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自学
中医
一、结缘中医
自学中医是个苦差事,所以大多自学中医的人是被庸医逼的,要么是家人生病被庸医所误,要么是自己生病被庸医整惨。另外一少部分人呢,自学中医纯粹因为兴趣。
我学习中医,这两个原因都有。
第一次接触中医是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刘力红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很有名,叫做《思考中医》。这本书里的有些内容,对我来说像是天书,看不大懂,不过有些内容是可以看懂的,印象很深的部分是关于阴阳五行的,像五色、五音、五脏,还有空间、时间都和五行有对应关系,这个看起来太奇妙了。我当时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原来世界是可以这样看的啊。
我这个人对未知有点好奇心,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中医的兴趣。我买了一本中医的启蒙书《走近中医》,从头到尾读了两遍。这本书写的浅显易懂,看完之后我越发觉得中医是个好东西,真是相见恨晚,于是又买了几本入门的中医书,自己没事就在家里翻翻。
前面的学习,是出于兴趣,随着女儿的逐渐长大,我就开启了被逼学习模式。
2002那年,我当了爹。孩子三岁后,开始频繁生病,每个月,感冒、发烧、咳嗽就会找上门来。
因为当时我已经相信中医了,所以既抱着孩子看过中医,也抱着孩子跑过医院。结果很悲催,中医每次都很让我失望,西医虽然能治好,可是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孩子频繁生病,也使全家身心俱疲,心情都是灰色的。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眼泪。
在2005年的冬天,事情出现了转机。
那年冬天孩子又咳嗽了,先是到医院挂了几天水,咳嗽虽然轻了,可是看着女儿脸色越来越差,我就知道,这个挂水对身体损害很大。怎么办?我决定去找小儿推拿碰碰运气。推了几次,女儿真的不咳嗽了!
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学会小儿推拿,等今后女儿生病了,我自己推。
二、走近中医
2006年元旦,我买了两本经络推拿的书,又翻出以前家里的经络书,整整三天假期没干别的,把书认认真真的学了一遍。
实验的机会很快就来了,过了两周,女儿又感冒了,发烧38度多,还咳嗽。老婆又要抱着孩子去医院,我不同意,说让我试试推拿吧。老婆犹犹豫豫,我二话不说,照着萧言生《儿童经络使用手册》里的操作说明,给女儿推了三天,发烧和咳嗽都好了。
推的次数多了,我推拿效果越来越好。有时候女儿咳嗽,不管咳嗽有多严重,我只推一次,咳嗽就停了,我自己都觉得太神奇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对中医外治法治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读了一些介绍经络、按摩、拔罐、刺血、刮痧等方面的书,对经络知识有了些了解,在按摩、拔罐、刺血、刮痧方面也有了些实践。我曾经用刺血拔罐的办法治好了母亲的耳鸣,用按摩的办法减轻了母亲的更年期综合症。
可是好景不长。女儿上小学后,我发现推拿治病的效果不好了。一般小儿推拿适用于七八岁以下的小孩,看来确实如此。
2008年的冬天(又是冬天)女儿感冒了,开始咳嗽。我推了几天没有效果。这咋办?我想起来,家里还有本书,里面有几个治咳嗽的药方。凭着当时对寒热温凉肤浅的认识,我在里面找了一个甘五味姜辛汤,抓了几付试试。结果让我吃惊,女儿吃了两三付就好了!
