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文:再说三融故事——一拆为二话融县之融安县长安镇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融安,这个地方名,起于1952年,广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域改革,等于是区域行政划分大洗牌。基本就形成了今天广西大部分县的样子。
那次区域行政大调整,实际上就三种情况:撤,并,拆。其中大部分是撤和并。
撤,就是当时存在的县,在这次改革中,从此没了影,成为后来的县的一部分,如永淳县,一分为三,原地分到宾阳,横县,邕宁;如修仁县,也分几份,成为周边县的属区。
并,这种情况就多了,就是当时存在的县,三三两两的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县,如崇左县,由崇善,左县合并,如扶绥县,由扶南,同正,渌绥合并,这个情况最多。
这些情况的部分县在文末的链接中都有介绍。
小部分,甚至个例,那就是“拆”了。
1952年行政区域上的拆,和后来出现的拆有点不一样。像1988年的大化县,就是从周边几个县各拆出一部分乡镇区域,组成一个新的县。
1952年的拆,是一个大行政区,拆开分别成为新的行政区。在当时可以说,这种情况不多,这不是唯一也是唯二了,就是一个大融县拆分成两部分,分别成为独立的县级行政区,这就是融水县和融安县,三融的故事了,
好好的一个融县,为什么要成为“一拆为二”的特例,一融成为二融呢?中间的故事也就多了,当然,有些故事可以随便说有些故事则不可以随便说,那就说说可以随便说的那一部分吧。
融县的历史,在前篇《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二——一拆为二话融县(柳州·融水融安) 》已经说清楚了。到1952年9月2日,迁到长安镇的融县政府机构,大体以融江为界,原融县江东区域为主的地块改组成融安县;同年11月26日,以融县西边区域为主地块正式成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1966年6月,改称融水苗族自治县,为叙事方便,也就以融水,融县之分了)。
由此,融县的历史结束了,他原来的区域则分成了融安,融水两个行政县继续发展。为什么这么拆分,简单说,因为原来的融县太大了;但往深了说就复杂了,这就是与时代环境和当时实行的民族政策有关系了。
融县解放后,就是人民政权的建设,土改开始了,但是,这片区域上属于多民族地区,局部地区少数民族占大多数。在当时环境下,有民族政策支持,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实行的政策是不一样,有区别的,所以,最初的土改工作,只在汉族人群为主的地方。
在后来的一系列历史时代原因条件下,慢慢的就形成了后来融安和融水两个不同民族成份的行政县。这个不深说,只从当初的融县政府机构搬到长安镇说起,为什么机构搬长安镇这个地方呢?这就和长安镇这个地方的历史发展有关系了。
选择长安镇作为区域的行政中心,实际上并不是从1950年的这次搬迁开始的,早在这一年前的1949年,当时的广西省国民政府设第十五区专员公署时,就把行政公署设于长安镇(这种行政公署是一个机构,而不是指一级政府,这个说起话也长,就不解释了)。不过这个第十五区行政专署实际上正式办公也没有多久,到12月,时任专署政务室主任莫勉之就率部到桂林两江圩集中起义了。
从历史发展看,这个专署的设立,对后来融县政府机构搬迁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更重要的,则是长安镇本身深厚的基础建设和人文历史。
长安镇的来由,网上资料说是明建文帝时期(1399年-1401年),这里开设集市,本地有家酒楼,名长安,因为繁华流传,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叫长安了,但是,翻开融安县当地的地方志,那可就不是这么说了。
明初,对于西南一带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为了实行朝廷的统治,加强流官管理,减少或是抑制地方矛盾,太祖朱元璋推行了巡检司制度,在全国设置了数百个巡检司。其中,同意了在广西行省(明初是这样叫的)“靖江、平乐、南宁等府,象、宾、鬰林等州,地接猺、獞,其关隘冲要之处,设巡检司以警奸盗”的请求。太祖开立巡检司制度,主要职责是缉捕盗贼,盘诘奸伪,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但在广西,这部门还有一个重要职责,那就是防控“猺”、“獞”等处于流官统治之外人群的职责,也就是针对少数民族的。
就是这个时候,设了一个长安巡检司,就在现在长安镇这个地方。长安,这个名字应与当时地方环境,地方历史事件有关系,取长治久安之意,而不是简单的由一个酒楼名字发展而来。当然了,因为史籍中很少记录县以下的地方行政情况,真实如何,也就不得而知了。
洪武时的长安巡检司,也并不是如他的名字一样,“长”和“安”,中间是经历了撤消与复置的,在洪武十三年十月(1380年),太祖又搞了个“命吏部汰天下巡检司,凡非要地者悉罢之,于是罢三百五十四司”。具体罢撤的是哪一些巡检司,历史没有详细记录,但可以肯定,罢撤名单当中就有融县长安巡检司。
不过,仅过了不到半年,洪武十四年四月,他又“复置巡检司三十”,其中“柳州府有二,来宾县白牛、融县长安”,由此,长安巡检司这个部门,这个官职基本流传到清代末年。
明太祖时的这个撤,复过程有什么样的故事,同样也是没看到记载,只能说明了在这里设立长安巡检司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过能肯定的是,区域内“长安”作为地方名字的出现时间,比网上介绍的建文帝时开立要早上好二三十年。
