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梅瓶的收藏故事
在我诸多的古瓷器藏品里,有一件“岁寒三友”纹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是我最心怡的好东西之一。玩了这么些年的收藏,有了这件东西,和大家一起来谈论瓷器收藏这个话题,就有了底气。尽管一路走来,曾经“打过眼,吃过药”,都可一笑置之,不值一提。收藏的人生故事不就是“捡漏”和“打眼”交替演绎而成的吗! X
我能收藏到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也算是我与此物有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开始接触古玩收藏,最早喜欢古钱币,后来开始接触古陶瓷。那时候盐城修建公路,挖到几座汉墓,有不少汉罐流入民间,曹家巷古玩市场的地摊上不时会看到几件汉罐摆着,渐渐引起了我对古陶瓷的兴趣,也淘到几件汉代陶器真品。还认识了几位摆摊的古玩商贩。
有一天我接到古玩商小王的电话,说她家新到几个老东西,让我到她家看看。一听说有东西看我就兴奋不已,立即就骑上自行车到她家去。
那时候小王是个二十多岁的少妇,无业;丈夫在一家镇办小厂做工,育有一个女儿,才几岁。小俩口收入有限,丈夫所呆的镇办小厂挣不到几个钱,主要是啃老,靠她公公的几千块钱的退休金。摆古玩地摊是她家的重要收入来源。小两口配合得蛮好,她丈夫一有空就骑着摩托车的周边的农村扫货,由她拿到曹家巷摆地摊。我那时候已经是她家的常客。那天我坐到沙发上,夫妻俩照样倒茶、递烟。接着他们就拿出两个她玉人俑给我看。这两个玉人俑为杂玉,但从造型、沁色来看应该是老东西,生坑。玉质不好,工粗,我内心里不太喜欢。不经意间却看到沙发对面的地上,摆着一个梅瓶,是釉里红,心里咯噔一下 ,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玩收藏的人都知道,在古瓷器中,梅瓶是一种最受藏家喜欢的品种之一。早期是一种盛酒器,到了明清时期渐渐演变为陈设器,直到近代才有了梅瓶这个名称。眼前的这件梅瓶据我判断,应该是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造型壮硕,大气,圆台型口,丰肩;纹饰非常精美:肩上绘缠枝扁菊纹,葫芦型叶子;肩部绘连续卷草纹,形成条状隔离带,将肩与腹部隔开;腹部用线绘与双沟填色的技法,画了松竹梅“岁寒三友”主题纹。此纹饰的含义最早源于南宋末年诗人林景熙的《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故有“岁寒三友”之称。因这个纹饰既漂亮又明志,后为元、明、清各朝瓷器广为采用,这件梅瓶就是一例。其瓶腹一圈分三面分别绘松树、梅花、翠竹三组纹饰,并相互交错,间以湖石、芭蕉,将三组图纹有机组合一体,展开看就是一幅完整的写意画。所绘松树枝干挺拔,松叶点缀,更显苍劲;翠竹枝干直立,竹叶繁茂;冬梅枝干遒劲,穿插于松树之间,梅花花朵绰约;每个花朵先用线勾圆形,内以粗点涂色留白,为大写意手法绘就;再用湖石、芭蕉点缀其间,整幅画疏密得当、画风苍劲、笔法老到,十分精美。
我的第一感觉,这件梅瓶应该是到代的好东西,但小王并没有作为重点物品推荐给我,说明他们并没有看好这件东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上对洪武的瓷器普遍研究不深,市面上仿品低劣,一看便知。那时候曹家巷的古玩商贩,对洪武釉里红瓷器并不看好,行情不及柜子里就陈列着一件乾隆款的蓝釉描金碗,已经残了,口有缺,有补,他们估价却要六万元。而高古瓷,像汉罐、汉壶,晋唐瓷,都比较便宜。而他们对这件釉里红梅瓶是否到代也没有把握,因为这货收得便宜,看到我对这件东西感兴趣,也就比较实在地报了个相对便宜的价格。
我也是刚刚喜欢瓷器不久,对这件瓷器是否到代也没有太大把握,但他们给的便宜,内心又很喜欢,特别是这个纹饰,我尤其欣赏,以我一个业余画家来体会,当年的工匠能绘出这种苍劲雄浑的线条,可见其对线条的掌控,轻、重、缓、疾的拿捏,没有几十年的功力,决不会这样老道。既然喜欢,管他真假,又很便宜,我就决定收藏了。
但内心还是不够踏实,我就拿给另一个古玩商朋友小孙看看,请他给我掌掌眼,我将纸箱打开,刚看到瓶口和肩部,小孙就从他的嘴里蹦出两个字:“不对!”我的心被他这两个字冰得拔凉拔凉的。“这个釉水颜色不对!买的谁的?赶快送回去!”小孙又补充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