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即自由》| 一粒解读
关于作者
坂本龙一,日本当代享誉世界的音乐家。1952年出生于东京。幼年学习钢琴、作曲,后取得东京艺术大学硕士学位。80年代曾与细野晴臣、高桥幸宏共同组建 YMO 乐团。坂本龙一在音乐上涉猎广泛,在先锋电子乐、爵士融合、世界音乐、实验摇滚以及电影配乐上都有卓越成就,其中,凭借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配乐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为《末代皇帝》所做的配乐一举斩获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及格莱美奖。至今发行个人音乐专辑近百张,获得过几十个国际音乐奖项。成名后定居纽约,在环保、反战等社会活动上有非常多的贡献。
关于本书
本书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的唯一自传,由日本 ENGINE 杂志根据坂本龙一的一系列访谈整理而成。全书分为五个乐章,从幼儿园时期接触钢琴和作曲开始,作者回忆了高中前的成长往事与所受的音乐熏陶,大学时期的自由生活与音乐探索,YMO 时期的乐团生涯,80年代参与电影配乐、迈向世界的重大突破以及二十世纪后的新的音乐思想及人生感悟。
通过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与音乐创作,作者对于“自己是如何成为今日的坂本龙一的”进行了思考与回答。书中附带了作者不同时期的50余幅照片,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核心内容
在成长经历上,因为性格的原因,坂本龙一对待生活一直抱着一种随性的心态,因此对于他的成功,“天赋”和“机遇”显得十分重要。在音乐风格上,坂本龙一的音乐从未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形态,他作品中的创新和融合都能在他求学的时期找到对应的根源。在个人成就上,坂本龙一不仅在音乐创作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也在文化传播的其他领域做了很多贡献。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音乐即自由》。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4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世界音乐大师坂本龙一是怎样走上音乐道路的,他多变的音乐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获得了哪些音乐成就。
国内很多人认识坂本龙一是从他的电影配乐作品开始的。你可能瞬间会想到电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和《末代皇帝》的配乐,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证明了,坂本龙一是一位将艺术和商业完美融合的优秀音乐人, 然而听完这期音频之后你会发现,他的音乐成就绝不仅仅是电影配乐这么简单,同时,在了解过他的人生经历之后,你一定会被他自由的人生态度和非凡的创作天才所吸引。
坂本龙一195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幼时开始学习音乐,1977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作曲系研究所。从今天看来,坂本是一个非常喜欢跨界的音乐人,这跟他上学的时候就喜欢折腾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他不安于作曲,对电影艺术也很有研究,还经常参与政治运动。正式开始做音乐之后,坂本更是让“风格多变”成为了自己最独特的创作标签。1978年,他和另外两位日本音乐人高桥幸宏及细野晴臣组成电子乐队YMO出道,开启了正式的音乐创作生涯,产出了一系列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电子及流行音乐,不仅乐队非常新潮,他本人也尝试过演员、模特的工作。1983年乐队解散后,坂本逐渐进入电影配乐领域,1984年出演电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其中的传世配乐佳作《Forbidden Colors》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不久后,又凭借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一举拿下了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及格莱美奖。后期,坂本龙一的活动中心转移到欧美。他不断突破自己擅长的音乐风格,走向了国际,成为了少见的在西方也倍受赞誉的东方音乐家,也在一些公益活动、社会事件上也做了很多积极的贡献。
这本书虽然是目前坂本龙一的唯一自传,却不是他亲笔写下的,而是由日本ENGINE杂志根据坂本龙一的系列访谈整理而成的。读他的成长经历,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个人好像很谦虚,但是又极度自负,做事情非常随心所欲,但是又时时刻刻在自律、自省。其实全书的信息量不是很大,而且他的讲述也比较零散,但如果你本身就是他的乐迷,肯定会对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乐在其中,因为他在书里的确没少吐槽自己。如果你不是他的乐迷,那就跟着我来体会他的成功经历吧。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一共有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内容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坂本龙一对待生活一直抱着一种随性的心态,因此对于他的成功,“天赋”和“机遇”显得十分重要。第二个重点内容是,坂本龙一的音乐从未局限于某一种风格,他作品中的创新和融合都能在他求学的时期找到对应的根源。第三个重点是坂本龙一不仅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音乐相关的其他领域也做了很多事情。