在朱元璋实行巡检司制度时,巡检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巡检司(官职)的行政地位实际上并不高,洪武初年开置时,认定为杂职,但到制度实行到洪武十七年,官职就定为从九品了。
巡检司制度,实际上原意就是为了管理地方,管理“土人”,但朝廷一味地设置流官巡检,管理族群复杂的西南区域,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是行不通的,比如明代广西就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起义,最大影响的,就是大藤峡瑶民起义了,说明了这个制度的是有缺陷的,所以,明朝廷又实行了利用“土人”进行管理的方法,那就是在巡检司中增加一名副巡检。
也就是说正巡检由朝廷派流官担任,副巡检就是在当地找个“土人”担任,以本地方的人管理本地方,达到减少矛盾的管理模式。
长安巡检司大概在明宣德年间任命了第一任的副巡检,明代的《苍梧总督军门志》中有介绍,“融县长安镇巡检司,巡检一员,土副巡检黄智全,宣德间以杀贼功除授故,孙黄網袭故,弟黄纪袭,子黄长受未袭。 ”
融县第一任长安副巡检黄氏延续了三代,之后不知何故,黄氏后人就不再担任了,原因也不太清楚。按当时的历史事实,巡检司的调整与设置往往是按时势而改变,加上这是副职,名义上可以世袭,但多数情况都是人故职无,任职时间不定,于是,黄氏之后这个长安副巡检的职位情况也就少记载了。
长安巡检司的设立,使得这里成为了小区域的行政中心,行政中心自然也就有一定的发展,建司署,建办公的设施,住宿的设施,人的流动等等,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始了城镇化建设过程,这种变化自然是有一个过程的,随着历史进程,此地就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了。
据载,在明,清二代,贵州,广西之间的重要交往通道之一,就是从柳州北上,融县地界正处于通道中间,并且有着天然的地理条件,在山水相隔交通不便的古代,一条融江贯穿融县全境,水运兴盛,上达三达走贵州,下行柳州通四海,而长安则刚好处于这个要点之上。
直到乾隆元年,长安才开始建东圩码头,时称“镇背码头”,由此,开启了长安数百年的发展之路,到乾隆十五年,更有各省内外人来开采铅锌矿,聚居成街,这就是清代旧行政划分中的“宝兴团”的来历。
发展到清道光年间,长安已经商贾云集,盐埠、当押、银号及航运十分兴旺,慢慢的形成了“梧州帮”和“广东帮”的这类古代的商业团队。到了同治九年(1870年),东南沿海开放海禁,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商人更是纷至沓来,往来人流量大了,长安就迎来了重要的改变。
到了民国初年,政府更是提倡“发展实业、振兴商业”,由此,长安的经济就有了区域独特的优势与改变。别的不说,就说骑楼。一般常识,骑楼是很明显的岭南沿海区域特色建筑,一般多见于广东,海南和广西偏南,偏东的县市,按正常说,相对内陆的,位置偏北的长安,不应该有,或是说是不应该能形成有规模的骑楼建筑群,骑楼街,可是,现今的融安县城可是保留着完整骑楼街,骑楼建筑群,体现着深刻的岭南骑楼文化,成为当今融安旅游文化亮点之一,在区域独树一帜,这肯定是当年大量广东商人来此进行商业交流的结果。
到民国中期,融江之上小火轮带驳船,上行下走,连接着黔,桂,粤三省部分的水运商业,加上1928年的柳(州)长(安)公路峻工,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商人,由此,长安的商业行业发展到40余个,商号600多家,据载,长安镇周边旧时有多达十九个码头,水陆的发达,使长安成为融江上游各县货物四散的集散地,幅射影响了周边一大片区域,成为桂北地区的商贸中心。
慢慢的长安镇已拥有大小10条街道,其中江西街、太平街、 牛屎街、大码头、塘码头等街道,两边店铺多建成3至5层的带骑楼的楼房,街面打上三合土, 大小商店1000多家,众多时代有名的老字号商家云集于此,这样的繁华小镇,这可以说是当时广西少有的,从而被世人誉为“小柳州”。
长安能如此发展繁华几百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这里靠近湘、桂、黔三省边界,也容易成为商贸货运的中转集散地,使得这里几代商业繁华;但商业繁华的地方,在兵家的眼光中,就是战略要点了。
清道光年间,大成国李文茂向北扩土,最远处到达怀远县(就是现在三江县),而长安就是他的进军路线的重点,他曾四入长安;没几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重回广西,其部将赖裕新、李福猷先后进驻长安镇;民国初年的混乱,黔、滇、桂三省部队更是轮番进入长安;到1930年红七军北上,也曾在此与桂系部队激战;此后又历经日军的入侵,解放战争等等。
总之,百余年间广西所有的重大兵事,长安都经历了。数十年间频繁的兵乱,给长安的繁荣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逃难,商停业,经济市场也就没落,几百年的繁华也就到了谷底。
解放后,1950年2月,广西省贸易公司长安支公司成立,这无疑就是为长安的商业重启打了一支强心剂,由此长安商业有了生机,加上原有的底子,长安经济也就慢慢复活了,正是基于种种客观原因,作为曾经融县四大镇之首的北区长安镇也就再次被选择成为新的区域行政中心。
1952年9月2日,搬到长安镇的融县机构正式划分原融县的第四、五、六、七、八、九区组建新县,新名取融县的“融”和长安镇的“安”合并,改名融安县,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继承,长安镇也就作为新县的县治,开启了这片区域新的历史。
新的历史,自然有后来人来讲述了,那更多的三融历史人文故事,还有什么呢?一样值得介绍,这就等下篇再说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