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散文《我的读书梦》 2024-05-02 15:05:41 我的读书梦 我的童年时代,书是稀缺的,许多书籍是违禁品。七岁,识字近百,因为要带小弟,我还没上过学。住在老屋,总喜翻箱倒柜,偶然在香几抽屉里翻到一本线装书,抖去厚厚的灰尘,发现残缺不全,年代久远,纸页发黄,全是繁体字,竖排,大字是文章,小字是释义。深奥,神秘,好奇。开启了我发奋读书,探寻未知之旅。书,自此与我结下难解之缘。当时风声紧,可能这种书被当作“毒草”不能见光。只读过两年私塾的父亲怕事,故意藏进抽屉深处。后来我上学了,接触的是课本:语文和数学,它将字和数系统地传授给我,让我能进行简单的阅读和计算。然而,那年代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市面上很少有课外读物。识字较多的我只好读高年级的课文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三年级参加乡级小学生作文比赛,获得二等奖,奖品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那是我平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课外读本。喜爱读书的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我身边的小伙伴也有了读书意识,读书风气逐渐流行。书,仍然是稀缺物品。再说即使有,我们乡下孩子也买不起。孩子之间流行相互借书习惯。平时喜欢借别人书看的我,也学着别人,在书的封面显眼处写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目的是提醒借书人记得看完了要归还。我从这本书中不断汲取知识:泉水为什么冬暖夏凉?冰棒为什么要棉絮包裹?热水瓶是如何保温的?摆的长短怎样调正摆钟时间?书,引领我在知识的海洋畅游,在科学的高峰攀登。我把书随身携带,玩乐间隙拿出来翻看,羡慕死了小伙伴们,它成了我生活中无法离开的必需品。正当我把它视为宝贝拼命阅读,同时也有点卖弄炫耀时,《十万个为什么》不见了。我翻破了书包,找遍了抽屉,始终见不到它的“尊容”了。当时心中的那个痛至今尚难忘怀。我爱读古文,特别是古代辞赋、散文、传记。屈原、贾谊、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姚鼐…等人与我为伴,为友,走进我的生活,夜间常常与我窃窃私语。被精选到中学课本的文章,我反复吟咏,尽量做到烂记于心。我也喜欢读近代白话文,鲁迅的语言犀利,文白夹杂,思想深刻;朱自清的语句优美,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老舍的通俗明白,诙谐幽默,浓郁的北京韵味。这些文章,深深影响了我的处世和为人,也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书,特别是杂志,八十年代初在市面上多能见到。我在军叔家看到八九本杂志,求着军叔借给我。将近四十年了,记忆模糊了,可能是《小说月报》,里面以短篇小说为主,也有评论、诗词、剧本。体裁多样,内容贴近时代生活。我将它置之床头,睡前就着昏黄灯光,贪婪地阅览。读到文章精彩处,暗暗喝彩,从此激发了我写作热情。高中毕业后,我成了民办教师。九月份的津补贴是十元五角,我在罗桥商店二楼买了本《屈原离骚》,记得书价是二元四角六分,用去了我两天的工资,可谓“天价”。该书除《离骚》外,还有《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名篇。屈原是我崇拜的诗人,《离骚》描写的是我们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鄂赣湘地方色彩。楚辞虽是二千三百多年前的诗文,身为楚人后裔,读起来总有那么一种亲切感。书中都是用繁体字,竖读,由于阅读的不便,加上晦涩难懂,断断续续也没读完。这也是我读书的最大毛病,读书不精让我在读书之路上无法走得长远。“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中这些经典名句却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写成条幅悬挂书房。我的好友阿进初中文化,也爱读书。靠卖点黄鳝积攒点“闲钱”,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脸皮厚,两本名著成了我的抢手货。