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传(第四、五章)
第四章 元宵偶遇
秋去冬来,一转眼,已是718年元宵节。
这是开元六年,唐玄宗执政的第7个年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年的元宵节,似乎比往年更热闹。可是王维却高兴不起来。
自去年冬天以来,祖自虚一直咳嗽不止。白天还可,一到夜间,则剧烈咳嗽,甚至无法入睡。祖自虚本就身子单薄,如此一来,更是日渐憔悴。过年前,王维劝他回老家,在家里好好调养身子,等身子骨好了再来长安一起备考。
眼下已是元宵节,还没有祖自虚任何消息。王维心中甚是牵挂。
听着长安街上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王维心想,与其在客栈内发闷,还不如去长安街上走走。
于是,他漫步踱到街上,跟着熙熙攘攘的观灯人潮,漫无目的地随意向前走着。对于孤独的人来说,有时候,喧嚣也是一种安慰。
整条长安街都张灯结彩,马路两边挂满了各色花灯,在夜色下熠熠生辉。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笙歌燕舞月正圆”。
王维不禁想到了初唐诗人苏味道的一首《上元》,随口吟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出生于公元648年,705年去世,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位居相位数年,处事风格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
他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在王维看来,苏味道的诗,多应制之作,有点浮艳雍容。但这首《上元》倒是恰达好处得写出了长安城元宵夜的花灯盛况,堪称传世之作。
王维一边走,一边想,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竞猜灯谜的擂台边。
一个个谜条贴在五彩花灯上,供人竞猜。猜中者可以撕下谜条,拿走礼物。
王维记得,小时候,每逢元宵佳节,父亲就会带他们兄妹上街猜灯谜。父亲告诉他们,猜灯谜是有方法的。常用的方法有拆字法、离合法、增补法、减损法、半面法、方位法、参差法、移位法、残缺法、通假法、盈亏法等等,因此,王维从小就擅长猜灯谜。
此刻,他也来了兴致,走到擂台边一看究竟。
他先看到一个谜条,上面写着“王夫人谢客”(打陈子昂诗一句)。王维心中略一思索,“王夫人”,是指“后”,“谢客”,是指“不见来者”,谜底不就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后不见来者”吗?
正当他要出手撕谜条时,不料,谜条却被旁边一个小个子少年抢先一步撕走了,只听少年声音清脆地说:“谜底是'后不见来者’。”
王维不禁回头看了少年一眼,只见他大约十四五岁年纪,眉清目秀,神采飞扬,心中不禁暗暗称许。
王维继续看其他谜条,有一个谜条是“明月当空人尽仰”(打一字)。王维利用减损法去猜,前半段“明月当空”的“明”字因“月当空”而成了“日”字,后半段“人尽仰”的“仰”字因“人尽”而成了“卯”字,“日”与“卯”重新组合,谜底不就是“昂”吗?
正当王维脱口而出“昂”字时,谜条又被那个少年撕走了。只见那少年手举谜条,从容不迫地说:“谜底是'昂’!”
擂主连连拍手称赞道:“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位少年果然了得!”
王维不禁对这个瘦小的俊朗少年心生好奇。难得遇到能和自己旗鼓相当的猜谜高手,不妨和他交个朋友。
这个少年并非孤身一人,他身边还有一个身材稍高的少年,正竖起大拇指对这位少年啧啧赞叹。
正当王维想走过去攀谈几句时,忽然,擂台上的一个花灯意外掉落!眼看就要砸到少年旁边一个怀抱婴儿的妇人身上时,说时迟,那时快,瘦弱少年迅速伸出自己的手臂,将花灯挡到了距离婴儿一尺之外。
刹那间,花灯火星四溅,将少年手臂上的衣服烧焦了一大块,瞬间散发出一股绫罗烧焦的味道,少年的手臂似乎也被烫伤了……
这花灯若是砸在婴儿脸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婴儿受了惊吓,哇哇大哭,所幸毛发无伤。妇人抱着婴儿向少年致谢,连连叫他“恩人”。
少年用手捂住衣服烧焦之处,连说“没事没事”。然后,和身边的少年悄悄溜走了。
这一切,都被王维看在眼里。少年的聪明伶俐和行侠仗义,给王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王维很想认识这个少年,连忙追了上去。
不料街上人潮汹涌,一不留神,就不见了那两个少年的踪影。
不知为何,一丝惆怅从王维心底升起。茫茫人海,不知还会相遇否?
第五章 酒楼重逢
经过刚才的小意外,王维看花灯、猜灯谜的兴致少了大半,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
路过街角的“醉和春”酒楼时,看店家尚未打烊,王维走了进去,喝杯小酒暖暖身子。
店家福大忙迎了过来,热情地招呼道:“这位客官,想要来点什么?”
