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 | 从资产负债表的视角来理解经济活动
从资产负债表的视角来观察研究经济社会,能把收入、支出、储蓄、消费、投资、金融、实体经济等概念统一起来,并将其视为不同形态资产之间的转换,这跟从传统的流量视角研究得出的结论、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可以说,资产负债表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是观察经济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是在原有功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土地出让金是否纳入政府收入?从流量的角度来说,是政府收入,但从存量的角度来说,则不是。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基于资产存量的角度来定义土地出让金的,认为土地原本就是政府资产,出让土地所得,只是由实物形态转换成了现金形态,因此不能计入政府财政收入的范畴。作为政府资产的两种主要形态,土地和现金只是在流动性程度上存在差异。由此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即,这种资产形态的转换是不是有意义?毋庸置疑,这种转换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改变或是优化了政府的资产结构。比如,一些地方很穷,但有资源,且资产结构过于单一,在转换资产形态从而调整资产结构后,资产整体上可能就会增值。再如,建设一栋新楼,当年形成经济增加值,计入经济增长;第二年,又出于某种原因把这栋楼给拆了。从财富存量看,没有变化;而从流量观察,经济在增长。因此,从流量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和从存量的角度来观察是不一样的,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我们之前习惯于从流量的角度去观察经济运行,比如,采用GDP、投资、消费、储蓄等指标。另外,分配问题也主要基于流量的概念,比如说“收入”。我们很少会从存量财富积累的角度去谈分配问题及存量分配和流量分配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然而,我们从流量的角度看到的所有现象都是真相吗?事实上也未必,我们看到的顶多是部分真相。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的虽然是真相,但它只是部分真相、碎片化的真相。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碎片化的真相就不是真相。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如果通过拼凑碎片去找真相,显然是很难找到的。但是,以往的理论研究就是假设这一真相是存在的,或假设真相是唯一的。这是我们过去分析问题的确定性思维,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吻合现实情况。
如果从存量的角度来观察经济社会,可以将流量视为存量的变化,也就可以把收入、支出、储蓄、消费、投资、金融、实体经济等概念统一起来,看作是不同存量形态之间的转换,能避免从一种对立的角度去认识它们。我博士期间曾在《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发表一篇论文,讲的是货币存量与产业结构,从存量的角度、从资产的角度来分析,现金、存款、大额存单、国库券、股票、债券、房产,等等,都可以带来收益,都是资产存量。按上述清单的排序来看,越往前货币性越强,实际上这一部分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货币。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货币。流动性越大,货币性越强;流动性越小,其货币性越弱,主要取决于资产的变现能力。与此同时,货币存量又是一种资产形态,只是在收益与风险的高低上区别于其他类型资产。现金的短期风险几乎为零,收益也接近于零。如果绝对化地理解货币,机械地定义货币,会导致许多现实问题难以解释,比如,长期低通胀现象、零利率现象,等等。现金、存款,按照我们现有的定义,属于货币存量,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现金、存款、国库券、债券、股票等等,又属于金融资产;而房产、设备,则属于实物资产,其实这些都属于资产的范畴,只是形态不同、风险与收益不同。从流量来看,这是投资支出;但是从存量角度来看,是资产的重新组合,只发生了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资产形态的转换。
同样地,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来分析金融活动,将涉及对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的新认知以及如何定义资产价格等问题,这与从流量的角度去观察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或看到的景象也是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