此时的我,就像刚刚从一条船落水,又抓到了另一条船的绳子。这一年的冬天开始,我就放下了按摩拔罐刺血的书,开始向开药方进军。
三、我的学医路
我发现很多人说,学中医要从《伤寒论》开始,于是我就奔向了《伤寒论》。
目标是远大的,道路是坎坷的。
一开始,我傻傻的买了一本《伤寒论》回来读,却发现这本薄薄的书是一本天书,字都认识,内容根本就看不明白。于是才知道,直接读《伤寒论》的,智商要比肩爱因斯坦,像我这种普通人,学习《伤寒论》要从注解书开始。
我很幸运,学习《伤寒论》的注解书是从郝万山老师开始的。后来我给很多人想学中医的人推荐了《郝万山讲解伤寒论》。
我把郝万山老师讲课的文本内容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找了视频,也一集不落的看了。这样,我就初识了《伤寒论》这本伟大的医书。为了继续学习它,我又买了几本注解书,有时间就看看。
罗大伦的出场秀《古代的医生》,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展现了中医的神奇,让我非常着迷。我把里面的章节打印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都心潮澎湃,对里面的名医崇拜不已。
罗大伦给我扫了一下中医史的盲,从他的文章里我知道了光辉灿烂的中医历史,和身负绝学的名医们。
读了许叔微的故事,我就买了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读了张元素、李东垣,我就买了《医学启源》、《珍珠囊》、《脾胃论》等书,读了吴鞠通的故事,我就买了《温病条辨》,读了张锡纯,我就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
当时火神派很火,看到火神派治病若神的医案,顿时对火神派佩服的五体投地,于是就下载了火神派祖师爷郑钦安的书来读。还买了范中林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李可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还有《扶阳论坛》等书。(编者按:李可老先生不是火神派)
除了买书我也知道了几个比较热门的中医论坛,例如民间中医网、华夏中医论坛、铁杆中医论坛等等,没事就到这几个论坛里去看帖子。
在罗大伦的中医故事里,我知道了黄元御和他的《四圣心源》,也被他完美的圆圈理论所倾倒。后来在论坛上看到无中生有老师讲《四圣心源》,就把老师的讲课资料打印下来,认真的读了两遍,还买了《四圣心源》读了两遍。在论坛上发现了无中生有老师,就像发现了一个宝库,不仅读了他的讲解《四圣心源》,还顺藤摸瓜,读了他的其他一些讲课内容,还买了他的一本《临证辨象》认真学习。
读了《四圣心源》,自然就知道了民国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与《四圣心源》一样,都是在划圈圈。看到李可大力推荐这本书,它很快就成为我随身携带的学习资料。
后来在网上读到了一篇娄绍昆中医的文章,忽然发现经方的方证对应妙不可言,于是一口气把娄绍昆的博客从头看到了尾。看了博客之后才明白,原来日本人对伤寒论的研究不在我们中国人之下!于是汤本求真、大冢敬节等日本人又成了我的偶像,刷刷刷买了《皇汉医学》、《汉方诊疗三十年》、《经方医学》等书,放在床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上几页。
读了几本日本医书后,倪海厦的大名被我知道了,我上网一看,倪先生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啊。于是,我又搜集了倪海厦的讲课视频,如痴如醉的学习起来。
后来神秘的五运六气学说又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学说掐指一算就可以预测一年的天气、疾病的流行,还能预测人疾病的转归。于是我的书桌上又增加了讲解五运六气的书。
还有学习药物的书,学习把脉的书,我不停的买着,不停的读着。
四、我的治病实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医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当然要边学边操练才行。
这次的主角还是女儿。女儿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感冒发烧了。我当时正在学习《伤寒论》,感觉女儿的感冒符合书上麻黄汤证,就想自己抓麻黄汤给女儿治。结果,一付麻黄汤,孩子就退烧了。
有几次女儿咳嗽,我根据女儿的症状,选用了《伤寒论》里的小青龙汤给治好了,从此以后小青龙汤成了我的好朋友。
不过小青龙也有不灵的时候。有次女儿咳嗽了,我有了惯性思维,还是让好朋友小青龙汤出马,可是喝了一付没有效果。我只好仔细的观察女儿的病情,发现她是太阳表实证。我想这个咳嗽是因为表闭造成的,应该解表,用小青龙有误。于是重新让女儿喝了一付麻黄汤,睡了一个午觉。结果醒来后,发热退了,咳嗽也没了。
还有一次,带着女儿去洗温泉,女儿突然半夜起来剧烈呕吐,还伴有严重的头晕。我和老婆都懵了,老婆要送孩子去医院,我坚持要自己治,想来想去,认定女儿的问题是由水饮所致,最终用《金匮要略》里的小半夏汤加茯苓汤搞定。