读《三国演义》,曹操三道《求贤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待关羽,费尽心机;对许褚,一见如故;见许攸,光脚相迎。数哭郭嘉、典韦;重用荀彧、贾诩。…曹操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所以,良将如云,谋士多如繁星。诸葛亮才华横溢,智谋超群。可对待人才方面与曹操相差甚远,不重用魏延,故意说他有反骨,逼魏延死得不明不白;见关羽不听从自己调遣怀恨在心,诸葛亮明知关羽轻蔑孙权,不利孙刘联盟,却让关羽镇守荆州,最后败走麦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诸葛亮难辞其咎。读《水浒传》,最欣赏绰号的妙用。“及时雨”,宋江扶危救困,来得及时;“神机军师”,朱武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神行太保”,戴宗传递情报,日行千里;“拚命三郎”,石秀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计后果;“霹雳火”,秦明性如烈火,冲锋在先。…细细品读这两大名著,让我受益匪浅。八九十年代,处在改革开放的起步期,人们普遍穷困,“万元户”成为“超级”富人的代名词。多数人还是在为衣食住行奔波,没有多余的“闲钱”来购买书籍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我当时有一个愿望:将来某一天,等我有钱了,我一定要花500元(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买自己喜爱的图书,放在书房的书柜内。空闲时让自己置身“书海”,恣意地享受读书的乐趣。购买新书仍是奢侈之想。市场上新书价格很贵,超出了普通人的购买能力。旧书成了我的最爱。下陆东钢南门下坡的地方,近哥的电器维修店紧挨一铁皮小屋,处在闹市区,开辟成一个旧书店,老板是母女。室内光线昏暗,空间狭小,书架上,地面上到处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琳琅满目,堆积如山,俯拾即是。看书的人只需交一毛钱,就可挤在里面看半天的书。书店小,看书的人却不少,但很安静。进来看书的人都是默默地在书堆中找到自己中意的书,静静地找个空位子蹲着,捧着书轻轻地默读起来。虽说条件差了点,我却乐此不疲。在这里,我涉猎了很多以前从未接触到的书。学无止境,只争朝夕。读书是体味生活,更是感悟人生。后来,不知什么缘故,铁皮小屋不见了。过了好些年,省神牛拖机厂小学隔壁,一退休老工人又经营了一个旧书店,规模大些,一进三间。书摆放规范,分门别类,阅读空间大,有专门的椅和凳。看书不收费,他营业是为了卖旧书,价钱高于旧书的原价,比新书的价钱又低很多。对于以读书为目的我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只看书不买书,老板不高兴,这可以理解,毕竟他不是做慈善,他也要吃饭。我经常与他讨价还价,买了很多中意而又值得收藏的旧书。这些旧书,我把它放在二楼书房里。休闲时光,我就坐在窗下桌前,摊开一本买回不久的旧书,铺开空白纸,边阅读边在空白纸上把文章中好词好句及精彩部分摘抄下来,反复吟诵,不尽品赏,这是我惯用的看书方式,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样的日子确实是高雅的享受呀。家中藏有旧书少说有几百本,都是经过千挑万选保存下来的。对我来说,它们价值连城。如今尚能记起书名的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作品读本、《诗经》、《论语》、《圣经》(完整版,包含旧约和新约。)、《东周列国志》、《战国策》、蔡东藩的历代历史《演义》、《山海经》、完整版《古文观止》(九十年代出版)、《曾国藩家书》及《曾国藩三部曲》、《康熙大帝》、《唐宋诗词鉴赏》、《元曲》(关汉卿)、《三言二拍》、精装版《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毛泽东传》(三个不同版本,有中国版,也有外国版)、《邓小平文选》、《楹联赏析》(民国版)、《第三帝国兴亡》(美国作家)、《福尔摩斯》(全本翻译本)、《日本天皇》、《美利坚合众国》(史书)、《史记》、《红楼梦》和其他名著、《资治通鉴》、《罗密欧与朱丽叶》及莎士比亚其它剧本、《世界大地理》、《世界未解之谜》,还有刋物杂志《十月》、《收获》、《长江文艺》、《人民文学》、各种《传奇》…何止这些,数不胜数。