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怕的猜测:你的“努力”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是无效的

作者 l 李多余  编辑 | 易小飒

来源 l 咸鱼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之前在知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而排名第一的高赞是这样说的:
看上去似乎……蛮有道理的?
“读书不会立刻给你带来改变,但是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在暗地里改变你哦。所以只要坚持睡前读书这个行为,一定是有好处的啦。”
对此我只能说:这一碗陈年老鸡汤,谁喝谁拉肚子……没错,不仅是鸡汤,而且是历史悠久深入人心的老鸡汤……
并且,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有1000多个回答,其中90%都是类似的鸡汤。
足可看出,依旧有很多人沉浸在「无效阅读」中自high,并且完全不自知。
不过我今天并不是想和你聊如何读书。是我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无效努力”:
明明旅游过很多地方,但是什么都没记住,也没觉得开拓了眼界;
明明每天都在背单词学英语,但是英文阅读、写作能力还是不太行;
明明看了不少书,但是似乎自己的生活也没发生什么好的改变,气质谈吐似乎也还是和以前差别不大。
这些行为的累加,最终导致你实际上花了时间、精力、金钱,但是却似乎什么也没得到。类似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常见。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我今天真正想和你们聊的:
如何真正从根源上摆脱「无效努力」,实现有效成长?
放心,我没跑题。
01
  何为「无效努力」
先给你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前段时间知乎热榜上的一个问题:“父母做了一辈子饭,为啥还是那么难吃?”
为啥?
因为父母每天并不是在“练习做饭”,而仅仅是在重复“做难吃的饭”的行为。
今天做了难吃的西红柿炒鸡蛋,明天做了难吃的醋溜土豆丝。看似是不同的菜色,看似每天都在“努力做饭”,但是做了一辈子,还是和第一天一样难吃,并不能带来厨艺的增长。
这就是「无效做饭」。
第二个例子,来自抖音。
一个美妆博主对比了自己化的「有效妆容」vs「无效妆容」,对比图如下:
无效妆
有效妆
二者的区别非常明显了。
前者只是在脸上添了点颜色,不仅没有变美,还显老显土;后者则是明显改变了整个人的气质,强化优点,改善和隐藏了弱点,好看。
前者的「无效妆容」,你就算每天画,花几百个小时,换各种牌子的化妆品,几十年如一日的画,也绝对不可能达到后者的改善效果。
这就是“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的差别:
有效行为是有成长性的,有积累价值的,是每做一次都会为下一次提供反馈和优化机会的;

而无效行为,你说得再好听,重复一万次,花再多时间,也不会变得有效,只会让你原地踏步,怀疑人生。
当然,它或许也可以带来微乎其微的增量。但是请注意我的形容词,微乎其微。

02

有效阅读vs无效阅读

理清了概念,我们再回头来看“读书”这件事。

看书,当然是好事。我自己就很爱看书,从小就爱看。这也为我今天可以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打下了坚实基础,我感激这个习惯一辈子。

大多数人的阅读,是只能得到1分安慰分的「无效阅读」。

对,就是开头截图中所说的那种“竹篮打水,最后虽然没打到水,但是洗干净了篮子”的自我安慰式阅读。

这种阅读甚至不能称之为“读书”。我称之为浏览,参观,打卡。

无效阅读是什么样的?

你问他爱不爱读书?——他说,还行;

你问他读过ABC书么?——他说,AB读过,C不记得了,好像读过吧;

你问他书里讲了什么?——尴尬的笑容逐渐漫上脸庞。他大多数记不得,只有一些段子和故事还可以说说。

你要是进一步问他:这本书好不好?为什么觉得好或者不好?对你有什么启发?为什么读这本书?还有一本类似相关的书他有没有读过?——完蛋。彻底完完蛋蛋。

“没啥启发,说不出好坏,听说很好就读了,没看过啥相关的书,就觉得挺惨的/挺好的/挺玄乎的/挺废话的/挺……的。”

看成长类书籍,行动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看认知类书籍,思维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看文学类书籍,谈吐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看历史类书籍,观点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这样的阅读,就像你打卡了全国的热门景点,看似走遍全国,但是回到生活中,也未见得就能成为一个博闻强识有趣有故事的人。

因为你只是经过,从未真正了解。

你会快速忘记,因为你从来没真正记得过。

对了,还有很多人喜欢在这个时候,扯啥谈吐气质之类的。说实话,很虚。
妄图通过大量无效阅读堆积出来“气质”,有这种简单头脑的人,大多数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气质”的真正来源。
我打车遇到过读经典名著比我还多的出租车司机,蓬头垢面车内有异味有烟灰,谈吐比很多司机都差太多。
我也遇到过通读俄罗斯文学的民警,看书很多,但是看我的眼神依旧是猥琐下流的,言谈举止依旧是轻佻无理的。
一个人的“气质谈吐”不是源于阅读量,而是源于他的「有效阅读量」。


03

  真正有价值的「有效阅读」什么样?

