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荣||小议“敬德保民”
年节下,朋友发来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一个新刻制的牌匾,镌“敬德保民”四字。询问其源,答曰摄于本县一处旅遊景点。我思之再三,豁然有所领悟,這块牌匾大概是要告诉遊子保德县名的由来。
保德这块地域,作为一级行政区,始于宋淳化四年(993),初名“定羌军”。
军,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基层单位,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下等州。有驻军5OOO人,既肩负着防卫任务,又要行使行政职能。
那么,緣何冠以“定羌”之名呢?因为防务的重点对象是起于陕北一带的,以党项羌族人李继迁为首的地方豪强武装,也就是西夏王朝的前身。
李继迁,银州(今陕西横山党家岔)党项羌族人。上数六代,一直是统领夏州(统万城)、银州(横山党家岔)、绥州(绥德)、宥州(靖边东)、盐州(盐池)一带的地方豪强,拥有一支强盛的地方武装力量。
雍熙三年(986),李继迁归附了辽朝,形成了李继迁和辽联手,共同对付宋朝的局面。
李继迁在辽朝支持下,经常向宋发动战争,时叛时降,反复无常。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消灭北汉政权,山西地区尽归宋朝版图,保德这块地盘成了宋朝的北方门户。此地又与李继迁的陕北根据地为邻,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显然,设立定羌军的目的,就是出于战备需要。“定羌”二字的政治寓意也一目了然,也就是平定党项羌的意思。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辽发生一场大战,辽军战败,主动提出议和。
十二月间(1005年1月)终于在澶州订立了用金钱换和平的盟约。由宋朝每年输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国答应不再进犯宋朝。这就是史家所说的“澶渊之盟”。
为了贯彻落实这个和约和显示政治姿态,宋朝方面将与辽接圵的8个含有战备名称的军治都改了名称,定羌军也是其中一个。
定羌军虽然不与辽接圵,但与其盟友党项羌为邻,所以也在改名之列。
景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朝廷将定羌军改名为保德军。
综观这次8个军治的改名贯穿了一条朝廷旳治国理念,即由武备转向了文治。
保德之名也是此意。
“保”字一般有三种解释:1,保卫,保护;2,爱护;3,安。用作地名时,多作安定,安宁,安抚讲。
“德”,指的是德治,是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统治阶级用道德来感化和统治人民。
“保德”二字合起来,就是德治安民的意思。这是符合当时朝廷的政治路线的。
回过头来再说说有关“敬德保民”的事。
敬德保民是周朝的政治路线。
敬德,就是敬天。当时人们认为,君主的权力是天命,是天授予的。谁具有使人民归顺的德,谁才享有天命,所以要以德配天,有德才能得到天旳保佑。这里说的德,包括品行和才能。
保民,实际上是保社稷,保国家。
这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
简单地理解,“敬德保民”是对君主的基本要求:一是修养自已品行,二是提高自已的统治能力,想办法使民众顺存,才能保住江山社稷。
这句话是讨论如何做一个好的君主的事,与基层行政单位命名一不相干。况且宋廷也不会用1700多年前的政治路线去命名一个基层行政区。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了1990年版的《保德县志》,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晋语浅释》等。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