“来点汾州干酿,配点小菜即可。”王维说的汾州干酿,产自山西汾州杏花村。杏花村有一个马跑神泉,“以之酿酒,斤两独重”。因此,早在南北朝时期,汾州干酿就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据《北齐书》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给河南康舒王孝瑜写信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
王维父亲生前也爱喝汾州干酿,受父亲影响,王维也对汾州干酿情有独钟。
福大手脚利落地上齐了酒菜,说:“客官请慢用,有事尽管吩咐。”
王维微笑点头,举起酒壶,自斟自酌。汾州干酿果然是好酒,入口绵,落口甜,回味悠长,王维不知不觉喝了好几杯。
忽然,从门口走进来两个少年。王维定睛一看,其中那个瘦小一点的,不正是刚才那个猜中灯谜、仗义救人的少年吗?王维心中一阵惊喜,原以为擦肩而过了,不料居然在此重逢!
两个少年挑了一张靠墙的桌子坐下,刚好在王维的邻桌。福大过来问少年想吃什么,其中那个个子稍高的少年说:“两碗牛肉面,配点小菜就好。”
“好咯!”福大应声去了,两个少年开始聊天。
王维本想和他们打个招呼,但看他们一直在聊天,就暂时不去打扰。
只听那个子稍高的少年说:“今晚我被你害惨了,待会回家,怎么向爹交待?”
另一个少年俏皮地说:“哎呀,只要你不说,爹怎会知道?”
“你看你,衣服都烧焦了一大块,还怎么瞒得过爹?对了,你胳臂上还疼不?”
“不疼,冬天衣服穿得多,胳臂没事。待会到家,我赶紧把衣服换了,不就成了?”
“唉,真是拿你没办法。万一真有点什么事,爹一定拿我是问。”
“好了好了,别担心了,快吃面吧。”
福大将两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端到他们面前,他们道了声谢,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听了两人对话,王维心中似乎明白了几分。两个少年应该是兄弟,看花灯似乎是瞒着家人偷偷溜出来的。
见他们面条吃得差不多了,王维走过去说道:“这位少年年纪轻轻,却能在危急关头仗义救人,可敬可佩,不知可否交个朋友?”
听到王维说话声,瘦小少年下意识抬头,却又迅速低头,似乎在躲闪王维好奇的目光。
另一个少年倒是比较大方,起身说道:“这位兄长好,他是我弟弟,生性胆小,不善言辞,请多包涵。”
“哪里哪里,看你们年纪,应该不到十五岁吧?”
“兄长好眼力,小弟今年刚好十五,不知兄长贵庚?”
“我虚长贤弟三岁,今年十八,山西运城人氏。不知贤弟来自哪里?”
“小弟来自河北定州,名叫崔兴宗,我弟弟叫崔友宗……”
崔兴宗和王维很是投缘,正欲滔滔不绝说下去,低头吃面的崔友宗却给他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坐下吃面。
王维自觉有些尴尬,忙说:“面要凉了,快趁热吃吧。愚兄住在长安春明门的云来客栈,他日若有闲暇,欢迎来客栈小坐。”
“好啊好啊,小弟改日一定去拜访兄长。”
草草吃了会面后,两个少年起身,对王维抱拳说:“这位兄长,时辰不早了,我们先告辞了,后会有期。”说着,起身走向门外。
看着少年远去的背影,王维心中颇觉疑惑。特别是那个名叫崔友宗的少年,猜灯谜时明明那样机灵活泼,但方才却如此“生性胆小,不善言辞”,转眼之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正疑惑间,王维发现刚才崔友宗坐的凳子旁有一块丝帕。王维弯腰捡起,展开一看,只见丝帕上绣了一行清丽的楷书,是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落款处是“璎珞”二字。
这一惊非同小可。
“璎珞?”王维喃喃自语,心想:“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名字,名字的主人,想必是一位美好的女子吧?这位女子虽未谋面,却喜欢我的诗,也算是我的知音了,难得,难得。”
王维转念一想,又觉得此事有几分蹊跷。这块丝帕出现在崔友宗坐过的凳子旁,想必是他刚才走得匆忙,不慎掉落在地的。问题来了,明明是一个女子的丝帕,怎会出现在少年身上?莫非,璎珞是少年的心上人?
王维赶紧跑出酒楼,想找到少年,物归原主,可惜少年早已不见踪影。
王维想将丝帕交给店家,又怕少年不会来店取走,到头来反而糟蹋了这块丝帕。
“或许有一天,少年会来客栈找我,等那时再物归原主吧。”王维一边想着,一边将丝帕揣入怀中,往云来客栈走去。
(未完待续)
-作者-
吕瑜洁,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欣赏世间一切美好,用笔书写“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的真情。
著有亲子教育畅销书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网站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