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五十九:共襄盛举, 中国印刷博物建馆;​ 学术研讨, 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五十九

共襄盛举  中国印刷博物建馆

 学术研讨  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共襄盛举 中国印刷博物建馆

学术研讨 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中华先贤发明的印刷术,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卓越贡献,它彪炳千古,永载史册。作为印刷工作者,多么希望有一座中国印刷博物馆,来追述源远流长的中国印刷史,来展现今日辉煌的印刷新纪元。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印刷界志士仁人的倡议,到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开馆,这中间十多个春夏秋冬,牵动着从祖国大陆到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旅居海外的多少华人的心绪,他们慷慨解囊,踊跃捐赠,为印刷朮故乡第一座印刷殿堂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座落在北京南郊大兴区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以它庄严的建筑和丰富的展品,向世人讲述着中国印刷术源远与流长的光辉历程。

1、共襄盛举  中国印刷博物建馆

为弘扬中华文化,赓续先人的创造精神,再创中国印刷之辉煌。多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建立一座再现我国印刷发展历程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初,在众多同仁呼吁、倡导下,我们的老领导王益、王仿子同志曾联名上书,申请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1990年11月10日,在厦门召开的第七届革命印刷印钞史料征集研讨会上,包括笔者在内的171名代表联名上书陈云同志和国务院,要求建立一座国家级的中国印刷博物馆。1991年2月13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联名报告新闻出版署,要求重新组建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1992年1月22日召开了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1993年12月4日,中国印刷博物馆举行奠基典礼,并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到1996年5月,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一座宏伟、壮观的印刷殿堂——中国印刷博物馆拔地而起,矗立在首都北京南大门的黄村,并于1996年6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召开了有美、日、德、韩、瑞典等多国学者参加的、规模宏大的“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同时还于会前出版了《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期间,海内外22个单位联合发布《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印刷工业,为兴建中国印刷博物馆筹集资金倡议书》。为筹集资金和展品,香港和台湾分别成立了“筹委会分会”和“海外台湾办事处”,香港还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五一”步行集资活动。笔者罗列这些,意在说明筹办印刷博物馆声势之宏大,影响之深远,社会效应之明显。事实已经证明,筹建中国印刷博物馆已经给中国印刷史的研究以巨大的影响和推动。

1996年,对中国印刷史研究来说,是最具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多少代印刷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中国印刷博物馆,终于在印刷朮的故乡拔地而起、落成开馆了。王益同志在他的祝辞中说它“是全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印刷业界和同仁团结的象征,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印刷史,是弘扬祖国文化的殿堂。……它还可以是研究印刷史的学术机构”。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之题写馆名,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其题词。国务委员李铁映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亲临现场为落成典礼剪彩。

如此盛况空前、激人奋进、热烈而隆重的盛典,足以证明它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非凡!

2、学术研究  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伴随着中国印刷博物馆从筹建,到落成开馆,到扩建与充实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失时机地连续组织召开了八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二届学术研讨会。说它重要,是因为第一届研讨会是中国历史上组织召开的首届印刷史学朮研讨会,而且是成功的。王益同志评价这次研讨会,说:“这次研讨会开得很好!我没想到能开的这么好。我参加过很多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其中水平较高的一次。”

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与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同时召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先生撰文《出席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记略》,简要、翔实地记述了会议全过程。他说:“今年(1996)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隆重开幕,中外嘉宾近二千人与会,热闹非凡。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自6月1日下午起,在新落成的博物馆多功能厅举行,为时一天半的时间,出席中外学者一百余人,发表论文48篇,并出版了50万字的《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研讨会由筹委会主任沈海祥、周兴华主持,顾问万启盈致开幕词,秘书长张树栋作了关于本届研讨会论文征集、评审筛选、编印出版以及筹备情况的报告。出席的专家学者,有美国的罗福林、刘冰;台湾的陈政雄、张云轸、李兴才;香港的须汉兴、余鸿建;日本的小宫山博史、大内田贞郎;韩国的金光植;瑞典的艾思仁;国内的王益、王仿子、潘吉星、郑如斯、毕素娟、邹毓俊、董明达、张树栋、魏志刚、罗树宝、田涛、叶再生、方厚枢、牛达生、宋育哲、庞多益、曹之、白莉蓉、汪家熔、田玉仓、许乃和……等百余人”。

王益同志致闭幕词,说:“这次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比第一届有很大进步。第一个进步是比第一届规模大、人数和论文比第一届多,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来了,中国的专家学者(包括台湾和香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瑞典有志于印刷史研究的学者都来了。第二是本届研讨会入选论文四十八篇,几近第一届的三倍,这对写论文的人是个促进,是促进印刷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三是在开会前出版了一本书——《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内容收录第一、第二届的全部论文,这是筹委会秘书长张树栋先生的功劳,是他克难奋斗努力所得的成果。当然,不免还有缺点,譬如校对还有疏漏,有错字,附图也有小问题……”。

此后,我们又组织召开了六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四本学术研讨会文集,其中有一次是在台北召开的。

八次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印刷史研究的开展,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印刷史研究,把印刷史研究推上他历史上的巅峰的重要标志。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