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坂本龙一的成长经历。
坂本龙一从小就生活在艺术气息非常浓厚的环境里。母亲是服装设计师,父亲坂本一龟则是资深的文学编辑,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等知名作家的作品都是由他担任编辑的。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坂本比较早地接触到了前卫的文学与思想,比如他提到自己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喜欢读威廉·巴勒斯、弗洛伊德、笛卡尔等人的书。在对待坂本龙一学习音乐这件事上,家里也秉持着放松自由的心态。所以他少年时期从来没有想过要一辈子从事和音乐相关的工作,做很多选择时,也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大多数时候是依照着自己当时的心情和喜好,或者说是受自己所处环境的影响。
对坂本音乐启蒙影响至深的老师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使得他逐渐从内心发掘了对音乐的热爱。回忆少年时他提到,“自己就像是生长在到处都是好老师的星球里”。小学的钢琴课老师德山寿子就是很重要一位,高中时教授语文的前中老师也对坂本的文学品味影响深远, 除了这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虽然有这么好的基础,但直到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坂本依然还没有产生“我一定要成为音乐家”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无法想象自己从事一份固定职业”。上初中的时候,他会为了加入篮球队而毅然决然放弃了钢琴和作曲课;高中时期,在别人每天为学业焦虑的时候,他却把大把时间用来听音乐,看课外书,看电影,逃课,参加示威游行……能不受拘束地在少年时期探索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事物,也是坂本龙一之所以能成为坂本龙一的一大关键。
这种freestyle的人生心态也体现在了后来音乐事业的开拓中。和很多乐迷影迷一样,我也是通过《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和《末代皇帝》两部电影的原声进入坂本龙一的音乐世界,但在读这本自传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样大获成功的作品一定是基于成熟的想法和严谨的制作,但实际上这里面充满了“机缘巧合”,简直可以用“天才之作”来形容。
我们先来说关于《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的配乐故事。1982年,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正要拍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想请坂本龙一来担任主演。其实学生时代的坂本就非常崇拜大岛渚,对于一般人来说,偶像来找自己合作,肯定会二话不说答应下来,但你猜坂本龙一怎么回答的?他说:请把配乐也交给我。
但是那时候他接触过电影配乐吗?并没有。也许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也许是出于艺术家敏锐的直觉和他个人“不喜欢被定性”的特质,总之那一瞬间他脑海中就浮现了这个想法,幸运的是大岛渚导演立刻就答应了。
那么传世之作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呢?根据坂本的描述,大概可以概括为“1%的方法论+99%的灵感”。电影配乐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却核心的功能,就是在影像表现力不足的地方,用配乐来加强画面的渲染力。在搞清楚这个关键之后,坂本按照自己的想法,拿出了一个和导演想法99%一致的方案。这次创作被他描述得很轻松,他说那些旋律就好像自动浮现在眼前一样,也许高冷的坂本龙一在这里隐藏了自己用功的事实,但是不得不说,这个一气呵成的处女作实在太漂亮了。
坂本说那时自己还是一个“只顾眼前的年轻人”,并没有想把电影配乐确认为一个长远的工作方向,但是正是因为参演《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才有机会让他在戛纳影展上结识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另外一个杰作的诞生故事。
贝托鲁奇有很多经典作品,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就是描述溥仪生平的《末代皇帝》了。这部电影1986年在北京开拍,由华裔演员尊龙、陈冲、邬君梅和爱尔兰著名演员彼得·奧图担任主演,用闪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在1988年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九项奥斯卡大奖,当然,其中还有坂本协同另外两位艺术家大卫·拜恩及苏聪拿下的最佳原始音乐奖。然而坂本最开始参与进这部电影的时候,却只是要演一个日本军官。看过片子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伪满民政部警务司长甘粕正彦这个角色就是由坂本来扮演的。