涉及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历史。时跨古今,地及中外,杂而不乱。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读过的书,觉得没有保留价值的就作为废纸贱价回卖给旧书店老板,再贴些钱买更多的旧书。以旧换旧,不断更“新”。旧书虽旧,可内容却永远不会过时。前些年拆迁,租房不稳定,考虑搬家的不便,装了几十蛇皮袋,陆陆续续被旧书店老板买走。现在想来特后悔,特心痛。它们犹如遗落在外,找不回家的孩子,让我时刻牵挂。它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籍了,旧书,倾注了我的心血,支撑了我的人生,见证了我的成长,丰满了我的理想。以后我只能凭借越来越模糊的记忆来回味它们了。500元藏书的梦想本已实现,却又被我亲手打碎。党的十六大要求建设学习型社会,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十几个部门共同倡导下,全民读书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经济腾飞,教育先行。教育发展,首在教师。黄金山一小是局直管小学,从市内实验学校调来担任校长的唐女士,红梅绽放,气质高雅,敢为人先,具有超前现代教育理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唐校长希望我们成为学习型教师,鼓励老师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二到三套,不论种类,不论价钱,学校出钱统一订购,供大家阅读。在草创之初的黄金山一小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完全打破了过去教师在学校只能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惯例。教师必须博览群书。我特意选购了《日本*战国演义》和《魔山》,目的在于放眼世界,洋为我用。平常放置办公桌一角,案牍劳形之余,偶尔翻阅其中篇章,放飞了心情,享受了乐趣。只有劳逸结合,教育效率才能事半功倍。谈山隧道通车后,我的家乡与团城山咫尺之遥,人民广场旁的市图书馆成了我看书的首选之地。假日,带点口粮,骑着电动车直奔市图书馆。环境幽静,光线柔和,藏书丰富,服务周到的市图书馆免费对市民开放。这儿,只要你想读的书,应有尽有。书,让你眼花缭乱。你可以自由选择,尽情阅读,在满室的书香中享受心灵的安逸。智能手机下载的电子书,减少了成本,扩大了受众。孩子们孝顺,知道我不爱抽烟,不爱喝酒,不爱打牌,唯一爱好就是喜欢读点书,写点东西。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帮着我下载读书、听书软件,让我在读书之路上得到了极大满足和方便。便利的手机成了我日常读书的主要工具。手机一朝在手,便进入忘我境界,要么读书,要么听书。听书还是不如读书。孩子们担心我的眼睛受到伤害,联合老伴给我种种限制。我年近六旬,视力接近1.5,没近视,没老花,从不戴眼镜,百“毒”不侵。凌晨三点之后是我读书兴奋期,家人已进入深睡眠,天地宁静,我打开手机中的文章,悄无声息地品读,直至天明。退休,既害怕又期待。害怕的是无所事事,寂寞空虚;期待的是时间充裕,自由自在。不管怀着什么心理,退休正向我走来。就平均寿命趋势来看,人活七十、八十岁已成常态,九十可期,百岁也不是什么非分之想。余生尚有三四十年光景。品一杯清茶,心旷神怡;读一本闲书,风轻云淡。茶与书,方能破解退休后的一切不适。(2021.3.22) 柏才坚,1965年1月生,黄石开发区黄金山一小数学教师,平时爱好读书、写作。《新东西》编辑部主 编:向天笑 赞 (0) 相关推荐 我像小蚂蚁一样进出各种书店,再乐颠颠地背回家一本本新书和旧书…… [随笔] 进得书店不买书 近日,我先后逛了两家大型书店,起初挑了几本书,最后还是全部放下了,空手而归.因为我对读书的选择越来越严苛了,"贪多嚼不烂"的毛病正在改变,这是好事. 记得 ... 我所知道的北京旧书市场 大凡在京都掏过书的,潘家园与中国书店想必大都知道的.不过十年前,潘家园可谓是妙不可言的,书市集中东区,分固定摊与流动摊,其中流动摊更是招人欢喜的.而今天的西边流动摊,似乎就不那么让人留恋了.至于中国书 ... 尔书:在北京北京豆瓣书店买了这些书 其实自己压根就不知道北京有个豆瓣书店的.