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方法

是《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它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证候,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又将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细分六个证型……三阳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六经的病变实际上就是脏腑十二经络的病变。

三阳证

一、太阳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因体质虚实和病邪盛衰的差异,临床可分为太阳经症和太阳腑症。

1、太阳经证:虽为表症,由于受邪不同,又可分为伤寒,中风。

A、太阳中风症 主要脉证:头痛,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可兼见鼻鸣干呕。“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虚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此症。”

治法:调营卫,解肌表。桂枝汤

B、太阳伤寒症 主要脉证: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寒实症。感冒,流感,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可见此症。”

治法:辛温解表:麻黄汤

2、太阳腑症:指太阳蓄水症和太阳蓄血症。

A、太阳蓄水主症: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既吐,小便不利,脉浮。

治法:通阳利水:五苓散

b,太阳蓄血主症:少腹急结或硬满,烦躁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

治法:泻热破瘀。桃核承气汤

蓄水与蓄血症鉴别要点,在于小便利不利:小便不利多为蓄水症,小便利多为蓄血症。

二、少阳主症: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思饮食,苔薄白,脉弦。“胸膜炎,肝胆疾患可见此症。”

治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三、阳明证:是太阳证未解,病邪内传于里,为外感病的热盛阶段,故有“热不过阳明”之说。病变部位有在经在腑之分。

1、阳明经主症: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汗出,心烦,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洪大。“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里热症。急性热病中期,急期可见此症。”

治法:清热养阴。白虎汤

2、阳明腑主症:除有上述阳明经症外,尚有日晡潮热,大便燥结不通,腹满疼痛,甚至神志昏迷,烦躁谵语。舌苔黄燥或有芒刺。脉沉实或滑数。“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里热实症。”

治法:荡涤燥结。三承气汤,根据病情不同,选择使用。

三阴证

四太阴症:伤寒之邪内传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为三阴的屏障,可因三阳证失治,误治,乱治而来。或因体质弱,得病既为太阴病“直中”:脾与胃相表里,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影响“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主症:腹满,呕吐,食不下,口不渴,腹痛喜按:泄泻,身无热,手足温,苔白,脉缓弱。

治法:温中散寒。理中汤

五、厥阴症: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病情比较重的阶段。其病理特点是正邪相争,寒热错杂。若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衰而转复,则病转危无安。若阴寒盛极,阳气不续而先绝,则病情严重而重危。若阴寒虽盛,而阳气还能抵抗,则呈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主证:寒热错杂,兼见口渴不止,气上冲胸,心腹中热而疼痛,饥而不欲食,或吐蛔虫:呕吐泄泻,肢体厥冷,冷后复温,交替出现。

治法: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乌梅丸

厥阴症有寒有热,寒热错杂,病情比较复杂。除上述治法外:热厥“既真热假寒症”轻者用四逆散,重者用白虎汤:兼有内结者,用承气汤。寒厥“真寒假热症”宜回阳救逆,温通血脉:方如通脉四逆汤

六、少阴证:是心肾阳衰,无论传变或直中,皆为严重阶段。是属于全身性的虚寒证:但亦有假寒症“真热假寒症”

1、少阴虚寒主症“阳虚”:脉微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

治法:回阳救逆。四逆汤

2、少阴假寒主症“真热假寒症”:胸中烦热不得眠,或咽痛,甚则肢厥脉微。

治法:滋阴泄火:黄连阿胶汤,或四逆散,或承气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