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西出阳关无故人/彭鸽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每每读到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阳关三叠》,我的内心总会升腾出一种亲切的情感。这种情感总会不知不觉间将我带入阳关。怀着对阳关的心驰神往。今年仲夏,我终于来到西北大漠这个汉朝曾经的边境关卡。我在想当年的王维不知是否来过这里。但阳关的出名,却是因了他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短短十四个字,不仅表达了王维对元二的深情关切,也使阳关驰名古今中外。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它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早在中国楚汉战争时期,匈奴的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后来的惠帝、文帝和景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后来的汉武帝决定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欲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领100多名随从人员,从长安出发,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大月氏,最后虽然没能说服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但他的足迹却遍布乌孙、安息、身毒等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同中亚、西亚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之后,随着西汉王朝伟大的崛起,汉武帝在西北“据两关,即阳关、玉门关;设四郡,即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河西走廊开始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正是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通道,阳关也才得以真正意义上走入大众视界。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也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穿越河西走廊,沿着祁连山脚下的疏勒河向西而达敦煌。然后从敦煌分为两道,南道出阳关,北道出玉门关。两关与敦煌城构成三角之势,互为策应。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看,阳关和玉门关曾经是中国的边境关卡。历朝历代都曾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地。两千多年来,有多少将士曾在这里驻守;多少僧侣、商贾、友好使臣在这里入关,远赴中原;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阳关写下雄壮诗篇。

如今的阳关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的繁华已然不再,但从历史遗迹中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在阳关博物馆,我从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甚至从一块块瓦砾中都可以聆听到当年大漠文明的声音。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深为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而感到骄傲!走出阳关博物馆,我顺着黄沙路面继续往前走。不远处的城门下(为现代复原)有一位身着黑色官服,手拿印章的官员正在为“出关”的人手中的文牒盖章。通关文牒为中国古代护照,它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顺着这股人流我渐渐地向关外走去。耸立在正前方是的一座汉代烽燧,现残高4.7米,为古阳关候望之处,故有“阳关耳目”之称。这座汉代烽燧当然是阳关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尽管只剩残垣断壁!在烽燧的南面,是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这个古董滩源于一段凄美的故事。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将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当送亲队伍经长途跋涉,来到阳关。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等风停沙住后,城镇、村庄、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掩埋于沙丘之下。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考古发掘。可以说,这些嫁妆也是阳关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

这里流沙茫茫,让人禁不住感慨历史的兴衰荣辱。伫立片刻,我让爱人在一块竖起来的上面刻有“阳关故址”的石碑旁给我照了张相。当然,我是穿着那件我最喜欢的白底红花连衣裙来的,我要把我最美丽的容颜驻留阳关。曾经心驰神往的阳关今日终于要以大合影的方式将被我带回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都长安,随时空穿越2200余年。突然之间,我又想起了王维,他实在是温柔敦厚。对于阳关,他的笔底始终散发着文人的博大情怀。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再也找不到老朋友了。

王维诗里的“阳关”已经成了千古永恒的地理符号和文化符号。阳关,它像一座灯塔,矗立在后来人的梦里、心里、诗里。此时,《渭城曲》再一次回响耳畔,继而响彻茫茫大漠。似乎在见证着无数离别和回归、戍守和征战!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 者 简 介

彭鸽,女,陕西西安人,1986年出生,2010年参加工作,从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现就职于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记录生活,感悟人生,写自己所想、所爱,用文字发现美好。时有报道、消息、言论、散文见诸报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