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化唐沟与三条栈

补记多年前由化唐沟穿越太湖山三条栈的景观,以及太湖山积雪岩念佛石古人题刻

2014年12月6日11:10,自东关上化唐沟驱车东上水头山梁,计划完成白云坨三条栈的穿越。

中途,一个急弯。

上到山脊,海拔530多米。东望白云坨三条栈,计划着路线。
白云坨海拔1030米,化唐沟上来,减少了一大半高度。按照《房山91》太湖山华严寺摩崖题刻,白云坨南侧为佛髻峰,那块孤石称小佛髻吧。

化唐沟深在西北沟中,远处是喀衩山蜡扦山大小灰帽
山脊路窄,加之原打算看看水头西沟,车停较远。

不想,前方山脊圆丘,土路坎坷,可下水头西沟的工行培训中心。不去了。
这是白云坨西南延伸主脉,过前文的大峪岭鳌水尖,直到一渡拒马河边。这里只能看见上文的大齐尖

南侧,水头北沟。沟口东为石经山,西为云居寺

天气不好,云居寺南塔老虎塔影影绰绰。

石经山主山,在《房山县志》中称(樂)([山咼]):“云居寺北,近猴儿山”。
不想,其北端是个凹槽

沿山脊东上。

看清了那处凹槽,有小路过去。电杆爬上高处孤石小槽
三条栈不只三层,而是南部悬崖上的多层崖台。自孤石向南伸出两道山脊,形成水头北沟三岔西沟三岔东沟三道险峻的幽谷。

山脊略下。
房山91》自上太湖下望过三条栈,路况不明。那就先上左侧白云坨佛髻峰之间主梁,东下上太湖,由三条栈反穿回来。不想回程走到了孤石上方,那是后话。

山脊一个豁口,这是化唐沟南下水头北沟古道垭口

西北下化唐沟古道已被水泥路替代。脚下一段陡坎,湮没在杂草中。

南侧陡崖,看不出路况。有岔路通向三岔村西沟凹槽

山脊东上,在三条栈西端陡起来,在北侧又“故意”留出一段“缓冲带”,可以登上白云坨南梁。

垭口下望,还是看不出路况。
11:50,爬山从垭口算起。

垭口,两个羊圈,有电杆从南侧三条栈崖台过来,应来自东侧的上太湖
这里已看不见白云坨铁塔和三条栈南端高处的孤石小槽

12:00,崖前东北而上。

有小道横切北绕,估计能通大什锦塔村址,北下五星峡
上太湖老人说过:三条栈白云坨西侧高地梯田都曾属于上太湖,早已搬出废弃了。

顺坡上绕。

北侧有一石塘羊圈。右侧崖边上行。

崖道挺窄,路石松滑,高处尖岩侧是上山路标。

12:20,下望来路,上来不难。

再上一层陡坎。

缓坡黄草,海拔约700米,登白云坨南梁挺容易。南侧佛髻峰海拔约900米,山梁约850米。

小路过一条横沟,斜上小佛髻岩垭口。

过沟回望。

佛髻垭口还得绕行,干脆顺坡直接登脊。

13:00,分水山脊,一块岩台。

回望来路,化唐沟水头垭口上来,不过1个多小时。

这是什么地方?海拔880米。向北,隔着脊坎,可见白云坨铁塔,看不见驴友搭建石龛

脚下就是悬崖。

一道陡脊东延,这就是上太湖五眼井大坡的分界,也是明代华严寺摩崖题刻所称主山。《房山91》到过“”处。远处猫耳山

下面就是上太湖华严寺寺址在沟里。隔沟为上方山。按明代华严寺摩崖题刻标注地名。
这是一片神秘的坡谷,《房山县志》:“太湖山,城西南五十里,在圣水峪南,白云山北麓,有华严寺,明姚广孝隐此。白云山北麓山也”。

房山91》录过的华严寺摩崖题刻:
“御马监太监张其重修太湖山华严寺佛殿僧房,置买山场,立其四至:东至念佛石,南至清风岭,西至佛髻峰,北至主山,四至分明。其香光寺太湖山华严寺流出,原一脉也。刻石于此,以为永远云尔。
明万历戊申(三十六年,1608)春吉日信官张其、孔良才。
敕赐香光寺住持真奉同立”。