那年在鲁迅文学院混了几个月,也没听谁说过豆瓣书店. 生活中,只知道豆瓣酱. 网上,那个豆瓣评分的什么,也几乎是不关注的. 后来就在今日头条看到一个很长的关于豆瓣 ... 【西南作家散文】胡剑英/外来de年轻人(二章) 西南作家散文 外来 de 年轻人 (二章) 胡剑英(湖南) 一.小黎旧书屋 长沙很多淘书者知道,在窑岭附近,有三家并排开着的旧书店.其中小黎旧书屋,我去得较多.也是平房,低于路面,要下几级台阶,经过门 ... [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散文《舅父》 舅父 我的舅父与母亲一母同胞且是龙凤胎的哥哥,苦于生活所迫,落地不到一个月的兄妹便分隔两地,再见面时已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了.生活艰难,令人唏嘘.血浓于水的亲情没有因为长久的分离而冲淡.母亲成家后,经父亲 ... [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散文《难忘叔恩 》 难忘叔恩 叔叔大我十岁,一直是我崇拜和要感恩之人. 现在,叔叔和堂弟一家在深圳长住,堂妹一家又在武汉,叔叔的根却在家乡大冶,亲情牵扯,叔经常携婶往来三地. 小时候,我家和叔叔是邻居,接触频繁 ... [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散文《父亲的智慧》 父亲的智慧 父亲九岁丧母,无兄弟姐妹,二爹英年早逝,未留下一子一女.父亲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祖父娶有后妻,抱有养女,撇下父亲,另起炉灶.孤贫的父亲不甘堕落,自立成人.成年后与母亲结成伉俪,生儿育女.枯 ... [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散文《我的教师节》 我的教师节 今天教师节,星期五,是上班时间,也是我法定护学岗值班日. 6:50,我骑车到达学校,比一般日子要早.一大早,两名保安全副武装,头戴保安帽,身穿保安服,一人拿钢叉,一人拿钢棍.保洁师傅 ... [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短篇小说《支书娘子》 支书娘子 支书娘子成了翠微村小学的代课教师,与袁老师同住袁家塆,在塆里据说与袁老师交流不是很多.袁老师与袁支书是发小,又和支书夫妻是初中同学.支书娘子来到学校,因与袁老师这层关系,较一般同事走得近些, ... [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短篇小说《收取担保费》 收取担保费 1997年"普九"的后面几年,农村中小学学生读书费用陡涨.建校集资,民师工资乡镇统筹,都搭上了收取学杂费的顺风车,让家长苦不堪言.父母有使学龄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义务,可 ... [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短篇小说《徘徊在婚姻外的女人》 徘徊在婚姻外的女人 钱钟书<围城>里有一句名言:人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内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兰琼与大海从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走了出来,终结了十五年的婚姻,也结束了近两年无休 ... [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短篇小说《卖冰棒》 卖冰棒 气温在下午一点左右达到极值,逼近40℃.黄荆山北麓,白塔岩脚下,沿湖路是连接下陆和黄石市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如流水,络绎不绝.从纺机冻房批发了几盒冰棒,用棉絮包裹装 ... [湖山作家群]柏才坚的短篇小说《绵绵相思不了情 》 绵绵相思不了情 牛俊和吴虹终于走进了婚姻殿堂.新婚之夜,吴虹铺好火红的被褥,替牛俊脱下喜庆的婚衣,满脸羞涩盯着牛俊,牛俊平静地说:"睡吧,都累了."牛俊对吴虹没有表现出新人该有的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