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女刺死父亲:父母之间的战争,无论谁赢,输的都是孩子
回复“100分”,送你一份见面礼
01
前几天,青榄君看到一条新闻,唏嘘不已。
3月18日下午,湖南洞口县15岁的女孩罗珊(化名)因为少上了一节校外辅导班的课,与父亲罗中光(化名)发生争执。
这时,母亲闻声而来,罗中光又因子女教育问题与母亲争执起来,随后,又殴打了刚刚生产不久的妻子。
情绪失控的罗珊想帮母亲逃脱,持刀刺向了父亲……
家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但罗中光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案发现场楼下
记者调查得知,罗中光生前系洞口县一所中学的老师,平时为人不错,待学生也很好,对家庭也很负责任。
女儿罗珊也很争气,从小就是学霸,不仅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还分到了尖子生所在的“火箭班”。
罗中光妻子在医院工作,四十多天前,刚生了二胎,是个男孩。
在亲戚朋友眼中,罗家是个令人羡慕的美满之家。
美中不足的是,罗中光脾气不好,性情有些急躁,旁人经常听到他和妻子的争吵,还经常对妻子实施家暴。
在这样的环境下,罗珊非常叛逆,常常不服父亲管教。在罗中光家补过课的学生还曾亲眼目睹父女二人争吵的场面。
熟悉罗中光的人都说他很爱自己的女儿,并引以为傲,且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女儿考上名牌大学,离开小县城,改写命运。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受教育的条件,他也一直努力打拼,是周围人眼中负责任的好爸爸。
可就这样一位好爸爸,却因为性格冲动、脾气暴躁,惨死在女儿的刀锋之下;含辛茹苦培养的女儿,也因此成了杀害父亲的罪犯,成为一生难以抹去的阴影。
父母之间的战争,无论谁赢,输的都是孩子,也输掉了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
02
就在前不久,还有另一则新闻,同样刺痛人心:父母总吵架,14岁男孩多次劝阻无果后,从29楼的家跳下自杀,当场死亡。
男孩刚上初二,成绩很好。但他父母经常吵架,男孩多次劝阻,之前还说过“你们再吵,我就跳楼”,父母也没当回事儿,没想到悲剧真的发生了。
一位在儿童心理门诊工作的朋友,跟青榄君说过他接诊的一个病例。
宁宁是武昌一所小学的学生,他上课时总是坐立不安、心不在焉,还爱与同学发生冲突。近半个月,宁宁越来越不对劲,一讲话就扭脖子挤眉弄眼,手脚都随着摆动。来到医院,被检查出抽动症。
“家里经常有人吵架吗?”当医生问道,宁宁妈妈愣了一下,点点头。
朋友说,近年来接诊了不少类似的病例,3岁到12岁是高发期,而这些孩子的共同点即是家庭氛围很糟,经常要面对父母的争吵,久而久之的应激作用下很容易发病,且治疗困难。
曾经有新闻爆料,一对父母在大街上吵得不可开交,父母发现的时候,七岁的孩子早已经不见了。
他们忙报了警,所幸孩子最终找到了。原来孩子不堪父母的争吵,难过之余独自坐车走了。见到父母后,孩子只说了一句话,“希望以后你们不要吵架了”。
弑亲、自杀、患病、失踪……或许只有当惨剧酿成,父母才会幡然醒悟:当初争吵的内容,对错与否,原来都是那么无关紧要。因为孩子,只看得到争吵本身。
而这些看得见的伤害只是冰山一角,隐性的心理创伤难以计数。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
知乎上有个提问:父母吵架你怎么办?我很想去死。
有的孩子说:他们让你见证人有多丑陋,而自己却是罪魁祸首。
对于“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的问题,有孩子表示:
曾经有一个新闻视频,6岁的男孩目睹父母吵架,崩溃到报警。他的一句话戳疼了无数人的心:“我好希望他们(爸妈)回到镜子上照片(结婚照)的样子……”
父母们总是要争个对错,可孩子的愿望永远那么单纯:不吵不闹,就是幸福。
03
为人父母并不易。通常,父母们并不是为了吵而吵,而是像新闻中的父亲一样,因为教育子女意见不合,总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引导。
其实,为教育意见而争论,反而只会有“一加一小于负一”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董进宇先生通过大量的对比发现,很多孩子任性、不听话,问题来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一致。
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认为如此能够进行全面的教育,结果却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家长意见不一致,还常常伴随着分歧和争吵,不仅破坏夫妻关系,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
那么“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大于二”呢?就是父母关系和谐,教育观念一致的时候。
陶行知在1925年的书评《陈著之<家庭教育>》中就强调,中国“严父慈母”式的家庭教育“流弊未免太大”。他认为,家长不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方法来管教孩子,一会儿严一会儿松,家长之间要团结,教育孩子的观点要一致。
很多家长会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观念很难统一,该怎么办呢?