除了感冒、咳嗽、呕吐外,女儿有时还用其他病来考验我。
有次女儿的手臂上长黑点,老婆吓坏了,带着孩子去了医院。她认为我治治感冒咳嗽还行,对这种病一定是不行的。我没有阻止,因为我知道,医院是搞不定的,最终还是要由我来解决。果然,老婆回来后很失望,说医生也说不出是啥问题。我看到这些黑点基本都是顺着手阳明大肠经长的,认为这些黑点有可能是大肠里的浊气循经走到体表了。正好当时看到樵翁老师的文章说白芷可以把这种浊气给去掉,就给孩子用了桂枝汤加白芷和黄芪,居然几付药就把这个毛病给治好了。
还有,女儿小学时身体瘦弱,睡觉老是滚来滚去,大便味很大。随着中医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这是因为有疳积,应该用鸡屎藤把疳积去掉。用了鸡屎藤后,女儿身体逐渐壮实了起来,与以前豆芽菜的形象判若两人。
女儿六年级寒假突发胆怯易惊,每天到了晚上就害怕。这个病真把我难住了,试了多个药方都没有效。经过苦苦思索,最终根据脉象辨出是痰在作怪,用温胆汤治好了。
女儿上初中后,脸上长了很多小痘痘,影响美观。女儿的面子问题不是小问题,我这个老爸不能坐视不管。我想来想去,想了几个月,终于认定是水饮所作,应该用瓜蒂散治,结果一剂就好了。
等等病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五,困惑与转机
中医实在是博大精深,我这么学啊学啊,越学,感觉自己越渺小,越学,感觉自己知道的越少
学了这么多年,也会治点病了,可是会治的病呢,也很有限。对于《伤寒论》里比较明显的方证对应的病,我还知道开什么方子,可是面对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病,我就手足无措,无计可施了。
这种状况持续到了2013年。我心里有一些茫然了,感觉自己从飞进百花园的小蜜蜂变成了飞进迷雾里的无头苍蝇,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学好中医。
然而,转机总在不经意间出现。
有一次,我在华夏中医论坛里看帖子,有个帖子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帖子有几十个医案,治的病五花八门。这都不奇怪,奇怪的是所有的医案都要辨出六经,使用的方子都是普普通通的经方,还有个特点,就是大量医案都是两个经方合方使用。看了这些医案,不禁拍案惊奇,原来这些方子可以治这么多病啊!说实话,这些方子我基本上都知道,可是我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可以这样来用。就像学武功一样,这些招数我也会比划,可是不知道可以这样来打人啊。
这个新奇的武功套路让我看花了眼。
这个帖子的作者名字也很怪,叫做鸠摩智。鸠摩智是金庸《天龙八部》上的人物,他是个番僧,武功奇高,最终却一身功夫尽废,变成了一位高僧。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帖子,看到了有五个医案非常精彩。这五个医案都是看起来颇为棘手的病,却用很普通的经方就治好了。不仅这样,可贵的是文章里很详细的讲解了为什么会选用这个方子,就像一个老师在给学生讲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一样。
看了这几个医案,我明白了,这几年自己一直在学新的武功,却不知道最高的武功就在《伤寒论》这本书里,最有威力的招式就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经方,只是我不会用而已。这几个医案让我不得不承认,虽然看过几本学习《伤寒论》的书,可是我对于《伤寒论》的了解,还只是九牛一毛。
这几个医案是谁的呢?不是别人,正是刘志杰的。我于是知道了,此人是有真学问的。
六、终于感觉入门了
这次我不犹豫了,赶紧买了刘老师的书回来读。
刘老师的书有三本,我都买了。这三本书,一本是《刘志杰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一本是《金匮要略师承课堂实录》的,还有一本是刘老师与弟子的医案集。前两本都是大部头,是刘老师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独特理解,后一本把医案分析的很细,几乎是手把手的教着开方子。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我把这三本书都读完了,后来还读了江海涛老师写的《伤寒琐论:正邪相争话伤寒》。读了这几本书,我感觉对伤寒论的理解进了一步,面对疾病,也开始有了点思路。例如,有个朋友中耳炎,还有长期的失眠和腹泻,都被我用经方治好了。放在读这几本书之前,我一定是无计可施的。
2016年,女儿上了初三,我也迎来了学中医收获最大的一年。这一年有三本书不得不说。
第一本就是《胡希恕讲解伤寒论》。
这本书是厦门一位自学中医的陈兄推荐的,他的学养深厚,水平比我高很多。胡老是当代有名的伤寒大家,很受刘渡舟的推崇。前几年,我读过他的讲解《金匮要略》,但是因为基础差,感觉颇为吃力,读了一两遍没有什么收获。既然陈兄推荐,想必是好的,于是我就买来读。
