧、藏、露不同笔锋入纸,使整幅作品长短、轻重、仰偃、间距、起笔、收笔不主故常,生出千种变化,极尽万般美态。“八面出锋”当然不是实指八个面,而是指可以从不同方向转换锋面运笔,这说明米芾高超独特的用笔方式。
一些坑人的书法入门常常是这样图示点画用笔的,还美其名曰藏锋。
这种图示误人子弟,害人不浅,完全割断了书法点画的笔势往来,把有点画呼应承接关系的活生生的楷书变成了各自为政的点画堆积。
古人提笔写字切笔直入,没有藏锋入笔一说。不信,请看王羲之《兰亭序》
再看智永千字文,也没有藏锋入笔的。
学笔法要看墨迹本,刻帖及碑不可靠。米芾曾经说过,“恨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下笔,也就是起笔。米芾的话说明起笔的重要性。每一点画有无起笔、行笔、收笔是书法专业与业余的区别。读帖、临帖,一定要首先重视“观其下笔处”。下面我们看看米芾的八面出锋。
一、起笔切入。
二、起笔顺入。
三、貌似是逆锋起笔,其实是承接上一笔的笔势。
“不”字横的起笔
“讴”的第一横
四、S形的起笔
米芾的这种笔法来源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S型是承接上字笔势形成的。
五、对不易察觉的收笔,可以省略的收笔,米芾决不偷工减料。
米芾现在虽然自称“刷字”,但对每一个点画的起行收交代的很清楚,决不偷工减料。
“山”字的横的小尖,显露了收笔。
“去”字的横笔不因后面粘着点省略收笔。
这些笔画的收笔许多人往往忽略省略。
六、顿笔收笔
七、出锋收笔
“泉”最后一笔向下提笔而出。
八、米芾的特色产品——向上出锋收笔。
“謳”字横向上收笔的秘密在于——最后写'品”
“理”字横向上收笔的秘密在于——最后写竖笔。
九、起笔收笔用隶法。
“書”的横画起笔是隶书的蚕头。
“轉”的最后一点上挑收笔是隶书笔法。
“親”的第一点向右出锋,不与下一笔呼应;一个字刚开始就收笔收工休息,这就是用笔的自然之处,想收就收,没有清规戒律。
米芾曾经遗憾“恨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当今社会,印刷术发达,我们见到的下真迹一等的墨迹本印刷品数量是古人无法想象的。古人的墨迹明明白白告诉了笔法,如果再走马观花的看不见古人的用笔之妙,真有点愧对这个时代。
拙文期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书法墨迹的仔细品味,不要简单的只看个大概外形就临写、就给书法作品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