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关肃霜的舞台艺术生涯(姚冷)
1992年2月,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昆明举行。64岁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关肃霜多次登台向国内外观众献艺。在3月3日的闭幕演出中,表演的《水漫金山》,通过唱、做、念、打,将白娘子坚贞英武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场的5000余名观众掌声不绝,不料3天后(3月6 日)她却因急症逝世……
1949年冬天,我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到云南,进驻昆明后在军管会文艺科工作,有机会和昆明戏曲界的演员接触。在一次座谈会上,我认识了关肃霜同志。当时她虽然只有20岁,但已在艺苑崭露头角,蜚声春城。我们认识后,常常为了工作在一起碰头。军管会文艺科有什么事要找她,也由我直接和她联系。时间一长,我们便熟悉起来。她经常对我谈她的成长往事,她父亲关永斋也不时向我谈他的家史。此后的几十年里,我与关肃霜也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因而对她解放后的情况也频为熟悉。现将有关关肃霜舞台艺术生涯中的一些事情回忆出来,作为对这位名满中华的著名艺术家的一个纪念。
雏燕凌空
关肃霜祖籍湖北江陵,为满族正黄旗驻荆州旗人的后代。关肃霜的父亲关永斋,抗战时在武汉著名的民众乐园卖艺为生。他是一个出色的梆子演员。一天,他在舞台上突然倒了嗓子,便改打小锣,不久成了出色的教师。
1929年,关肃霜就出生在这个梨园世家。她排行第一,小名大毛。关肃霜从小受家庭和环境的薰染,深深爱上了表演艺术。10岁左右就想学戏,但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未能如愿。当时,关永斋与文武老生赵小楼为邻,于是关肃霜和赵小楼的女儿赵燕侠便结成了小姊妹。这两个小姑娘为了补贴家用,就在剧院门前摆起摊子,卖油炸鱿鱼来。
1943年,关肃霜14岁时,终于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开始学戏了。她拜花旦戴绮霞、武生王韵武为师,先学武生,后学花旦。这个纯朴、憨直、倔强的黑瘦丫头,天资聪颖,虽然没有文化,但什么都一学就会,一练就熟。一两年后,关肃霜就登台演戏了。按梨园的规矩,当时她姓师傅的姓,挂牌“戴肃霜”。她初次登台,演的是丫环和宫女,给师傅唱开锣戏,陪师娘唱二路小生。她初次主演的是《罗成叫关》、《周瑜归天》,唱打十分熟练精彩,使四座皆惊。
1946年关肃霜17岁那年,主演了压台大戏《狄青招亲》。首场演出,便一炮打响,盛况空前。《狄青招亲》这出戏是著名京剧前辈艺人小杨月楼先生常演的,也是戴绮霞的海派拿手好戏。关肃霜跟戴老师学这出戏时,下过一番苦功。她演这个戏,唱有“五音联弹”,打有“耍枪花”;既讲究表演,又连打带唱,在武生戏中很见功夫。她扮饰的八宝公主,唱、做、念、打俱见功底。特别是在耍花枪连打带唱的表演中,打得眼花缭乱,胆战心惊;唱得珠圆玉润,响遏行云。从此“戴肃霜”崭露头角,蜚声艺苑,连平时要求学徒极严的戴绮霞,也自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关肃霜后来认为,《狄青招亲》为她后来演《铁弓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6年下半年,关肃霜决心跟师傅到上海学艺,但关永斋不同意。他对女儿说: “上海那个十里洋场,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你何必去呢? 还是死了这颗心吧,不要去吃那口受气饭! ”
然而脾气执拗,有股倔劲的女儿,却哭死哭活要去开眼界、见世面。关肃霜是要去上海学本领,以顶替年迈体弱的父亲养家活口。父亲拗不过女儿,只好默默地同意了。
勤奋学艺