后来制作这部电影的原声配乐可以说是源于剧组的两次“意外请求”。第一次是在长春拍摄溥仪登基为伪满洲国皇帝时,导演贝托鲁奇临时说想让坂本来给这一幕做一下配乐。虽然坂本一直对民族音乐很有兴趣,但他不熟悉中国风,之前听得也少,再加上拍摄现场的只有一台临时借来的走音的旧钢琴,要在导演规定的三天时间内创作出这首曲子,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简陋。
因此在最开始谱写旋律的时候,坂本没什么可以利用的工具,全靠自己脑补。当时跟他合作的是长春一个本地的乐团,有趣的是,虽然是由中国人演奏日本作曲家写的西洋音乐,但成品却并没有显得不伦不类,这种文化差异的混合恰好呈现出了当时的历史氛围。
事情还没完,坂本自己应该也没想到,电影杀青的半年后,他会再一次接到制片人的紧急电话,为《末代皇帝》制作剩下的配乐。这一次时间更紧,任务量更大,在决定把西洋管弦乐当作基础后,坂本决定大量放入中国元素,再加入德国表现主义的感觉,营造一种“法西斯崛起”的氛围,以衬托当时的环境。
这一次的创作经历更加艰辛。当时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身在日本的坂本龙一通过BBC与NHK之间的卫星传输数据,和伦敦的工作人员讨论关于配乐的想法。就这样,熬了一个礼拜的夜之后,他带着和另外三位编曲共同完成的大约44首配乐来到伦敦跟导演会合。然而到达伦敦之后,坂本发现之前配好的音乐完全没法用,因为导演已经把最终的电影剪得面目全非了。可当时距离进录音棚只剩一天时间了,他们所在的酒店里没有任何乐器和设备,逼得坂本龙一只能在自己的房间里按着计算器修剪最终的配乐长度,想想真的是很令人佩服。即便如此,他仍然在几个月后拿下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了解完这两个故事,也许你会困惑,难道对于坂本龙一来说,真的只有天赋就够了吗?这种看似随性的人生法则背后,其实有他另外一面——有些自负又追求完美的性格。正因为如此,他才说想像巴赫和德彪西一样,做完美的音乐家,绝不留一件失败的作品,才会在接到《末代皇帝》配乐的要求后立即跑去唱片店买了二十张中国音乐精选集,一天内听完,因为当他想做成一件事时,绝不容许自己有100分的力气却只用到99分。也许有更多的努力是仅仅作为读者的我们没办法看到的,对于坂本来说,大概觉得这些都不值一提,因为他心里清楚,曾经为了追求极致而付出的辛苦,并非在自传中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个中滋味,旁人是无法体会的。所以,当他的勤奋、专注与天赋结合在一起,成功也就随之而来了。
但如果想要全面地了解坂本龙一,我们就要暂时抛开那些脍炙人口的名曲,从他每一个阶段的经历中寻找音乐创作的根源。下面就来说说今天的第二个重点,他多样的音乐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与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家相比,坂本龙一的音乐好像并没有一种特别鲜明的风格,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冲破自己已经熟悉的领域。正因为如此,我们没办法把他归到任何一个流派,但无论是注重形式美感的古典音乐,基于非传统创作技法的现代音乐,注重使用民间旋律和乐器的民族主义音乐,还是20世纪早期产生的使用电子技术制作声音的电子音乐,现如今很多类型的音乐都在发展中受到坂本龙一极大的影响。
坂本从学习钢琴开始接触古典音乐,早期除了喜欢听巴赫、莫扎特,还有一位对他十分重要的作曲家,那就是法国印象派的鼻祖德彪西。在书中他回忆道:“或许由于太过着迷,我逐渐将自我与德彪西混在一起,对他经历的一切感同身受,以为自己就是德彪西投胎转世而来。” 德彪西的音乐在20世纪初也有很强的创新性,相比于古典主义侧重于体现哲思,浪漫主义着力于表达激情,印象派的音乐追求的却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和变化多端的色彩氛围。所以你听坂本的很多钢琴作品,如流水一般无形,却又特别动人,也许就是因为早期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
初中学习作曲之后,他逐渐接触到了现代音乐,慢慢对各种音乐风格都产生了兴趣。 坂本曾经非常痴迷滚石乐队,表示自己后来所作的前卫音乐中有很多滚石的影子,不过他也很直白地说“滚石乐队的演奏虽然很粗糙,但是却很酷,因为糟糕的一塌糊涂,反而让人觉得个性十足”。
高中时他又疯狂地迷上了以美国艺术家约翰·凯奇,韩国艺术家白南准等人为代表的革命性很强的前卫艺术风格,对主要依靠即兴演奏来表现的自由爵士也有所涉猎。
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约翰·凯奇,他的音乐创作形式对坂本造成了非常强的冲击。他在构筑音乐时抛弃了复杂的理论,大胆地加入偶发的概念,甚至按照掷骰子的点数来作曲。此时的坂本和前卫音乐家们身处同一时代,对这些新出现的事物很有共鸣,他隐约地感觉到,西洋音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瓶颈。今天看来,高中时的他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实在太有预见性了。
1970年,坂本龙一进入了艺术大学的作曲系,这个时期,他对民族音乐和电子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这里一定要介绍一下日本的民族音乐学泰斗小泉文夫,当时的坂本对小泉相当崇拜,因为他既博学又风雅,小泉老师为他打开的民族音乐世界动摇了坂本之前已经形成的音乐观。20世纪80年代左右坂本龙一发行的《Esparanto》《Neo Geo》《Beauty》等几张专辑就加入了各种民族音乐元素。