一个最简单的标志是,是否有输出。

我在群里一直跟大家说:

第一,每天要用“自己的话”把读到的内容复述一遍;第二,必须写“带有自己思考的读书笔记”,哪怕只有两句话。

因为有太多人从18岁之后,就再也没动笔写过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了,连“复述”这个动作都很难完成。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大脑停止运转,仅仅是被动接受。

而我自己是从这两个小小的动作中获益的,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两个小小的行为,彻底扭转“自我安慰式读书”的思维模式。

为什么“输出”这么重要?

因为“输出”是大脑真正有所运转的最直接、简单、明确的标志。如果你无法输出,那你就是没读。

简单拆解一下背后的逻辑。

首先你要明白,阅读并不是为了“读”本身,就像健身不是为了“动作”本身一样。

健身是为了增强肌肉的。而阅读,是为了增强大脑。

不论是增强大脑的运转(通过阅读强逻辑的东西)、增强它的内存(通过记忆)、增强它的内在机制(通过学习科学)、增强它的敏感度(通过阅读文学),本质都是在增强大脑。

进而,通过增强大脑,调整你的底层逻辑和思维能力,从而影响你的行为和判断,从而改变你的生活。

这就是「阅读的原理」。

在这里可以顺便聊聊,所谓读书对于“气质谈吐”的改善。

很多人会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看上去是对的,但是它背后的关键点是,你是否真的“腹有诗书”。

只是读过,那个叫浏览,不是吞入腹中。思考过,内化了,才叫“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

你读过的很多书,从中内化得到了文雅的表达、慈悲温柔的同理心、对他人的关怀、谦让和从容的益处、美的真正含义和标准;

而这些经过你思考、认可、内化为自身价值观一部分的东西,自然而然的改变了你的行为;

你在行为中变得文质彬彬,变得温柔善良,变得沉稳大方,变得美丽。

你拥有了气质。

这个逻辑链说明的是,是你的思考和内化投射在行动中,改变了言谈举止。而非读过的书本身。

回到我们刚才的拆解中。
首先,阅读是为了增强大脑,进而改变行为;其次,大脑「得到增强」的标志,就是它可以自行运转产出,得到属于“你的脑子”的东西。
请注意:大脑增强的标志并不是记忆,而是输出。也就是说,你可以不记得,但是你不能什么都讲不出来。
你可以不记得作者的逻辑,但是你需要讲出来那个结论的合理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你可以不记得小说的故事脉络,但是你需要讲出来其中某个人物、某个细节对你的触动;
你可以不记得作者说了什么,但是你一定一定要说得出来自己对作者观点的思考和对话。
这才是阅读的意义。
不是记忆,而是输出。
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输出能力。
这投射出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缺失,更多的,是背后主动思考、有效阅读能力的缺失。
习惯性沉溺于量的积累,忽视真正的阅读效果,缺乏刻意的输出练习,以及纸质书相对较难的阅读门槛。
这些综合在一起,就必然会导致有效行动的稀缺。
一切输入,都必须以输出作为其存在过的证明。否则,将毫无价值。
读过就忘,很正常。但是读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自己一点渣子都留不下,就不太正常了。
04
有效和无效的分水岭
读到这里,喘口气,回忆一下我前面都写了什么?
我解释了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的区别;区分了二者的重要性;并且通过举例分析了有效阅读的背后原理,强调了为什么要进行输出式阅读。
ok,理清了逻辑,接下来就是本文的最核心精华:
如何让自己的行动,从无效转向有效?
给你5秒钟停下来思考一下,希望你可以通过前文的阅读,给出一些自己的回答。
我的答案是:
建立习惯性的「反馈+自查+再来一次」机制。
看上去很麻烦,实际上很简单。养成习惯后内化为思维模型,更简单。
以前文提过的例子展开。
我妈,每天都做西红柿炒鸡蛋,我,每天都化妆,我爸,每天看书。
在做出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后,我妈找大家试吃,大家都觉得好难吃。
这个时候我妈有两个选项:
要么,寻找问题在哪儿,找菜谱学习,再做一次;要么,桌子一拍,板着脸骂我们爱吃不吃。
如果是后者,那我和我爸也就只能昧着良心说,你只要多做几次肯定能做好。
而前者,通过反馈(问食客的感受,发现问题)——对比自查(找菜谱对比,找问题的解决方法),用少放盐或者先炒蛋的方式再做一次。这就是一次有效做饭。
我在吃完饭化了个妆之后问我爸妈,好不好看。不用说,肯定好看。我就是画成个烂鸡蛋他们也觉得好看。
但是还好,我有审美,我有朋友。审美和朋友告诉我,好像哪里有点奇怪,还不如不化。
此时我也有两个选项:
要么,和我朋友绝交,并且心理暗示自己很美,顺便下单一套更贵的化妆品。
要么,去反思为啥觉得这次不好看,是因为明明皮肤黑还涂了超白的粉底液,还是因为明明眼间距很近了还画了眼角?再去了解自身脸型、五官、气质,找和我条件类似的美妆up主学习,进行调整。
后者,通过反馈(反思妆容可能存在问题)——自查(找up主、找资料自查),在下一次化妆中改善。那就是有效化妆。
学习也是同理。
做卷子,考砸了。
无效做题的处理方法是,再做一套。
有效做题的方法则是,反馈哪里有问题,对比解题思路进行自查(为什么会粗心?是因为时间不够太着急了,还是因为下意识忽略解题步骤?),调整后在下次做题中改善。这就是一套有效试卷。
说白了,有效和无效的分水岭,就在于你做的事情是否有产出。
这里的产出的不是指功利的“实际收获”,而是“自己的思考”。
做的菜哪里不好吃,化的妆哪里不好,读的书讲了些啥,和生活有啥关系。哪怕是一点点的反馈,只要你抓住它,认真对待,那就是有效成长。