上太湖南端,是白云坨东南向山脊,伸向松坨,应是碑中所称的清风岭。可见西去化唐沟电杆
房山91》曾到青峰岭,俯瞰三岔村石经山云居寺,这次计划由山脊反穿三条栈

主脊南延至小佛髻岩佛髻峰,分出两岔:
东南脉清风岭松坨,直到罗家东甘池;西南脉水头岭大峪岭鳌水尖,直到一渡

小佛髻岩

中间一段用2016年3月27日照片,天气晴朗。小佛髻岩,北看白云坨

小佛髻岩南侧。

再看上太湖全貌。

垭口与佛髻峰

左侧小山脊是东下小路。

垭口西望。

上来的水头北岭化唐沟

远辨喀杈山石人站

南上佛髻峰看看。

回望垭口小佛髻白云坨

登顶无路,绕西侧探探。

从崖脚陡坡草丛过来,挺危险。

稍有缓冲。

佛髻峰西侧陡直,不能攀上。

东南山脊是《房山91》曾到的清风岭,一条小道横切脚下。可以辨认出脚下的电杆

脚下是三条栈的东段,8、90度的陡坡,看不出路在哪里。

这是三岔村东沟,似乎有多条横道。

一条山脊分出东、西两沟,端部两峰称扁寨团寨
《房山县志》:“团寨山,城西南五十里,在东域寺北之孤峰”,“扁寨山,城西南五十里,与团寨对峙”。

合成全景。
《县志》中的白云山“南尽尚乐金粟山,皆其脉也……支峰凡三十有二”。岂止三十二峰,大概是当时有名的丘陵。

换个角度。

西南伸出山包,曾为梯田,有小路翻山。南西侧为三条栈
前文认为南北岩头的梯田应至少明代,这些梯田不会晚吧。

西向全景。

可见化唐沟全貌,对面喀杈山

返回垭口,东下上太湖

山脊古道。

小山脊北(右)侧下沟。

小山脊北侧沟。

小山脊东端称积雪岩,下为羊圈,存有古诗题刻

题刻位置。

古诗没有年月,题《积雪岩》,诗四句春深雪未消,鸟道通幽址。谁知凛凛寒,不在三冬里”。

另处三字“积雪岩”。

四周寻找,没有新的发现。
在下方应该还有一处金代海陵王正隆贰(1157)六月”的题刻,没有找到,知者讳莫如深。这两处题刻将上太湖的历史一下提到了金代

住家附近,回看积雪岩

房山138》探北寨沟后,还找到上太湖华严寺的另一处题刻,远在下太湖沟口的牌坊边,同时补充。

难以想象,南侧沟边孤石,就是明代摩崖题刻中所称太湖山华严寺东至的念佛石
这块孤石就这样至少躺了400多年,或许早至辽金、甚至唐代吧。

北偏西侧赫然刻着“太湖山华严寺东至念佛石”。
没有时间,但相信至少不晚于寺址题刻的“明万历戊申(三十六年,1608)”。

念佛石东南侧。难以想象,明代太湖山华严寺占地这么大,又一个上方山规模。
房山138》、《房山140》前文可知,北寨沟存碑为辽代,还有元代圣旨摩崖题刻。还有《房山90五眼井青银沟华严寺。这些不由联想到山南的石经山云居寺,基本连成了一片,上方山只是现存的一隅。它们之间是什么联系?
这也是一心探三条栈的原因。

回到2014年12月6日,天阴下来,过积雪岩,择小道直上清风岭

14:00,清风岭山脊,海拔约750米。电杆自东侧上方山方向而来。

沿三条栈西去,远处可见在水头垭口看见的高处孤石小槽。这侧可登佛髻峰

房山91》记录过南侧的三岔村东西沟扁寨团寨石经山,云居寺滑雪场大齐尖
三条栈梯田属于上太湖

前行,电杆走捷径,忽上忽下。

小道大致水平环绕。

山势内凹,高处是佛髻峰南侧陡台。

天气不好。南侧是三岔村东沟,山势陡峭。正对远处的三座庵三座鞍酸枣鞍鞍口三岔本意应为古道岔口。

东沟还有个神秘的院落。

顺山环绕。

14:20,看似路近,实际已经转了三个弯儿。

南侧坡陡,电杆、梯田很低,下面应该还有横道。

前行,少人行走,杂草丛生,小道断断续续。

崖脚摸索探行。

14:35,又一弯儿,最难。距山顶不远,对面几条路?那条都很窄。

好在距孤石小槽已走了多半行程,电杆自脚下爬上。

其实,距离清风岭松坨直线距离不远,其西侧层层崖台,类似三条栈

前行,危崖高耸,小道很窄。

脚下直崖。

14:50,平缓地回望,走的是最危险的一层。下面一层路迹清晰,转角有电杆

这是的孤石小槽上方,电杆从槽口穿过。

孤石是南伸两脊的结点,两脊分出三岔东沟西沟水头北沟,端部是扁团二寨石经山和峰峦环抱的云居寺盆地

距离水头垭口不远,没想到的是,水头北沟这么陡,电杆陡下,看不出路径。

西去崖台陡窄,不能通行。

下行槽口

直下太陡,向西横切。

喔,清晰的路径深在半腰,大致水平,电杆伸到来时看到转角。
三条栈,现在走的是上栈吗?

上面直崖,下面直崖,半米宽的窄台,长满荆条,挤着过。

这段荆条矮点。

转弯处回望,看见槽口孤石。相隔不远,钻草窠很累。

转过弯,路宽点,草少了,又担心落石,战战兢兢快速通过。不远是处平台。

看清下面岩崖。

15:16,来到平台。靠,距山顶没多少距离。

南侧全景。走的是上栈,下面每层都似小道,但都远低于电杆通过的孤石小槽,应都绕道东侧梯田。

最清晰的小道,大概就是下栈吧?其前方是跨越三岔西沟大槽

平台挑出,下面就是来时的起点,但下不去。

向北绕行,远处是白云坨

回望,三条栈陡崖不见了,层层梯田爬上山顶,直到佛髻峰

刚才所在平台的西侧,怎么下得去?

继续北绕,能汇入上山路。

向西有下行路迹。

原来沿崖缝下去。这里倒看清了水头垭口南侧的小道,很陡。

回望下来的崖缝,真不能确定这就是路。

15:40,下到山梁电杆,踏实了。

南向,才是三条栈的正路。不过,转过孤石小槽路会好走?

羊圈回看三条栈,走的是上部,用了1.5小时。
这里与上太湖清风岭高差约200米,应该能平缓过渡过去。只是常年少人行走,古道荒废了。

也许应庆幸走了上栈。走下栈,能看清三条栈的全貌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