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出版】略论百科地图设计——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

优先出版

题目丨略论百科地图设计——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

来源丨《出版与印刷》

作者丨张宝军

DOI丨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27

摘要丨地图是百科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所配条目作相应的补充,为那些涉及空间概念的条目提供直观、丰富的图示说明。文章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从百科全书配置地图的专业特征、百科地图的设计等方面阐述如何编制百科地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百科全书。

关键词丨百科地图;地图插图;地图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大型综合性的百4科全书,书中所配置的地图不仅具有插图的功能,更以其鲜明特征和独特功用,成为百科全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地图配置概况

1993 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共74 卷,7.8 万个条目,按学科分卷。地图共涉及32 个学科,1900 余幅,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如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地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空间科学、军事、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水利、外国历史、中国历史等,其中尤以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军事为多,分别达到了601 幅、264 幅和260 幅。每个学科的地图具有相对独立的规范体例。

2009 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一部符合国际惯例,且便于使用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全书的条目不按学科分类排列,而是按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第二版中的地图共计1100 幅,根据性质以及内在联系,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普通地图主要见于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学科;专题地图主要见于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军事(军事地理、军事历史)学科,还涉及地质、地理、气候、测绘、地球物理、航空、海洋、经济、交通、考古、民族、农业、人类、水利、天文、安全等地图量相对较少的学科。正在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目前世界上专业条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新型百科全书,分网络版和纸质版。第三版中地图的设计既要考虑网络版的特点,又要考虑纸质图书的要求,二者兼顾。第三版中地图的类型与第二版相同,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而专题地图涉及的学科比第二版更加广泛,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地图的交互、直观显示等功能增强。

二、百科地图的专业特征

百科全书中配置地图的宗旨是为条目作深入补充,条目主要是涉及空间概念,配置的地图可提供直观、丰富的图示说明。这一点体现了百科全书配置地图的特殊性。

从功用方面讲,百科全书地图不同于一般图书的地图插图。它不是集中呈现的专业性地图集,而是要为百科条目服务的,所以图种繁多,形式多样,地图之间的差异性比一般的地图集大,在图式规范的制定上也要复杂一些。另外还要在百科全书编纂总体方针指导下,根据百科条目的具体编纂需要,将这些地图有机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系统。

从图书设计方面讲,采取图文并置的排版,既有利于对文字的理解,也使得百科地图成为论述必不可少的论据,图文之间互相阐释、互为补充。

三、百科地图的设计

为合理配置百科地图,使之在百科全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从地图的配图原则、配图方案等方面阐释百科地图的设计。

(一)配图原则

百科地图的配图原则,要从政策性、科学性、规范性和现势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论证。

1. 政策性

地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不管是普通地图还是专题地图,都会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外交、民族、宗教等政治问题。例如,中国地图需注意中国版图的完整性,正确绘出中国版图的范围,须按照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绘制国界线;世界地图是体现国家利益、主张、立场的,应注意各国国界线的正确表示,特别是世界各国之间的争议地区、争议岛屿等。百科全书所采用的地图不可出现政治性问题。

2. 科学性

普通地图中的水系、道路、境界线、居民地、地貌等基本要素须准确无误;专题地图中的地理底图的要求同普通地图,仅是内容少了一些,其专题内容应科学正确,与条目吻合。对于百科全书来说,配置的地图原则上要求都应具有精确的数学基础,尤其是普通地图,其地图投影、坐标、比例尺等各要素均要符合小比例尺地图的制图要求。例如,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图,在投影选择上,应确保本国图形准确,变形最小,中央经线垂直经过本土等;国界线(国界、未定国界以及地区界、停火线、军事分界线)的表示、居民地的分级、水系及名称(包括河流的主支流、河流湖泊的归属、同一河流的不同名称)等表示准确。不采用科学性差的地图,例如,有些图书选用大范围的地图(世界图、大洲图等)直接剪切国家地图,造成地图变形过大等情况,影响了图书的科学性。

3. 规范性

地图对于规范性的要求很高。各种要素,如普通地图中的水系、道路、境界线、居民地、地貌,历史地图的古今要素,军事地图中各种标号,以及其他各种专题内容等,都需符合相应学科的图式标准,应保持统一、规范和通用。

规范性不够的地图会造成读者读图困难,如历史地图中古今要素表示混乱,古今地名不分等;军事地图中各阶段的战争符号在图幅之间不统一,或战争双方使用不一致等。百科地图要避免选用规范性差的地图,要在地图图式规范中明确各学科地图的体例要求,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历史地图中的古今要素分别固定用色:棕红色代表古要素,青灰色代表今要素,读者一目了然。当古今地名相同时,仅注古名;古今地名不同时,则分别注出。这也是历史地图的通用做法。对于多媒体地图,地图中的古要素、今要素独立分层,既可单独使用古要素地图,亦可古今对照使用。

