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第二十七章 摆脱惯性思维,做个多元而聪明的人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了。今天讲第27章,我们前边26章就讲完了。第27章很有意思,跟前边内容完全不一样,讲了另外一个领域的事。我们一点点来看,我们分几部分给它讲完。

第一句话是“善行者无辙迹,善数者不以筹策”。有朋友讲,中间不还有一句“善言者无瑕谪”吗?我觉得这“善言者无瑕谪”这句话,虽然帛书甲乙本里都有,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是后人加上的,不是老子写的,因为前后语意不连贯,所以我只讲前后的。第一句“善行者无辙迹”,就是善于远行走路的人,善于出行的人,他经过以后没有车轱辘印,辙是车轴。这句话讲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有很多人解释说,这是圣人无为而治,所以他无为就没有车轱辘印。我说无为,远行也有车轱辘印,为什么就没有车轱辘印、没车痕呢?其实是这样,其实老子在讲你做事不设分别,不设形名,我们一般人都想,人出门要坐车,您坐车在这泥地里边一走就有车轱辘印,这是正常的,所以远行出行就会有车痕,有痕迹。

老子为什么又讲“善行者无辙迹”呢?没有车轱辘印,为什么?老子就问你,您说这出门为什么就一定坐车呢?您不坐车不也能出门吗?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都认为出行要靠车,这是一个惯性思维,好像一出行就要靠车,没有车无法出行一样。在这种习惯性思维的旁边,有没有其它一些思维方式?应该是有的,所有的事只要角度一换,立刻就开始变了一个样了。您说这出门就不能坐飞机吗?可以的,您说老子那时候没有飞机,那您说出门您就不能步行吗?您步行只有鞋印没有车轱辘印,凭什么出门就一定要有车轱辘印?大家说,罗老师,您这不抬杠吗?老子到底想说什么,您告诉我们吧。老子就是想说我们如果按照一个习惯性思维就看一个事的话,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方向的一个结果,你就这么想,就这样的结果了,但是这世界上的事您换一个角度,立刻就会有其它的看法,就会不同了。您原来认为出行就要坐车,就会有车轱辘的印,可是您步行就会只有脚印。所以,思维不要用一个惯性的思维。

比如说,您说开车快还是骑自行车快?大家一想,这当然是开车快了,可是那天我在飞机上看电视,有一个奔驰的越野吉普,一个Jeep的越野吉普,吉普的词就是他们公司来的。这两个吉普车赛手比赛,跟一个骑越野自行车的人比赛,在大雪天里,坑坑洼洼的,连雪带泥的,一个山包一个山包拐弯的地方,比赛看谁快,结果这一比上,这奔驰和吉普过山坡要慢慢地过,因为别颠起来把车颠坏了,来回拐弯的时候别怕车翻了,慢慢地,等他慢慢地开到了目的地以后,一看,这自行车人家早就到了。所以这两个开越野车的选手甘拜下风,我们一般惯性思维会认为,当然是车比自行车快了,可是您换一个角度,您这是在平道上,你换一个角度在崎岖的山路上一看,人家自行车转来转去人家就过去了,就更快。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您可能认为那自行车很笨,可是未必,它有它的优势。老子是让我们不设分别,因为要知道万物,换一个角度就会变化,换一个角度您看问题的角度就全变了,观点也全变了。所以不设形名,该用得到就用,用不到的就不用,你以为无用的东西没用吗?这东西笨吗?可是一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条件,它就立刻好用了。所以,不要以为非要车轱辘印,非要坐车出门才行,人家用其它方式一样可以,冬天下雪天雪橇就一定比您这马车要快很多。

所以老子说“善行者无辙迹,善数者不以筹策”,这个善数就是善于算数的人,筹就是那竹片,顶上竹子头。策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很宽的竹片,记事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一种算命的草,到底是哪种?其实都是比喻,比喻成用来计算的工具,也就是说真正善于算数的人,不一定就靠那个计数的工具,比如用那草棍或者用这算盘等等,我们习惯性思维,尤其是在古代那时候,一想到算数,那掰开手指头算不过来怎么办?拿草棍、拿竹棍,一定借助工具,甚至出现算盘以后,用算盘。但是老子说你别有这种惯性思维,你这种惯性思维,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只有这一条路才能走得通,其实其它路是一样的。比如说,您说有心算的人,心算的人可了不起,这心算的人厉害,我见过,我这人数学笨一点,您告诉我四位数加四位数我都要想好一阵子,那心算的人了不得,十多位加十多位人家转眼就说出答案了,多少位乘多少位,一转身比计算机快,答案出来了,就这么快,我真见过这样的数学天才。没办法,人就是厉害,边上过的车看一眼,立马记住车牌多少,20分钟以后问他还记得,拿银行卡给他看一眼,人家从头到尾看一遍记住了,再过半个小时问他,一样给你说出来。