至于电子音乐时期,我们就不得不好好聊聊他参与YMO乐队的经历。YMO全名是Yellow Magic Orchestra,中文叫“黄色魔力乐队”。乐队另外两位成员是坂本在音乐合作中结识的朋友细野晴臣和高桥幸宏,他们如今也是日本非常优秀的音乐人。虽然乐队从1978年成立1982年解散,只做了短短5年,但是YMO给坂本龙一带来了音乐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乐队的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呢?据说是来自细野晴臣在70年代后期主导的“Yellow Magic”概念。它既不是象征“善”的白魔法,也不是象征“恶”的黑魔法,而是全部由黄色人种创作的电子合成乐。对了,很多人都会称呼坂本龙一为“教授”,其实这个昵称是高桥幸宏给起的,因为在他们三个当中,坂本学历最高。这个叫法也让乐迷们觉得很亲切,就这样沿用下来了。
刚出道的时候他们没有很快走红,可能因为第一张专辑风格太冷门了,不过三个人还是玩得很开心很满足,毕竟每个人都加入了自己想要的创新,像坂本就在专辑中采用了一些德式摇滚元素。那时他们已经开始尝试基本全部用电脑进行制作的电子音乐,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电音元老。
有趣的是,虽然日本国内反响不大,但是不久之后在洛杉矶的一场演出却让他们大受欢迎。在之后的两场世界巡演中,他们在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波士顿的表演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回到日本之后,大家有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公众压力和分歧这让生性低调内向的他着实有些不爽。时间久了,坂本对自己走红的厌恶逐渐变成了对YMO的厌恶。一方面他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类型的音乐,但是在乐队里他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外界对YMO的关注也让他觉得十分心累。就在这个阶段,坂本创作出了一张风格上“反对YMO”的个人专辑。
当三个对音乐各有主张的人共同创作一张专辑的时候,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是难免的。比如细野晴臣对宗教文化很关心,他就会想在音乐里带入一些宗教和神秘主义的元素,但这对于坂本来说就很难接受。后来乐队工作暂停了一年左右,最后三个人又一起完成了一张堪称完美的作品《Technodelic》,这也是坂本最喜欢的一张YMO时期作品。那时候大家都已经明白乐队即将面临解散了,于是每个人都拿出百分之二百的诚意,想要给YMO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告别了YMO的坂本龙一从这时开始专注于个人音乐的发展,不就之后就遇到了和大岛渚导演的合作机会,也就是刚才我们聊过的那段往事。乐队的经历的确给了坂本龙一更大的视野和舞台,更重要的是,YMO在30多年前所作的前卫音乐,在今天听来依旧非常时尚,所以说他们在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上绝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看到,坂本龙一年轻时从德彪西、贝多芬、拉威尔等古典音乐中汲取养分,同时也推崇约翰·凯奇等前卫的现代音乐,还受到披头士等摇滚音乐的影响,之后开始探索民族、电子音乐…正因为每一个时期坂本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与感觉,才得以让手中各种风格的音乐都拥有直达心灵的力量。
今天的最后一个重点,我想为你总结一下坂本龙一的音乐成就。坂本曾说,“100年后人们还会听的音乐,就是我想做的音乐”。为了这个音乐理想,在将近40年的音乐创作中,他出了一百多张专辑,为四十多部电影配过原声,同时他也从来不避讳自己在商业音乐上的探索,还出演了几十部电视广告。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坂本的音乐,我挑选了四张非常有代表性的专辑,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是1978年发行的第一张个人专辑《Thousand Knives》,也是坂本从乐团单飞的起点。这张专辑完全由电子实验音乐组成,包含世界乐元素的合成器风格非常突出。像专辑中的第一首同名单曲《Thousand Knives》,前三分钟的歌词来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声音上用迷幻效果进行处理,那种感觉差不多就像是外星人在朗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虽然整张只收录了六首乐曲,但每一首都能证明这张专辑的质量,作为坂本大神的啼声初试,已然造成了日本乐坛不小的轰动。
从这时候开始,坂本陆续接触了各个领域有才华的人,对于一些新的概念,自然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比如1984年发行的《音乐图鉴》这张专辑,其中就加入了关于超现实主义话题的思考。在创作中,他模仿了安德烈·布勒东提出的“自动书写”概念,每天进入录音室后把自己潜意识中浮现的念头写下来,前后持续了两年。这张仍然以电音为主的实验专辑风格华丽多变,每一首曲子都会带人进入不同的幻境。
1986年,坂本龙一推出了第六张个人专辑《未来派野郎》,其中的灵感来自20世纪初于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运动。围绕这个概念,坂本在专辑中做了很多不同的音乐主题,例如《Variety Show》这一首,其中的人声取材自未来主义的提出者马里内蒂的演讲录音,同时融合了机械噪音、放电声、兵器声等元素,让这篇演讲传达出了未来主义所追求的机械与速度感。
