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清明节的晚上,一男子突然纵身跳...

2013年清明节的晚上,一男子突然纵身跳入岷江。过了一会儿,男子浮出了水面,手里还拿着一个金坨坨。接着他猛拉绳子,等候在船上的同伴将他拉了上去。回到家中这伙人发现,摸到的金坨坨竟然是一只重达1100多克的金老虎。

三天后,这伙人借着夜色再次来到这里。他们故技重施,在离金老虎10多米的地方又摸到一块重达2000克的金板。仔细一看,是一枚方形金印章,而上次摸到的金老虎正是这块印章的印纽。

这块大金印不久被他们以770万人民币的价格卖出,而文物贩子倒手又卖出3200万人民币的天价。

之后,这伙人又陆续挖出6张金册,10多个50两的大银锭,4、5个金币,11、12个银币,金戒指、金耳环……

不久,岷江边上人头攒动,全是寻宝之人,数不清的金银财宝被人从水中打捞了上来。

这条河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为何水下会有如此多的宝贝?难道那首岷江边上流传了300多年的民谣是真的?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按民谣所说,这里有一笔足够买下成都府的宝藏,而宝藏的位置与石牛和石鼓存在着某种联系。只是三百多年过去了,没人见到过石牛和石鼓。

随着事件的曝光,大量文物被警方追回,而这些文物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位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难道这里就是史料中记载的“张献忠沉银”的地方?

2016年底,一支规模庞大的考古队进驻江口镇。考古人员在事发地附近的山间密林中,竟然看到了矗立山岩上的石虎和盘踞崖壁上的石龙。更不可思议的是,石虎和石龙所对的方向,正是众人寻宝的地方。

经过3个月的走访和探查,考古队最终确定了发掘区域。一场规模空前的水下考古拉开了序幕。

不过发掘尚未起步,难题就来了。文物藏在岷江水下,水流湍急不说,河面更是宽达数十米,普通的水下考古显然无法实施。

经过一批顶尖专家反复论证,最后给出了发掘方案:围堰筑堤、滩涂考古。划定的发掘区域达到了2万平方米,如此大胆的方案,考古界绝无仅有。

毫无疑问,此次发掘必然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兴师动众,值吗?值!

以追缴回来的上千件文物来说,只一枚50两的大银锭,在明中期就可以购买1万公斤大米,这足够一个大户人家几年的口粮了。而一枚五十两的大金锭在明朝可以换得250两白银,那么能买到粮食就是5万公斤。此外,追缴回来的西王赏功金币更是曾拍出270万人民币的高价。

粗略统计,光追缴回来的文物,价值就已高达3亿多人民币。由此可见,张献忠的宝藏号称“买尽成都府”,并非虚言!

经过20台大马力抽水机四个多月昼夜不停的工作,划定区域内的水终于被抽干,河床上三米厚的鹅卵石露了出来,鹅卵石下面是凹凸不平的紫红色基岩,而数不尽的宝藏就藏在基岩的沟槽里。

经过考古人员艰辛发掘,金册、金板、金块、金锭、金人、金簪、金耳环、金镯、金带扣、金锁、金……一堆堆、一摞摞,陆续呈现在人们面前,那份震撼难以名状。

在一期发掘中,出水文物高达30000余件,西王赏功币数以百计,金器数以千计,银器数以万计。在第二轮发掘中,出水文物仍高达12000余件。在第三期考古发掘中,又出水文物10000余件……

其中一枚断裂成4块,重约16斤、含金量高达95%的“蜀世子宝”大金印,世间只此一枚。该金银虽已被流水冲刷三百余年,但其金灿灿的光芒,依然亮瞎人眼……

人们不禁要问,张献忠到底哪来这么多财宝,又为何将它们倒入岷江中?

原来,在率领农民军与明王朝周旋的过程中,张献忠故意选择明军最薄弱的环节,忽东忽西,转战千里。途经之地包括陕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诸省。那么巨额的军费开支从哪儿来呢?唯有抢!

起初,张献忠抢掠的对象多为明朝藩王、官吏、地主。但随着战事吃紧,他所过之处,无论贵胄百姓,全不放过,于是便有了“买尽成都府”的财宝。

至于为何沉银,则与一个人有关——杨展。1644年,张献忠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定都成都。两年后,明末名将杨展入川攻打张献忠。张献忠不敌,率兵十余万,装金宝二百余船,沿江顺流而下,意图转战湖北。

不曾想,大军行至岷江江口附近,设伏的杨展突然杀出,斩杀了张献忠的弟弟,并且纵火焚船。拉宝的船大多沉入了江中,木质船帮随波而去,金银珠宝则沉入了江底……

至于张献忠,他突出重围后又返回了成都。不久,清军与明军前后夹击,张献忠针锋相对,毫不退让。1647年,在对抗清军的过程中,张献忠被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射死,结束叱咤风云的一生。

据《世界年鉴》估算,张献忠藏宝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勘察结果显示,水下财宝散落的面积多达100万平方米。按照现在发掘面积和出土文物的比例来算,岷江沿线河水之下可能还埋葬着超过150万件文物,发掘工作任重而道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