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小巷与陈功祠
陈功,字惟志,忻州顿村陈氏第十世。生于明嘉靖十三年(1536)。其父陈大发生四子,分别名功、勣、勔、勃,四兄弟均带“力”字作右偏旁。陈功为长,傅山外祖父陈勔排行第三。
陈功从小勤奋好学,过目成诵。在村中读了几年私塾后,其父陈大发便将其送到忻州的儒学继续攻读学问。过去的十年寒窗学子们异常辛苦。大都要经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才能成才。据传,当年陈功上早学时,天刚蒙蒙亮就得从住处起身到学堂。当他经过一座五道庙时,朦胧中好像庙中的五道爷站起来向他频频颔首。初始,陈功以为自己眼花没看清。后来他发现每天都是这样,不由心中生疑。有一天上早学时,他大着胆子走过去问道:“你老人家为什么见了我总要站起来点头呢?”那五道爷笑着说:“你将来的官比我大呀!”这当然是一种传说。
陈功的聪明好学,不负其父之望。在功名上,,由秀才到举人一路辉煌。明隆庆四年(1571),经过殿试陈功得中辛未科进士,朝廷委任他为南京京畿道监察御史(相当于2至3省的纪检监察官),巡按江南诸省,人称“陈巡按”。其父陈大发也父以子贵,敕封云南道御史。
有明一代,南京作为明王朝的留都,其重要地位仅次于北京。当时统辖江南数省,甚至还与京都的朝廷一样,保留着内阁与六部,官职设置略少于北京。
陈巡按的秉公办事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同时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忻州也为出了一位贤良而荣耀,在陈氏祖居的忻州北城门内陈家小巷的陈氏祠堂塑了陈功的像,敬置中央,两侧还陈列着木制的红漆仪仗和写着“肃静”、“回避”的虎头威牌。
由于陈巡按本性耿直、办事公正、不畏权贵。因此也得罪了朝中奸佞,明万历帝偏听偏信将陈巡按治罪,赐以吞金自尽。陈巡按被害后,奸臣们大肆诋毁他,当时的忻州也迫于形势,开始“清陈”。忻州民众不忍拆毁景仰的清官陈巡按的塑像和陈功祠,于是就将陈巡按塑像的面部用烟煤涂黑,并把“陈公祠”更名为“包公祠”,官方也敬佩陈功的清廉,睁一眼闭一眼的,方躲过这一劫难。其实,在忻州民众的心中,陈巡按就是“包公第二”。这件冤案直至后来的明天启三年(1622)才得以平反,但人们已习惯于“青天包大人”之称谓,未再复原其祠、其像。
明末清初,忻州特制立台宪追荣坊,表彰前代贤良。清顺治年间,忻州为陈功立“清朝柱史”牌坊(意为清明朝政之际,“柱史”即专指御史,因其常侍立于殿柱之下),隆重表彰他的功绩(见《忻州直隶州志·贤良》)。
据陈氏族人回忆,陈氏祖坟原在城里通往樊野村的官道上。20世纪50年代平坟时对陈巡按墓进行过开掘,发现棺木已朽,棺材板以铁链系着悬于半空。这是明代对罪臣死后的一种惩罚,形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找到一枚蝶、花相套的金扣子(自尽时的吞咽物),除此外别无它物。由此可见陈功一生的清廉。
陈公祠直至新中国建国后的五十年代还存在着。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