关肃霜带着一身土气,和师傅走进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上海,他们在法租界八仙桥附近的共舞台搭班演出,关肃霜开始自赚包银了,这个黑瘦的丫头,留的是一头齐脖子的短发,穿的是打补丁的布衣布裤,因而被这儿的舞台姊妹们视为土头土脑的乡下姑娘。关肃霜毫不在意,只知道埋头学艺。每天天蒙蒙亮,她便在后舞台的屋顶水泥平台或在林荫道上练功: 踢腿、下腰、喊嗓、登厚靴、扎大靠、耍刀弄枪、搬朝天蹬、劈叉……晚上,她在登台跑龙套或是唱开锣戏后,再跑步溜进附近的天蟾舞台去“偷戏”(所谓“偷戏”,就是去看京剧名角儿的演出,偷学他们的唱功与做功)。当时的天蟾舞台是能聘请南北名角儿来上海献艺的大舞台,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言慧珠、童芷苓等京剧名角都曾在这里演出过,而这于关肃霜所在的共舞台是根本办不到的。关肃霜这时已经懂得“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道理,所以每晚她都去偷学正牌儿的京剧。关肃霜人小心大,以学京剧为主,也学越剧、评剧、大鼓和杂技,有时也看中外著名电影明星演的电影,藉以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啊、练啊、演啊,从不敢稍事休息。
著名京剧演员张美娟,对关肃霜与当时的情况,在她的《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和肃霜是多年的深交。我和她同年。40年代,当我们都是青年时,我就和她熟识了。我们初次见面是在武汉,那时她学武生,我看过她演《封神榜》里的哪吒。到了上海,我在天蟾舞台(今劳动剧场),她在共舞台(今延安剧场)演出。她虽然拜了师傅,可是师傅很少教她,全靠自己虚心好学,求师访友。她的苦练精神惊人,练厚底功夫,就整天穿厚底靴,连上老虎灶泡开水也不脱下来。后来又绑上跷练武旦,一边练,一边上台去实践。她戏路很宽,甚至花脸、老旦她都演过。当时流行真刀真枪的武汉,她也很在行。
这期间,关肃霜由于学得多、练得勤、演得杂,戏路渐渐变得宽广起来,功夫也一天比一天来得扎实。她在三年边学边演的学徒生活中,演过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生、老旦,甚至还演过花脸。这为她后来的文武昆乱不拘,“演人不演行”的精湛艺术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誉满潇湘
1948年夏天,戴绮霞和自己的子女去青岛搭班,关肃霜则随师傅王韵武告别上海,到长沙大戏院演出。
对于关肃霜来说,舞台艺术的新起点,是她满师后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个码头。更值得纪念的是,她在艺苑中有了自己的姓,在长沙大戏院的门楣上,第一次悬挂出了“关肃霜”这三个斗大的字。这标志着关肃霜这个19岁的姑娘,已经挂头牌、挑大梁了。激动之余,她想起了6年前的一天——
那是在她拜师学艺的大喜日子里,父亲关永斋宴请师傅戴绮霞、王韵武和梨园中的宿将。酒酣之际,关永斋要求客人给女儿起个艺名。大家反复推敲后,决定采用“鹔鹴”二字。鹔鹴是传说中一种神鸟,翱翔于九霄之上,可以和凤凰媲美。起这名字,是为了祝福她今后能像凤凰飞于青云之上。现在,她梦寐以求的独立生活开始了,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关肃霜在长沙大戏院的首场打炮戏是《大英杰烈》即老本《铁弓缘》,第二场是《红娘》,第三场是《龙凤呈祥》。
满师年的关肃霜,在这三个打炮戏中,充分显示了她多才多艺多面手的表演才能。花旦演得细腻娇憨,青衣唱得腔润情深,小生演得风流洒脱,武生更见惊人功底。她初演三天,三炮连响,一时轰动长沙。长沙的老辈艺人高百岁先生,看得眉飞色舞,喝彩叫绝,以后便邀请关肃霜合作演出。他们在长沙连续演了一年左右,场场客满,座无虚席。这时,社会秩序越来越乱,物价一日三涨。关肃霜初到长沙时的包银,每月可以买到七八担大米。后来钞票贬值,每月赚的钞票连一担米也买不到了,再加上国民党伤兵经常来剧场捣乱,戏无法演下去了,关肃霜只有另谋出路。这时,有人告诉她,说昆明的政治气氛较长沙民主一些,比在长沙有发展前途,劝她去昆明发展,关肃霜很以为然,不久就带着全家老小离开长沙,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昆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