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济小庐|竹林居夜话
绘图:郑鹏
亲人微信群,是我们在云上聚会聊天的“家”。
这天,二姐发了一张照片:鸟窝。鸟儿用一根根干藤编织的鸟窝里,三颗花点鸟蛋引来一片赞叹:二姐家的老厝“燕归来!”好兆头啊!
二姐老家在潮州归湖的塘埔村。早年,这诗意的名字,无法改变穷山僻壤的贫困。二姐和姐夫凭着文化有为的翅膀,举家惜别故土,来到了潮州。半个世纪过去了,早已变成了“城内人”,不变的是绿叶与根的情愫。
昔日的归湖,“三日无雨火烧埔,三日下雨水成湖,”。如今,处处绿水青山。二姐他们回去了,回去为美丽乡村添姿添彩,回去修饰老厝,把老厝当作周末的家。
一时成为美谈。潮州籍著名书画家汪德龙曾是二姐的邻居,他当即挥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巧。二姐老厝依山而立,名曰“洽济小庐”。门前小山坡叫“坎下”,他们种下几株菊花,权当消暑饮品,不曾想蔓延长满坎下。采菊时,有人高声吟诵:“采菊在坎下”。当即有人接上:“抬头望小庐”。教师出身的二姐说:“'望’字改'见’好。”于是齐声吟诵:“采菊在坎下,抬头见小庐!”
修饰老厝那阵子,周末、节假日,成为二姐家的“劳动节”。当年“超生”,三个女儿一对男孩双胞胎,子女、儿媳、女婿,正当盛年,齐心合力。他们用砖石铺路,草皮固土,种花植木,美化庭院,一年后家园焕然一新。小庐的主人回来了,城市与乡村本是一家。每当周末或节日,他们便回老家,打扫门庭,浇花除草,采摘果实,各显厨艺,共享美食;春秋赏花看景,夏日乘凉喝茶,冬天晒太阳……无比惬意。这以后,小庐也成为亲友们亲近自然的好去处。钥匙放在一个地方,事先通报一声即可。一次,汕头来了十几个朋友,带着乐器、食物,一时间游山赏景,笑语声喧;一会儿小庐里炊烟袅袅,草坪上柴火点燃;喝茶、烧烤之后,便拉弦、唱曲,人醉山也醉……
我回潮州时,同姐妹们一起,做客“洽济小庐”。
私家车在平坦的村道上行驶,我想起第一次到二姐家“走亲戚”的情景。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老家金石与二姐家的归湖,虽同属一县,却要坐长途汽车,坐韩江电船,坐单车尾,大半天才能到达。正想到母亲路上中暑和大妹从单车尾颠落下来的往事,车子停了下来,到了,只用半个多小时。
一下车,顿感空气清新,满目绿色,云白天蓝。一壶工夫茶,泡着小庐的历史。老厝是普通样式,一道青瓷瓶镶嵌通花窗的围墙,围着居室、厅堂、厢房、走廊、天井,围着一个勤劳殷实的家。门楼“洽济小庐”的题字,是在京潮州籍老书法家胡逸民先生的墨宝。二姐夫告诉我们,“洽济”二字,包含着祖辈兄弟的名字:林宗洽,林宗济。门上“文丞”、“武尉”四个字,彰显林家出过文官和武官,家里还流传下来一把大“关刀”。“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为了躲过一劫,他们象征性地拆除了门楼的飞凤、石狮,厅堂的彩绘为了保护刷上了石灰水。家神牌藏了起来,大“关刀”无处可藏,扔在溪里,后来捞不到了。只有重见天日的家神牌和洗涤后重现的彩绘,诉说着时代的风云。
主卧室里的“老物件”,涂红油漆的梯子和脸盆架格外醒目,是岁月的见证。厨房一个青色石臼,樁过多少辛劳的日子……小外甥女正在樁芝麻,二姐特意安排为我制作久违的家乡美食“落汤钱”。