4. 现势性

所谓现势性是指地图所提供的各要素信息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当前的情况。百科地图的现势性要求较高,要使用最新的、准确的、权威的地图资料、统计资料和专业资料,或使用最新的、稳定的、权威的研究成果。普通地图应在出版前更新居民地、境界线等重点内容,一些专题地图需注明资料截止日期。资料陈旧或现势性不强的地图不予选用。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普通地图,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截至2019 年底,此后会每年进行补充、修改;所有地形图中的山峰高程采用国家颁布的最新数据;城市地图的变化较大,包括城市范围扩大、道路扩建、交通线(重点是地铁)增加、政府部门迁址等,需选用最新的地图。

(二)配图方案

按照百科地图的配图原则,学科编辑与地图编辑结合学科的要求,对百科全书的总体地图配图方案进行设计,制定本学科较为详细的地图方案。这个阶段的工作应该在已初步确定了文稿内容时进行。另外,学科之间地图交叉关联的审定、对重复问题的调整,以及学科地图的合理设置是提升地图配图质量的关键,完备的地图配图方案决定了全书插图的质量。[1]

1. 纸质版地图配图方案

百科全书各学科的地图类型、地图数量各不相同,应依据学科的特点,设计配置地图方案。

(1)必配地图

指百科全书中一般情况下必配的地图。这类地图与条目结合紧密,是条目不可缺少的地图类型。例如中国地图、中国各省区地图、中国各地级区域地图、世界全图、世界大洲图、世界各国家或地区图等普通地图是地理学科必配地图;历史疆域图、形势图等是历史学科的必配地图;军事地图(军事地理地图、战争史地图)着重反映与战略、战役活动有关的地理环境及战役过程等内容,是军事学科的必配地图。

(2)选配地图

除了必配地图外,有些条目需综合考虑地图与条目的结合程度,选配的地图能有效解决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复杂空间或逻辑关系等问题,更好地补充文字内容。如考古学科的遗址分布,语言文字学科的各语系、语族和语言的分布,现代医学学科的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纺织学科中的世界原棉产区等学科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特征,都能恰当地通过地图加以表述。

2. 多媒体地图配图方案

多媒体是用计算机处理的多种信息载体的统称,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地图配图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鉴于多媒体地图的诸多优势及百科全书的发展趋势,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地图。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在纸质版地图配图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多媒体地图形式,以交互式地图、动态地图(视频)为主。在必配地图方面,中国省级地图采用交互形式,将相关的地图整合起来,综合反映条目所述内容,立体勾勒出整体地理特征。例如,中国地理学科“山东省”条目配置的《山东省地图》,由全省图和17 个地级市图构成,包括全省及各地级市的政区图、地形图、全图、旅游图、地级城市图等共计90 幅地图,按照层级关系,将地图有效链接起来,读者可根据需要点击进入所需图幅,此外地图还与其相关条目互设链接,充分发挥图文互动功能,扩大图文结合力度(见图1)。

图1 中国省级交互式地图配图方案

历史地图也增加了多媒体交互形式,通过互动,将相关的地图结合起来,表现出时间的连贯性和空间的多样性,有效地向读者传输时空信息。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条目配置的地图,按照文稿叙述脉络,从大战的起源、大战爆发、大战进程及大战的结局和影响等方面,设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图》,包括《凡尔赛和约》、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及欧洲北非战场、亚洲太平洋战场5 大版块,18 张地图。每一版块不仅与本条目相关叙述紧密结合,同时与第三版其他条目设置链接,发挥交互的功能,使读者使用起来更为方便。例如在“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版块中,不仅有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形势的3 个阶段地图,更深入到各个阶段中的重点战役的地图及对应条目。另外“《凡尔赛和约》”版块和“亚洲太平洋战场”版块还可通过条目链接对应的动态地图(视频),体现了多媒体地图的优势(见图2)。

图2 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图配图方案

军事地图除了采用以往条目中配置单一的地图外,还增加了一些交互式地图和动态地图(视频)。例如,为条目“孟良崮战役”配置的《孟良崮战役》动态地图,采用MP4格式,将地理环境、战前态势、战役过程、战役结束等各个阶段通过视频完整地展现出来。地图中的各种军事符号如进攻(败退)方向、进军(撤退)路线、包围(防御)工事、歼灭地点等通过动画的演示,将传统的平面地图转变为可视的动态地图,更直观地反映战争过程,并且在旁白、字幕、背景音乐、音效的补充配合下,阅读更加顺畅清楚。

