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文徵明传世名画赏析(5)
明 文征明 寒林晴雪图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文征明山水画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 、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棱角分明,略加变形;用笔工细绵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这正是他的作品带书卷气、利家画的特点;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细文山水属本色画,具较强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和利家气。他的画书卷气很浓,气韵神采都有独到之处。《寒林晴雪图》虽然画了高山积雪的环境,却山崖滋润,树木舒挺,笼罩着温馨宁静的气氛。构图以高远之法,布影极繁,用笔淡而精细,几可算得上小楷入画,其严谨处让人惊叹。
此轴画山,用笔稍干,间以湿笔,以披麻皴写出,疏朗简秀,清爽潇洒。浓淡疏密之间,远近、虚实清晰可见。远山则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笔墨不多,却峰峦浑厚,山势雄秀。近景林木茂盛,茅舍俨然隐于其间,一翁策杖独行,于小桥之上悠然回走,所谓闲庭信步。如此悠雅隐逸的元人诗意跃然纸上。
这幅画正如贺培新题跋所言“气韵润雅,笔意灵秀”。不知道为什么此画成交价这么低,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场合,或许是因为是在近10年前。这幅画怎么看怎么也不会是伪作,无论是绘画还是题款书法,都足以把人“电”着,这也许就是这幅画招致这么多名人题跋的原因了。
很难说《蕉石鸣琴图》是一幅书法还是一幅画,究竟是为画题款还是为书法配画。因为整幅画三分之二的版面由二千余字的小楷书《琴赋》占据,可谓是字字珠玑,一气呵成,不得不由人拍案叫绝。小楷原本就是文征明足以震古烁今的独门绝技,史载文征明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
此画在清代李利津同治年间出版的《书画鉴影》中曾有著录。卷二十一中关于此图有如下描述:纸本高三尺七寸,宽一尺一寸九分,上段题琴赋,下段画一人席地趺坐,后依蕉石。亦陈寿卿藏。并抄录琴赋的首尾两句和文氏註释,嘉靖戊子三月廿又六日文征明识。押尾朱文联珠方印征明。后归天津濠园徐氏,1950年代初为江南陶氏购藏。
文徵明好作雪景,细皴干擦,密树层岩,略作敷染而雪色满目。此图写曲溪幽径,层林尽染,漫天皆白。一丈着红衣扶筇度桥出游归来,隔岸山庄人迹阒然,岭麓转处有兰若隐隐露于密树重岗之间,其后危峰重迭,嵯峨险峻而极目难尽矣。图中树干石廓皴以淡渴笔,以密林浓叶界之以分层次、烘雪色,复以赭色染坡石,清冽幽深之中自有入世的暖意,不一味以萧条荒寒距人以千里之外,与文徵明之温和的性格有关,故益显其格调之高。是其精作。图上七律一首,多次用于他画的雪景之上,当是他满意的题画诗了。
文徵明擅水墨、浅绛山水,亦长于青绿设色,继承赵松雪、赵仲穆父子,得绚丽雅致之趣。此图写长松叠嶂,飞泉深涧,士子或于松荫话旧,或于庄前清谈。远处梵刹耸出于碧山翠嶂之间,曲径蜿蜒而上,知仍在人迹可到处也。文徵明画,每将士人生活与山林野趣相结合,表现出他爱好自然及乐于恬淡宁静然并非完全出世的心境,故亲切、恬美而不失文雅。据画上诗句:“长安尘土三千丈,不到青松曲涧边。”或是他五十余岁在京任待诏时郊游记兴之作,亦可能出于后之记忆。盖徵明虽在京时日不多,又厌于作官。然居京生活,每出现于他晚年的回忆之中,故画与书法每及之。
图中云峰之下,二女采桑于村头陌上,仕女作唐装,丰腴雍容,可见入古之深。画法精谨而疏朗有逸韵,书法则拙重郁茂,有人书俱老之感。文征明为人平和,体力与创作能力至老不衰。其八十一岁时所作《虎山桥图》长卷,青绿重彩,画得工细绝伦,大为吴湖帆所惊叹。七十后晚年细笔山水甚多,一方面可见他功力之深,另一方面则可见他创作态度之严谨及精力之旺盛。此作小中见大,意境不凡,是其晚作中之佳者。曾经清代童钰、近人程伯奋、王季迁鉴藏,并经汪兆申《文征明与苏州画坛》著录,识者勿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