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与董卓决裂后,为什么选择割据河北?原因和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历史进入到东汉末年,纷争和兼并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在当时诸多军阀中,袁绍无疑是实力极强、威望极高的一位。而这一切,与他割据河北有关。根据《后汉书·袁绍传》的记载:
顷之,卓议欲废立,谓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当立之。”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卓案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通过这段记载,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董卓和袁绍二人之间正式决裂的直接导火索是废立一事。董卓意欲擅行废立以更好地操控东汉大权,而袁绍则显然反对董卓此举,并当众顶撞了董卓。第二,袁绍与董卓决裂后,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豫州汝南郡,而选择奔赴冀州(即今天的河北一带)。那么,袁绍在和董卓决裂后,为何偏偏选择跑到河北并在此割据呢?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袁绍选择奔赴河北绝非因一时冲动而作出的举措。事实上,袁绍早有预谋,他曾和曹操说道:“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通过袁绍此言,可知河北南临黄河,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应是袁绍选择奔赴割据于此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袁绍选择奔赴河北还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众所周知,王莽篡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刘秀便是当时一股重要的势力。而纵观刘秀统一天下的帝业历程,起点便是在河北。正是在河北,刘秀取得了河北大族的支持,兼并扩展了自身的军事力量,从而为一统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袁绍或许正是想消防汉光武帝刘秀的这种做法,先割据河北,再以此为根据地逐步吞并天下。关于此点,清代学者何焯曾一阵见血地指出:“(袁)绍见光武资河北以定海内,故图据之”。
在笔者看来,何焯的这番见解是十分精辟透彻的。袁绍和曹操一样,都是有一统天下志向的人。对袁绍而言,割据不是目的,统一才是大业。因此,他在与董卓决裂后选择河北割据,就是以汉光武帝刘秀当年的统一大业为借鉴,意图通过割据河北,逐步壮大实力,进而兼并群雄,一统天下。
基于上述分析,袁绍选择割据河北,实质是想要效仿汉光武帝刘秀当年的统一之路。不过,袁绍虽有汉光武帝之志,却无汉光武帝之才,经过官渡一役,袁绍的统一之梦彻底被击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