老厝修饰以后,他们用花木瓜果打扮生活。通过网购,天南地北的奇花异果,落户小庐,生根开花。门前右侧一篱笆紫藤、蔷薇,花枝摇曳,盛装迎客。左侧土坡一片片花地,“玫瑰园”、“百香园”,有花有果,五彩斑斓。可以食用的瓜果,大多种在坡下。名贵的花木,入驻庭院,美化各个角落。无数玉石般的袖珍肉质植物,顶着奇花异卉,点缀其间。小庐终年常青,花开四季。小庐就像一幅画,几年来作过几次修改,增添影壁、停车场,租用坎下鱼池;篱笆改花棚,花圃改花坛。开始花木太多太杂,后来筛选精品,只留下太阳花、绣球花、五色茶花、桂花、树葡萄、罗汉松、九里香……摆放注意“留白”(国画用语),花木、建筑、天空搭配成景。他们在美化生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心存慈念莲为伴,小庐对莲花情有独钟。莲花茶几造型别致,莲叶模样的石凳、石座,簇拥着石面的莲花;奇特的石莲花池,从顶上浇下的水,沿着层层石雕莲叶逶迤而下,一束阳光照在池里嫩绿的金钱草……三缸莲花更是朝气蓬勃,他们一次次地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每次到来,最快乐的时刻,莫过于赏花照相。每当在微信上看到他们晒花卉照片、视频,就知道他们到小庐过周末了。已过耄耋之年的二姐,原本不会玩微信,到了小庐什么都学会。她名“涌”,取了个烂漫的微信名:“春江水暖”。
看着她们拍照的高兴样子,我不由想起小庐几十年前的笑谈。那是我第一次到小庐的时候,因为当记者有个很稀罕的照相机,带着三个外甥女四处拍照。女孩子腼腆,拍照不好意思笑。正好遇到姐夫从幼儿园接“双生儿”回来,兄弟俩坐在单车尾,长相一模一样十分可爱,我赶紧举起了相机。他俩盯着我手中的“怪物”发呆。大家喊:“笑,笑!”突然,“双生儿”同时张开嘴巴,却没有笑声。这是他俩理解的“笑”,大伙儿见状不由哈哈大笑。莫名其妙的“双生儿”被吓住了,“哇”地放声大哭……
“哈,哈,哈!”现实的笑声把我拽回到眼前的情景:在走廊的尽头,悬挂着一只摇篮,是可以玩耍的大型工艺品,这是规划“蓝图”时的灵感一笔。大姐和二姐正在“坐摇篮”、“荡秋千”。透过她俩快活的身影望去,我们的童年仿佛从岁月中走来。
天井像个小花园,大家围坐其间,吃着自家种的香蕉、乳瓜,树葡萄,品尝着二姐安排的“点心”,都是家乡的美味小食。大女婿阿雄拎着两只鸡回来,农家的“走地鸡”过于生猛,想买两只公鸡怎么也逮不着,只好抓了两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本来公鸡肉嫩打算涮火锅,阿雄说,中午改食“鸡糜”。
“亲人微信群”是瞭望小庐的窗口。他们在小庐劳作、休闲的情景不时闪现:或头戴草帽肩扛锄头到坡下开荒,手持鱼竿到鱼池垂钓;或喝工夫茶,“从猪槽啵到暹罗”。自从有了“抖音”,“窗口”的情景更加鲜活。花儿绽开笑脸,生活展开画卷,伴以优美的音乐。
再去小庐时,外甥女告诉我不少新感受。雨天也有惬意的时刻:下小雨时,市里人撑雨伞,他们在这里戴雨笠,赤脚满地走,重温儿时的生活;雨下大时,他们坐在走廊嗑瓜子,看屋檐滴水如珠帘,龙脊水下泻如瀑布;望远处,山色空蒙;听近处,雨打芭蕉……
二姐像“讲古”似的讲了亲历的一件事:一次,她夜宿小庐,听到了蟾蜍的叫声,好高兴,“小庐有了小生命”。第二天,到处找,没能看到它的身影。打扫卫生时,擦了擦主卧门口盆景,发现了,两只蟾蜍在假山里,“双目啯啯金”(圆睁),还是“金蟾蜍”,吉利,吉利啊!
他们眷顾乡土、回归自然的感受,正如小洵在微信上所说:“宁静的老家,别样的美!岁月因你而静好,生活因你而温暖。”
除夕之夜,二姐发出喜庆的照片和视频——小庐夜景:
右厢房两只灯笼点亮了,映照着两幅百年木刻对联:“和气方能生瑞气,书声自可振家声。”
左厢房的两只灯笼点亮了,映照着镌刻在装饰板上的诗,这是大姐即兴之作《忆江南·贺洽济小庐》:“小庐美,树绿百花香。昔日辞巢荒老屋,今朝云集建家园。洽济写新篇。”
初一,儿女们偎依着父母,二姐家用“抖音”向亲友们集体拜年。
小庐的鞭炮响了,落下的纸屑遍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