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脉症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十四

少阴脉症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十四

茯苓四逆汤,是治疗心力衰竭,并现神经虚性兴奋的烦躁,也就是“神不守舍”的前兆症,故于四逆汤中,加入宁心益气的茯苓和人参。《伤寒论》曰:“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类聚方广义和东洞氏说本方的适应证,是“治四逆汤证而有心下悸、小便不利、身动、烦躁者”,这较《伤寒论》原文所指出的症状,更为具体。且与本草经茯苓,“主胸胁逆满、忧恚惊邪恐悸……”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的作用,也很符合。

当归四逆汤的适应证,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它与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证的心力衰竭,可能有些不同。《方涵口诀》说:“此本桂枝汤之变方,凡桂枝汤证而血分闭塞者,用之有效。”当归四逆汤证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可能是由于腹部,或者是少腹部剧烈疼痛的关系,而引起的休克状态。为什么这样说: 这是从当归四逆汤的和血和镇痛作用,及“病者手足厥寒,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句,两方面来推断,本方证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由于腹部疼痛而诱起的事实,不难理解。再以《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来看,它说:“治疝家、发热恶寒、腰腹挛痛、腰脚拘急、手足寒、小便不利者、兼用以消块、治妇人血气痛……”更可以证明它的适应证,确有腹痛症状同时存在,是毫无疑义。《伤寒论》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是指胃中素有虚寒的病人,如果再因腹部疼痛,而引起“手足厥寒、脉微欲绝”,须加入吴萸生姜镇呕以温胃。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又是妇科的重要方剂,治产妇恶露绵延不止,身热头痛,腹中冷痛,呕而微利,腰脚酸麻,或微肿。它与温经汤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连阿胶汤是具有清热养阴的作用。《伤寒论》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这里必须说明的,“心中烦、不得卧”,是属于少阴伤阴之症,正如《内经》所说的“阴虚则内热”,烦与躁,有属性的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理解。

少阴病的脉象,一般来说,虽是微细,但在阴虚内热之症,其脉为弦细而数。在舌苔方面,有更显著的象征,可以鉴别。伤阴者其舌多光绛,或中心剥,或尖边红赤,与少阴阳虚的证候,有些不同。在伤寒里虽没有这样文献的记载,但是根据临床经验,确是这样。

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说:“热邪久、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大定风珠是含有高蛋白的制剂,治热性病发热持久不解,津液消耗,因而发生震颤抽搐的症状(这样症状,古人亦属于内风的一类)。这个方剂的组成,就从《伤寒论》的黄连阿胶汤与炙甘草汤复合增减而成。并且以吴氏大定风珠条所说的“舌绛少苔”,亦可以此而喻彼。

猪苓汤是具有养阴、利尿、止血的作用,它的适应证是: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还可治疗小便出血。《伤寒论》曰:“阳明病、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又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观《伤寒论》对猪苓汤证,一则曰“阳明病”,而再则曰“少阴病”,是什么意思?可能是: 阳明主津液所生病;少阴伤阴证与津液内竭亦有相关,因此,猪苓汤可隶属于阳明,也可列入于少阴病。根据原文所载,猪苓汤除了上面所提出的适应证外,还有脉浮发热、下利、咳而呕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不是它的主要适应证,而是它的加杂症。不论这些加杂证,或隐或显,或有或无,总之: 猪苓汤证必伴随着与黄连阿胶汤证类似的阴虚(伤阴)象征,这是不可忽视的。明确了这一情况,则它与五苓散症的属性鉴别,亦可迎刃而解。

猪肤汤所组成的药物,主要是猪肤,它是猪革外面的薄皮,含有成胶质,富滋养性。《伤寒论》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这可能是由于慢性下利;或以泻药下之,以致营养不良的治法。

《内经》以手少阴经“上挟咽,”足少阴经亦“循喉咙”,《伤寒论》把咽痛而列入于少阴病,即导源于此。但是咽痛的症状,也是很复杂的,如“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这是由于上呼吸道炎症的关系,而引起的咽痛,故以甘草缓和,与桔梗的排痰,这是中医治喉腔粘膜急性炎症的基本方剂。如“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这是胃中痰饮,随冲气上逆,呕吐频作,以致咽部受到刺激而发的咽痛,故以半夏的祛痰止呕,桂枝平冲气,甘草以缓和之。如“少阴病、呕而咽中生疮、不能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这可能也是由于剧烈呕吐的关系,使咽头粘膜损伤而生疮,并影响了声门的发声,局部证候,较前条为重,故苦酒(即米醋)以解毒消肿,鸡子白保护咽部粘膜的破溃,半夏的祛痰镇呕,少少含咽,使其在局部起得作用。

上面三种咽痛的病变,由于病因的不同,病变的程度也有轻重,给以不同治疗的方剂,这就说明“辨证论治”的优点。

《伤寒论》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逆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是调节胃肠运动机能,因而可奏止痛之效。《伤寒论》也称它为“四逆”,这个“四逆”,可能是由于胃肠病变,特别是腹部的疼痛而引起的,与那些阳虚(心力衰竭的)的四逆,究竟是有天壤之别。所以我认为四逆散的适应证,主要是以腹部挛急疼痛,根据我们临床经验,它是治疗痢疾的良好有效方剂;并且对十二指肠溃疡病,也有相当的疗效,后世的逍遥散,就是以本方与当归芍药散加减复合而成。

潘澄濂论温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