除了必配地图外,选配地图亦可采用多媒体地图形式呈现。例如,考古学科 “新石器时代”条目配置的交互式地图《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地图》,主页面通过滑动年代时间轴,出现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主要文化。同时,点击地图上各主要文化的链接,可进入该文化地图,展现其空间分布规律、特征,以及主要遗址等内容,并与其对应的条目设置互动链接。《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地图》通过多幅地图的组合,以及与条目的充分结合,很直观地表述了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的时空演变。

(三)配图方案的实施

配图方案确定之后,需要进行方案的具体实施,即地图编制。百科地图依托科技的进步,从传统的手工制图到计算机制图,从纸质地图到多媒体地图,虽然制图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地图编制的基本理论、编制流程等还是相同的。

1. 地图编制流程

地图编制的实施步骤包括:①全书编纂者依据全书地图的整体情况提出编制的总体要求,或按照学科分别提出本学科的总体要求。②地图编辑依据总体要求编写地图制图大纲、设计图式规范、编制地图;多媒体地图需在此基础上,按照前期的配图方案,制订多媒体实施技术策划书,编写技术脚本,进行多媒体制作。③审稿工作,包括地图编辑审稿、学科编辑审稿、条目作者或学科主编审稿,除了审核地图的正确性外,重点注重图文统一性的审核。多媒体地图的审稿工作,除了地图审核外,交互式地图还要进行交互页面的全面审查,包括地图间的链接、地图与条目间的链接等;动态地图(视频)不仅要审核全要素地图,还需审核地图的分层数据,以及地图动态要素与地图结合、动画与旁白和音乐的结合等方方面面的问题。④百科全书的地图属公开版地图,必须遵循国家对公开版地图的要求,全部地图必须送审。⑤提交地图数据。

2. 地图编制的统一性

百科全书中地图插图涉及多个学科,图种繁杂,学科间地图既有差异,又要相互协调。

首先,全部地图应有较强的统一性,保持学科之间相互协调,避免相差太大,更不可内容相互矛盾或不同。例如,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普通地图境界线的表示方法、居民地的分级、道路等级、水系等基础要素须协调统一;再如,历史地理学科中的秦郡图、西晋十九州图、北宋二十四路图等与中国历史学科有关的疆域图,在政权部族界、一级行政区界及表面注记等方面须统一,在居民地分级、古今要素的表示等方面须协调一致,内容不可矛盾。

其次,地图必须与条目释文呼应,不可游离于条目之外,所表示的内容要同条目释文一致。除了内容要紧扣条目外,图文统一问题尤其重要,需要地图编辑和文稿编辑共同解决,工作量极为庞杂。[2]以下略举数端,以见其之一斑。

(1)地名统一

对于普通地图,地名的更改、行政区划的变动、人口及面积资料的变化等,更新速度较快,常常需要根据地图校正文稿的叙述。

考古学中图文地名不统一的问题也较为普遍。这表现在当叙述某种文化某一遗址的地理位置时,经常发现该遗址当时的地名、地理方位等,与现今的地名差距较大,如果按照文稿的叙述,有些地名在地图上不易找到,需要根据地图补充文稿叙述,注明或修改稿中的地名。

(2)专业名称统一

在专题内容方面,条目中会出现许多专业术语、科技名词等,不同的作者选择的地图资料差异较大,或者出现科技名词上的差异,再加上地图资料新旧程度、精准程度的不同,都会造成编制出来的专题地图与文稿存在差异和不同,需要文稿编辑和地图编辑共同审核。在通常情况下,科技名词采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标准科技名词,未公布的名词采用各有关专业规定的标准名词。文稿和地图应采用相同的标准。

(3)机构名称统一

地图上的机构名称、旅游景点等等由于幅面的影响,通常习惯采用简称,而有些简称不够标准,同类别机构名称也会存在不统一的问题。文稿叙述中通常采用全称,故需要地图编辑和文稿编辑共同解决不一致的问题,按照百科全书的编写体例,做到表述标准、规范,文图统一,全稿统一。

(四)地图送审工作

百科地图在出版社内完成三审后,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地图审核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须报送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即地图送审。地图送审工作是百科地图编制及出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严格执行。地图审核的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界、行政区域界线或者范围以及世界各国间边界、历史疆界在地图上的表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地名等在地图上的表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主要表现地域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是否完整表示;地图内容表示是否符合地图使用目的和国家地图编制有关标准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图全部送审,分批取得的地图审图号标注在了对应地图上。

四、结语

百科地图是百科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图制图学的进步,多媒体地图快速发展,百科地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大百科全书》从第一版的手工绘制地图、第二版的计算机制图,直至第三版的多媒体地图,地图的编辑质量逐步提高,地图的使用更加方便。互动地图和多种形式的动态地图的设置,不仅能更好地与条目相结合,而且让用户在使用地图或进行各种交互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全新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胡人瑞,朱杰军. 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与运作[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290-295.

[2] 孙关龙. 孙关龙百科全书论集:第一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500-522.

(作者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