这要是搁我,我那四个数我都记不住,他那一段一段的四个数我都记不住,我对这数字不敏感,但是真有敏感的人,您说这种人算数他需要用那竹片一个个往上加吗?不用,人家心算就可以了。所以,老子说不要有惯性思维,您说这算数就一定用工具吗?人家用其他方式也一样,有的人用电子计算器,人家没拿竹片也算出来了,人就别觉得这电子计算器没用,你看这计算器有什么用?不如我们竹子好用,可是人家就比你好用。

所以,老子说善于查数的人,他不用这个筹策,他不用这些工具来算。有朋友会问了,罗老师,老子到底要说什么?老子想告诉大家这么一个道理,我们通常在人生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我们会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在这种惯性里边我们认为什么就是对的,什么什么就是好的,那个其它的就是不对的,除了这好的之外就是不好的等等,我们会根据我们的基础作出一个判断,但是老子告诉大家打破这种思维模式,因为换一个角度很可能你认为不对的、不好那个,是对的或者是好的,因为这世界是多元性的。所以,老子告诉大家要以多元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说著名歌手毛宁,唱《涛声依旧》的毛宁,毛宁是我一个中学的中学同学,我们父母单位都住隔壁,我们家辽大,他们家辽歌。毛宁在上学时候他是运动员,每天训练,他的特长是体育好,我们因为是重点中学,我们大多数人就天天拼命看书,考试天天排榜,比谁学的好。我们天天玩命看书做题的时候,毛宁就去训练去了,所以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在自行车库,上学学生都骑自行车,都放车库里边。我把自行车推进去我准备上课去了,我就想这一天无聊的上课又要开始了,又要做题了,我一看这毛宁,骑个自行车把球鞋往这车前边鞋带系上,往车前边把上一搭,他就说走喽,训练去喽,你看人家特别得意,训练去了。然后我心里就很嫉妒,我就想,你不好好学习,等你将来长大了有一天,你看我们成才了你没成才,那将来你就惨了。所以我就想这人完了,他不好好学习,将来肯定没前途。所以,我们的标准是只有学习好才是什么什么样,只有分数高才能成才,但是毕业以后毛宁他就直接去唱歌去了,到广州去唱歌,结果也唱出了一番天地来,我们学习也学出一番天地来。

您说这个有大的区别吗?实际区别并不是特别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他的特长就是唱歌好,所以他练体育什么的,可能肺呼吸量更高,对他唱歌有好处,最后他发挥了自己的天赋,也可以的。大家看,什么事情换一个思维,有可能你刚才认为不行的那个、不好的那个,有可能在另外一部分能做的很好。所以,我们要从多元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要一个线看,就考试,这考试重要不重要?因为有很多小朋友在听我的讲座,考试也很重要的,考试非常锻炼你的智力,提升你的智商,大多数人通过考试可以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这考试是必要的,好好学习是必要的。像毛宁那样是例外,他因为有特殊的音乐天分。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华大学的李健,您说清华大学出来不搞土木工程、计算机等等,搞什么都行,清华也有理工科学校,可是这李健出来却在唱歌领域发挥了自己的天赋,闯出一番天地来,为我们奉献了很多优美的歌曲。说明你不要以惯性思维去考虑问题,这李健在他的同学里边,学习未必那么好,未必有其他同学学的那么好,但是他在唱歌领域却有很高的天分,所以这叫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又比如在一个公司里边,您说某某员工他这人说话就是很笨,这人小时候怎么学的?说话怎么这么笨?笨嘴笨舌,您觉得这员工不好。可是不要这么看问题,因为一旦换一个角度,当您把他放到一个特别适合他的位置的时候,您会发现他特别擅长那种认真去做复查、检查的工作,给大家检查的一丝不苟,您看他不善于口才去跟外界沟通,但是他善于内部工作,换一个角度就完全不同,可是按照我们思维惯性,这人不善于沟通,就做不好工作,错的,因为您给他换了一个角度发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过去,他是完全符合您的工作要求的,完全可以胜任的,而且可能做的更好。