其实,只要不是有大的谬误,“统一”比“绝对正确”要重要得多。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夫妻配合,坚持一个声音、一种态度。
儿子9岁生日时,王强打算送孩子一台苹果电脑,妻子一开始是反对的,担心孩子染上网瘾,但王强很坚持。两个人为此不免又吵了起来。
但很快,他们意识到争吵是无益的。为了统一观念,妻子妥协了。
于是儿子收到了一台崭新的苹果电脑。当他向小朋友们展示这件宝贝时,会骄傲地称其为“爸爸妈妈的礼物”,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学习上网之后,儿子很快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在父亲的支持下,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他编写的软件也被iTunes Store接受,校长还给他颁发了荣誉,妈妈担心的“网瘾”却在他身上不见踪迹。
王强说:
如果妈妈先宣布决定,我就不会更改。错了我们夫妻可以回过头来再商量,但是面对孩子时,我们是一个声音。所以儿子从小就适应了这一个声音,当妈妈说不行的时候,他就不会再来找我说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困惑、不茫然,内心充满正向的能量。
你会发现“绝对正确”的教育观其实并不存在。而不争执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步调一致,充满安全感和确定感。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是很难变坏的。
04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天天的高情商表现,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期守护鸡蛋的任务,爸爸们扮演坏人想方设法打破孩子们守护着的鸡蛋。
其他孩子的鸡蛋被打破后,都会冲叔叔发脾气。可天天的鸡蛋被打破后,他却让叔叔赶紧走,以免爸爸回来“发脾气”。
爸爸回来后,自责的天天谎称要守护的没有破。爸爸识破了他的谎言,天天红了眼睛,第一时间承认了错误,因为不想让爸爸伤心才撒谎,并伸出手说“打我吧”。
一时间,天天的温柔诚恳感动了监控器外的所有人。
还有一期,节目组问小朋友最喜欢跟谁玩,几乎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天天。
后来张亮接受采访时说:
其实并没有特意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我们夫妻之间很少吵架,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不会冷战或者怎样给孩子造成不好影响。
时间长了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也是先想怎么解决,而不是发脾气。
一个和睦的家庭,比任何教育理论都管用。古往今来,这个道理不断地被验证着。
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相濡以沫,恩爱有加,堪称民国夫妻中的典范。
一个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一个是贤惠持家的主妇,仍免不了争吵。但林语堂有自己应对的妙招:“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他就常常当起了这个“不说”的人。
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三个女儿的关系也特别好,而在她们心目中,父亲仿佛是个大哥,母亲才是家族的长辈,掌握着家务事和孩子的教育“大权”。
这位奇葩老爸,成天和孩子们游戏打闹,带着年幼的女儿去夜店看艳舞,对读名牌大学不以为然……这样养大的三个女儿,居然都成了一代才女,在各自领域里都有不平凡的成就。
另一对伉俪,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也是一段历史佳话。既有乍见之欢,又有久处不厌,在长达60多年的婚姻里,两个人心心相惜,琴瑟和鸣。
有一次,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钟书听后当即说:“我和他一样。”杨绛说:“我也一样。”
不消说,钱钟书与杨绛的女儿钱瑗,不仅才华出众,更难得是性格可人。
杨绛满怀深情地写道:“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钱瑗后来成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她关怀学生,为人刚正,广受爱戴。
每个孩子最初的“人格范本”,都来自于朝夕相对的父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是孩子最亲爱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爱,孩子才会觉得世界上有真理,人间有美德。“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也说过:“你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就是良好的婚姻关系。”
所谓幸福的家庭,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很多问题,双方都心平气和地协商达成一致,往往就是最好的结果。
2018青榄夏令营
六大主题
报名享受千元优惠
扫描图片二维码
立即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