2001年前后,“9·11”恐怖袭击、美伊战争等政治、宗教文化冲突让生活在纽约的坂本龙一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世界的断层”,他迫切地需要在作品中传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情况下,坂本制作了颠覆性极强的,融合Bossanova、Noise、Techono、HipHop等多种音乐风格的专辑《Chasm》。例如第一首《Undercooled》以浓郁的和风旋律和韩语rap为基调,讲述着对尊严与人权的严肃思考,这个时候的坂本龙一在音乐表达上,已经站到了无国界的高度。
在影视原声方面,除了我们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的两部电影,他还为贝托鲁奇执导的《遮蔽的天空》,《小活佛》,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情迷高跟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荒野猎人》等影片做过出色的配乐,其中《遮蔽的天空》获得了第4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
21世纪之初,在越来越多新的媒体形式冲击着传统音乐产业的时候,坂本创立了一个新的音乐品牌“commmons”。他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好的音乐,要让有需要的听众接触到这些好音乐,就该有各种各样的载体和途径。因此,坂本龙一出版了一系列名为“commmons:schola”的音乐教科书。目前这个系列已经有16本,包含古典、爵士、日本传统音乐、日本流行音乐等多个主题,每一本都以一个音乐主题为核心,由坂本担任总监制,进行内容及曲目的挑选。书中还搭配一张CD ,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音乐百科全书。
对了,坂本龙一早先也出版过不少其他书籍。1984年,他成立了出版品牌“本本堂”,之后和日本文学泰斗吉本隆明合著过《音乐机械论》,和村上龙合著了谈话录《EV.Cafe——超进化论》,2001年与多位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了针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评论集《反战》。
用坂本龙一自己的话来说,他本质上是一个混合了各种文化的人,他想通过音乐突破各种种族、类别与文化的差异。对他而言,将各种不同的元素混合起来而不是去建立界限,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刺激感的事情。
好了,说到这,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坂本龙一作为一个不太追求出名的音乐家,他的天赋无需赘言,但是后天良好的环境和自由发展的心态为他的音乐生涯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优越的家境让他在东西文化互相融合的时代接受了最好的古典音乐教育,求学中遇到的良师益友让他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审美和品味。青年时期加入了YMO乐队让他拥有了国际视野,和大岛渚导演的合作,受到贝托鲁奇的赏识,使得他完成了两个传世作品,开始走上了大师之路。虽然坂本龙一把这些经历描述成有些被动的选择,但不难发现,这是他一直忠于感觉和内心的结果。
其次我们说到了坂本龙一音乐风格的多样性以及形成的原因。小时候从古典音乐起步,初中时接触到摇滚,高中时逐渐探索同时代的现代音乐,大学期间又跟随自己的兴趣了解民族音乐,后来因为结识高桥幸宏和细野晴臣两位同样优秀的音乐人,坂本龙一在YMO乐队不断实践创新,做出了一批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电子音乐。这让我们后来听到的每一张专辑都有大不相同的风格和趣味。但无论它如何变化,你可以明显感觉到音乐中蕴含的纯粹的动机和灵感,那种自由自在的,毫无修饰的本质是他的音乐总能打动我们的原因。
最后,关于他的音乐成就,我们详细分析了他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无论是像《Thousand Knives》《音乐图鉴》《未来派野郎》这样相当前卫、充满想象力又耐人寻味的专辑,还是清新隽永的古典钢琴曲,或者是帮他赢得世界认可的电影配乐,都显示出他在商业和学术领域的才华,还创建了致力于共享的新音乐品牌。
今天我们重点聊了坂本龙一的音乐,其实很多人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还有对他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的认同,对他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音乐和自由”的仰慕,以及对他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积极关心环保、参与社会事件以及表达政治态度的钦佩。像911事件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他都通过创作和演出来让更多人关注事件的发生,用音乐去传达自己的声音。虽然这位摩羯座大师在自传中很少提及几十年来拼命的工作状态,但在2014年确诊患上喉癌之后,他才明白是时候该注意身体了。经过2年的治疗和康复,坂本现在的状态还不错,2016年开始他又重返荧屏,参与了《怒》《荒野猎人》等几部电影的配乐制作,还在2017年4月份发行了一张依旧充满实验性的专辑,听着这些音乐,你也许能感受到他这两年间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撰稿:一粒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