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2日 星期五 第A07版:月光城

立春偶成
  宋代 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我觉得这是写立春诗最好的一首。首句从时令节气方面写立春,时令到了。律回就是阳回,就是我们说的春回大地。律回岁晚,跟“江春入旧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
  律回阴往是个微妙的节点,而且阴阳交接的也不是那么麻利,立春只是阳的萌动,所以感觉上,人们并不认为春天到来,也就是说,阳的最初的萌动,人是感觉不到的。可是草木能感觉到,“孤根暖独回”,草木的根最先感觉到了。苏轼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说鸭先于人感觉到水暖。
  喜欢这句“春到人间草木知”。总觉得感知分第一感知、第二感知,甚至第三感知,是层递展开的序列。律回了,先是自然万物知,人再通过自然万物的显现而知,感觉迟钝的人只能算第三感知了。所以我们说草木是有灵性的,在对节候的感觉上它超过了人。
  我住的小区叫知春苑,买房买得很贴心,以至于很感激那个给小区命名的人,文化才是触动人心的能量。住在知春苑的我,能否借着草木的感觉,超越第二感知呢。
  二、三句写的都是感觉,一句是物的感觉,一句是人的感觉,在感觉上人是滞后于物的。感觉是个奇怪的东西,是说来就来的。“便觉”写出了人感觉变化之快。虽然视觉上还不像春天,但因为节令和草木告诉我们春已至,人的感觉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直接就翻出了“生意满”,都生机盎然了。感觉带动视觉,东风吹来水面绿波摇漾,
  天地间都是生机了。
  律回,是一连串的接通,由草木到人的触觉再到人的视觉,人要获得自然的暗示,方可完成“知”。感觉上的大变,也意味着律回的快速,下一刻跟这一刻就不一样了。春天是坐着快车来的,穿越冰霜地带,直抵花繁柳绿。
  这一首以写感觉胜出,而写立春,最好由感觉来写,并写出感觉的层次。

月夜
  唐代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首诗是诗人月夜里的狂欢,一次跟节气的微妙互动。这一晚,诗人不是失眠,而是特意淌向夜的深处,然后停下来,观听。夜已深,月色中人家半明半暗,一半在月色中,一半在阴影里,是一张只有光影的黑白照。夜滤去色彩,只留下月色;人避开全白,看向黑白。看白一边的黑,看黑一边的白;白显出黑,黑显出白;白解释黑,黑解释白。对着黑白,诗人读了很久。
  “北斗阑干南斗斜”,应该是走出户外看到的吧。月色永远是吸引,宁可不眠,也要让心空被月色照亮,总觉得古人有恋月情结。白日我们的目光被缤纷的世界分去了,而夜晚我们的目光只凝视给月亮,月是夜晚唯一的仰望,也是人的情感唯一可以寄托的地方。诗人走了出来,从更大的空间捕捉月夜中的灵感。“阑干”,斜横的样子,星斗斜横是夜深的天象,表明诗人夜赏已久。古人没有视频分占目光,可以一整夜对着星斗凝望,视阈里满是星辉。我们小时候也常常这么发呆地看,星空宁静了我们的童年。现在我们已不可能将视觉长久地投向月色,投向星斗,长时间的宁静已让我们感到空虚。
  寂静催生了感觉的灵敏,比如感知到今夜春气里的暖,只是毫厘的差别,可被感觉触到了。同时触到的还有虫子,虫声是弱弱的发布,这声音刚刚能穿透窗纱,可知细弱到什么程度。可就是这点透的气力,也被诗人感觉到了。他当时是兴奋的,人感觉的细敏和小虫子的细敏对接上了,就像一根藤蔓的丝触到另一根藤蔓的丝,便相握了。能跟自然有这么微妙的互动,实在是难逢。
  抑或人的感觉未到,结果被虫鸣带到了,经了虫鸣的提醒,人的感觉才醒过来:可不是暖了。跟物候相比,人的感觉常常迟了一步,苏东坡也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可当诗人感觉到鸭先知时,他差不多跟物候同步了。
  如果问这个夜有什么收获,就是收获到了虫鸣传递来的春讯,是月夜深处的发布,被诗人“窃”到了,而欣喜最后都化作了美感。“绿窗纱”太美了,从诗写作的时间知道是在春天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绿消歇很久了,绿窗纱是一扇窗永远的春。
  月夜是黑白的,绿窗纱为诗境上了一抹明绿,就像水墨画中染的一点青绿,夜境更漂亮了。而这又仿佛是虫声点染出来的,是点上去的春气,在这夜里慢慢晕染。
  怪不得诗人一时半会不想入睡,原来春气动了,撩得人诗情也动了。也知道现在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诗了,因为我们已不再跟季节、跟自然互动了。仇媛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