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治疗内伤杂病经验
丁甘仁治疗内伤杂病经验
吾太师丁甘仁为清末名医,学识经验,俱极丰富。不仅擅治温热病,对内伤杂病的辨证立法亦颇有创见。现撷其精要,略作浅述。
胃以通为补
丁师曾谓:“暴痛属寒,久痛属热,暴痛在经,久痛在络”。应以通法治之,而通又有通气、通血之别,亦有寒通、温通之分。丁师的经验是凡气痛为窜痛、胀痛,痛无定处,多以金铃子散为治;血痛为刺痛、绞痛,痛有定处,每以旋覆新绛汤为法;遇寒而痛属寒痛,可佐肉桂、煨姜;胃痛灼热属热痛,则加左金、山栀;痛极而厥,宜急救苏合香丸以疏通气机。
“胃以通为补”的经验不仅用于胃痛实证,亦适宜胃痛虚证。丁师治安庆人韦某,脘痛已有两年,空腹则痛剧,食下痛缓而腹胀,前后服大小建中汤约数百贴,均未应效,丁师诊为虚寒气滞作痛,仍投以小建中汤,并加入小柴胡汤、妙香散以通补兼施,守方不变,服药十五贴,胃痛霍然。
宣肺气以疏肝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强,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之为病,郁证最为常见。论治之法,历代多宗《内经》“木郁达之”之意,以逍遥、越鞠、左金、四七之类疏肝解郁理气方药为主,丁师匠心独运,在肝郁的治疗中另辟蹊径,主张“宣肺气以疏肝”,立言清彻,别具一格。
丁师认为肺为五脏之华盖,司百脉之气,若肺失其职,不仅影响肺的宣降,并可导致全身气机的紊乱,故《内经》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谓。宣者,通也,宣可去壅,通可行滞,宣肺既能宣发肺气,亦复疏通肝郁气滞,凡郁证用疏肝法治疗无效者,丁师辄投以宣肺之法,俾清气升,浊气降,则不治肝而肝得制,未疏肝而气自顺。
丁师认识到肝为风木之脏,易于化火动风,治疗“不可过用风药,风能助火,风药多则火势有更烈之弊”,因此在运用宣肺气以疏肝时,多选辛凉轻清之品,取其辛可开郁,轻可去实之功,常用药物如薄荷、桑叶、菊花、银花、枇杷叶等。其中薄荷、桑叶、菊花皆归肺、肝二经,味辛气凉,质轻而浮,功能宣肺解郁,因气滞日久必致郁热,故常加银花既宣且清,兼泄肝火,肝气肝阳易于上升,故每用枇杷叶既通且降,兼治肝逆。
丁师在应用宣肺法治疗郁证时,还常针对不同症状,灵活配以相应药物,如肝郁胸胁,右胁作痛者,配旋覆花、新绛、青葱管以通络;肝郁膻中,喜笑不休者,配苏合香丸以开窍;肝郁化火,头额掣痛者,配羚角、山栀、丹皮以泄火;肝郁动风,头眩耳鸣者,配石决明、钩藤、夏枯草以熄风。随证配伍,疗效更显。
近年来,国内有关文献指出,应用宣肺法治疗肝郁从而对神经衰弱、慢性肝炎、胃炎等均有较好疗效,证实“宣肺气以疏肝”确具至理。
补精必安神
男科疾病以遗精白浊、阳痿不育最为常见,究其病机,多责之肾失封藏,肾精不足。历代医家往往以填精补肾法治之。丁师知常达变,创立“补精必安神”之说,提倡男科疾病从心论治,立法独特。
精乃生育繁殖之本,虽固藏于肾,但其盛衰与心关系至密。心属火而位居于上,肾属水而位居于下,心肾相交,上下相导,水火通济,则阴阳平衡。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因此丁师特别强调心的重要性,指出“心藏神,肾藏精,精藏于肾而主于心,心君泰然,肾精不动,是为平人”。
丁师认为气阴两亏是导致心神失宁,心肾不交的主要病因,曾谓:“气阴两亏,坎离失济,心虚易动,肾虚不藏,神动于中,精弛于下”,故在治疗这类疾病时,每于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入具有补气育阴作用的安神药,如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之类,以益气养心,滋阴生精,交通心肾。气乃神之祖,神寓于气,气以化神,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据此,丁师又谓:“安神必益其气”,常在方内选入黄芪、党参、山药、甘草等为佐,以增安神补精之力。
丁师在实践中认识到“情怀悒郁,五志之阳化火”也是引起心神不宁的因素,故除药物治疗外,还须配合说理劝导,告诫患者“更当怡情释怀,以助药力之不逮”。
笔者师承其法,对男科疾病多从心治,根据心藏神,心主血脉的理论,化裁变通,采用倍苓丸(茯苓、五倍子)安神固涩治遗精白浊,天王补心丹安神滋阴治精子缺乏的不育,血府逐瘀汤养心通脉治不射精阳痿,均有效验,表明“补精必安神”颇有临床实践意义。
本文选自《重庆中医药杂志》
作者/颜德馨、刘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