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完整的成长”

事实求是地说,这算不上是读后感。充其量,我是借用了孙瑞雪老师著作的名字,来谈谈教师的成长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我说的“完整的成长”与孙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也没有多少契合度。这里的“完整”,更多意义上是指内容、路径和方式的完整,属于比较浅层次的“字面含义”,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讲解。

我之所以抛开阅读这本书的感悟,转而去谈更为浅表的话题,是因为最近忙活的两件工作引发了我的思考。不得不说,不得不在此时说。其一是省特级教师推荐评选工作,其二是我们区自己组织的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评选。这两个评选活动都属于综合性的荣誉评选,考量的是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评选标准的设置更讲究综合、体系和完整,基本上是从综合荣誉、业务奖励和科研素养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从上交的材料来看,教师的成长普遍存在“偏科”现象,业务能力强的没有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突出的大多不会在业务评选上占据优势。综合起来看,教师的证书比较集中于优质课评选、教学质量奖等业务奖励上,科研能力欠缺是一个比较集中的现象。教育科研的“鸡肋”化倾向,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比较普遍的尴尬,导致大多数老师放弃了在科研上的付出和努力,“专心致志”于教学业务能力评比上的争夺。可以说,重实践轻研究,重技能提升轻理论支持,既是一线教师的普遍成长生态,又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在这次评选中,有些教师有省级荣誉,有省级优课,还有一摞摞各种级别、各种类别的大红证书,却独独少了科研方面上的硬杠杠——课题,论文,教学成果。也有个别教师课题、论文都齐备,却看不到优质课证书、教学成绩奖励等业务奖励。有时候我都在想,假如可以把其中的某老师和另一个某老师“融合”起来,一定可以塑造出一个完整的成功者。

其实,在这三类证件中,除了综合荣誉不容易靠个人争取以外,其他两类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获得。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多的教师出现“瘸腿”现象呢?大概是因为,老师们更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深入,而不太喜欢在短板上下工夫。比如说,擅长讲课的老师,可能更喜欢一次次参加优质课评比,并乐此不疲;再比如,喜欢做研究的教师,则更愿意坐在书桌前码字,并废寝忘食。这两类人,都缺少了往前一步的意识——擅长讲课的,如果能够往前一步,将自己的优质课例进行整理提升,形成论文或成果,则一定可以在研究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进一步;擅长研究的,如果能够再往前一步,将自己的思考落实在实践中,一定可以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让自己的研究更加丰富。

我在这里强调“完整的成长”,不是指荣誉证书的获得上要“面面俱到”,而是告诉老师们要在各自擅长的地方再向其他领域拓展一下“喜欢”,一方面可以增加成长的系统性,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的特长更长。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是假借“证书”进行的分析,但我真正想要表达的,绝对不是证书的完整获得,而是证书背后隐匿着的成长的完整获得。

换句话说,我更加强调的是,完整的成长过程,不偏不倚的努力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