各位朋友,老子告诉我们这智慧,就是说您别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样看问题会出现很多偏差,生活这种智慧随处可见。比如说我们吃萝卜时我们惯性思维认为就这萝卜可以吃,这萝卜好吃,这萝卜缨、萝卜叶怎么办?摘掉扔了,可是您换一个角度看,这萝卜叶能清咽利喉,在我们中医里边,喉科经常用这萝卜缨子,尤其是干的萝卜缨子,放久的,用它熬汤来清咽利喉治疗喉症。所以您看您从您的习惯思维认为,只有萝卜那东西才能吃,可能您把那萝卜缨就给扔了。换一个角度,从中医的角度一看,这萝卜缨子它的清咽利喉作用、它的顺气化痰作用,要比这萝卜强多了。

所以在这一章里边,老子告诉我们一个特别大的智慧,就是我们人到一定年龄以后,会形成一定的惯性思维,认为A就会导致结果B,但是您忘记了从C也可以导致结果B,因为换一个角度就全变了。我们认为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认为从惯性思维看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您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它有它的优点,所以这是一种智慧。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经常犯这种一条线思维的错误,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怎么怎么样就是怎么怎么样,可是您如果换一个角度,多元思维的话,您就会发现原来每一件事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我换一个角度有可能这个角度对我有用,这事就可以利用。所以,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一个大的智慧。

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我们都会发现,很多原来我们认为讨厌的东西,您换一个角度看,挺好的,它磨炼了我,它给我打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所以,我们如果用这种目光,不设分别、不设形名的、多元化的看一个问题的话,我们人生的纠结就会少很多,很多我们看似没有用的,甚至是一些有害的东西,反而会转变成我们的养分,促进我们提升的动力。所以,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大智慧,听完我讲的以后,回去反思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一定有很多这样的事,每一件事从其它角度来看,都会看出新意来,都会看出可以滋养我的养分,可以看出促进我提高的动力等等,都会有的。

所以这是今天我们讲的老子的智慧,明天这时间我们接着来讲,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了。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这一章讲得似乎玄乎其玄,但事实上从更高的维度来看,的确如此. 先贴下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 ...

  • 谁能真正悟得“善行无迹”的真谛?

    我理解的"善行无迹",是依道做事不会留下特别的人为的迹象.其实,<道德经>里,是多了一个字的,就是"善行无辙迹".是说有高超驾驭能力的人,驾车是不会 ...

  • 善行无辙迹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謫: 善计,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七  袭明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

  • “善行者无辙迹”“是谓袭明”?是老子写错...

    "善行者无辙迹""是谓袭明"?是老子写错了,还是我们理解错了?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梼筹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王需重视擅长做某事的人,珍爱不擅长做某事的人

    (一),经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xiá 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解析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海南岛".三个层次:告别.流放.苏过. 彼时的海南岛和现代的不是一个概念.那是没有开化的荒蛮之地,大多数是少数民族黎人.苏轼远离中原文明,不知道以他花 ...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 ...

  • 《少年进德录》第二十七章 达观

    子沈子老矣,无田可耕,无园可锄,无屋可处.大率皆无耳,更愿于身无病,于心无念,于人无往还,于世无交涉,于妻儿无爱恋,则亦于死生无凝滞矣.天地万物,同归于无,岂不快哉? 可怜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处事要妙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匀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 ...

  • 第二十七章——股神客观存在,但天下没有人靠炒股发财

    本章知识点: 一.股神该怎样定义呢?威哥给出两种定义. 第一种定义,凡是可以从股票市场赚大钱的,都是股神: 第二种定义,只要从股票二级市场,获取暴利的人,都是股神.当然了,这个年收益应该是要在200% ...

  • 小哥哥网恋吗?第二十七章 城府深,心机女

    文字丨 蔻蔻 图丨北堂文学舍 小哥哥网恋吗?  第二十七章:城府深,心机女 好景没多长,她以为自己还能再蹦跶几天. 之后就遇上了第二轮的大乱斗,在第二轮的大乱斗中才认识了一枝花. 一系列的操作,让她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