05

  为什么开头的鸡汤可以获得高赞?

因为很多很多很多人,实际上的读书都是无效的。

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精力 ,信念在这件事上,他们投入的成本巨大。但是无效读书又无法带来真正的成长增量。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既无法为自己的“徒劳无功”找到一个解释(因为无效阅读实际上并不能促进思考和反馈),又无法掩盖这种显而易见的“看似读了很多书但是都没卵用”的恐慌和空虚感。

所以当鸡汤出现,用一个“虽然无法证明存在和可信度、但是也无法证伪”的结论给出了一个解释后,人们会迫不及待的去赞同。

因为人们太需要一个答案了。

不管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只要它看上去“不错”,那就立刻拿来用以自我安慰。

这段话或许会刺痛到你,但是如果你真的在意你自己的大脑和时间,就请暂时放下攻击和反驳的冲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

这其实就是“鸡汤学”的底层逻辑。

它恰恰是在利用你的不思考,你的无效阅读,来证明自身的正确。真·逻辑鬼才。

进一步,我想再多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答案是,因为我曾经有效地阅读了《乌合之众》,《谣言》,以及许许多多我已经记不起名字的心理学著作,营销学著作,以及很多优秀的小说。
我也记不得那些书的名字了,记不得里面的情节、知识、实验了。但是我吸收了书本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认可后,进一步归纳输出自己的想法。
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沉淀”在我心里、脑子里、三观里的东西,才是读书真正可以给到我们的东西。
这些都是进行单纯的“无效阅读”所得不到的。
我已经用我的亲身经历,用我写下的文字证明了这一点。我对此深信不疑。
写在最后:
其实,读书也好,旅行也好;学习,恋爱,做事,与君子交,与小人谈……

世间万事,如果你只是浏览、观光、打卡,投入时间而非大脑上去,那么你都很难得到成长。
如果你觉得什么事情似乎是无效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都有这个感觉,那这件事确实大概率是无效的。
有效的行为带来的成长是很鲜明的,三五次就能明显看出是有变化的,哪怕变化并不大。
而无效行为持续时间越长,内心的慌张感也会越强,因为看不到改变。
不要相信所谓“潜移默化”“日久天长”就能变好,真正的变好都是踏踏实实一点点好起来的,你能感受到。
只有通过这样一次次的量变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发生质变。而不是原地踏步一万次,期待有朝一日发生质变。
不可能的,不要欺骗自己。
成长是个费力的事儿,是个厉害的事儿,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
随随便便的,只是活着。你得用力,才能成长。

作者简介:李多余,一个坦诚的文字工作者,专注18到28岁个人成长。知乎成长领域优质答主,获赞及收藏100w+,柔软又硬核的行动派。用行动解决焦虑,用思考对抗迷茫。“我想陪你变好,希望你能陪我成长。”个人公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知乎 @李多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