胡老的这本书是大部头,五百多页,写的很棒。我发现《伤寒论》就像一个玉米棒子,上面覆盖着好多层棒子皮,要知道棒子的真容,必须要剥开棒子皮。读各家《伤寒论》的讲解书,就像在揭开一张张棒子皮。每揭开一张,就感觉自己离着《伤寒论》的真容又近了一层。在我读过的伤寒论讲解书里,胡老的这本无疑揭开了最大的一张棒子皮,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东西,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再面对疾病的时候,思路又不一样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老的讲解还把我带入了柴胡剂的五彩洞天,读了胡老的书后,我明显感觉比以往会用柴胡剂了,大柴胡、小柴胡、柴胡桂枝汤、柴桂干姜汤等成了我喜爱调遣的干将。
第二本书是朱进忠老先生的《中医临床经验与方法》。
胡希恕老先生的大名,我早有耳闻,朱进忠这个名字却是我一直没听说。有次在喜马拉雅里听到一位老师讲一部中医书,听了之后,立刻就迷上了,知道这部书的水平很高,于是就把这部大作请到家里来了。这部书就是朱进忠老先生的《中医临床经验与方法》。
这部书有六百多页,像块大砖头,一般人看着都眼晕,我读起来却津津有味,感觉妙不可言。
朱老在书里分门别类讲了1000多个医案,几乎每个病例都是经过中西医屡治无效的,最终被朱老妙手回春,其中包括很多很多疑难杂病。可贵的是,朱老在每个医案里都讲出了治疗的思路,读这些医案让我有大开眼界的感觉,也像是在受朱老的耳提面命,对于我们学习朱老的学术思想很有帮助。
打个比方,这本书很像一本赵孟頫的字帖,上面的字都清清楚楚,让我们可以方便的临帖,上面的每个字都是艺术品,美轮美奂,阅读时让人生出享受艺术的快乐。
读的多了,发现胡老和朱老这两大天王各有特色。胡老治病基本都是用经方,他把一套经方使用的出神入化。朱老则是拳无定式,法无定法,天下药方顺手拈来,无不得心应手。胡老是六经辩证打遍天下,朱老则是六经脏腑三焦、营卫气血辩证,无一不精。
心法啊,心法。胡老和朱老的这两本书,一本是上乘拳法,一本是上乘实战,如果再有一本上乘心法就完美了。
我要说的三本书,就是一本上乘心法,书名是《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
知道这本书也是缘分。
一天,一位学中医的朋友介绍我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这个群是一个学中医的群,由一位吴雄志老师讲课。就这样,我知道了吴雄志老师,也知道了这部书。我只在网上看了一眼这部书的目录,就决定买下来。因为我知道,这一定会是本好书。
到手后,我发现,这本书比我期待的还要好。连续几天,我都读到深夜,早晨醒来天还不亮,我又开始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要考试了呢。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呢?其实我没有努力,是这本书读起来太迷人了,不知不觉就忘了睡觉。
这两年还有很多老师带我欣赏到中医的美景。这些老师有黄煌、姚梅龄、李士懋、蔡长福、医道宗源、张庆军(绞尽脑汁)、崔昆、许家栋等等,感谢他们。
回首我学习中医的历程,我发现与我女儿受教育的历程正好合拍。
说到这里,一直是关于汤药方剂的学习。汤药方剂是一个浩瀚的太平洋,却不是中医的全部。中医还有一个大西洋我还没有提及,这个大西洋就是针灸。
七、学习针灸
在2014年冬天,有一个帖子让我忽然对针灸感兴趣了。
这个帖子是华夏中医论坛上的医道宗源老师写的。医道宗源老师是地地道道的自学成才,他的帖子水平之高,让我等匍匐在地,直呼吾皇万岁。
医道宗源老师是开方子的高手,这个帖子却是写他尝试用针灸,只扎了一针就手到病除。原来针灸这么神奇?我又被折服了,心里默默的想:我要学针灸。
按照以前的套路,我买了几本学针灸的书,回家埋头读了起来。结果发现学针灸和学汤药不是一个路子。
学习汤药,理论先行,先学后习。学习针灸,只学不习,就是空中楼阁,必须要动手,要会扎针。于是我又买来针,准备拿自己开练。
让我没想到的是,自己扎自己有心理障碍,拿着针半个小时都下不去手,稍一进针就疼的赶紧罢手。
看来,学针灸要找老师学啊。
2015年的春天,我有幸参加了白粹昭老师的针灸班。白老师出身针灸世家,针灸造诣颇深,擅长运用腹针,兼精通汤药,在内证方面独有心得。
白老师的这个针灸班特别适合我,他一上来不讲太多的针灸理论,主要就是练扎针。先是同学互扎,再是扎自己,很快我就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可以下针了,心里颇有成就感。
从白老师那里,我学到了三项本领。一个是腹针,这是白老师的多年心得。第二个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第三个也是白老师的多年心得:直接灸。
于是,这一年我经常自己在家里给自己直接灸和扎腹针。
学习针灸,应该不是仅仅学习一两个配穴,知道某个病怎么治,而是要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见到一个病,可以自己分析,找出治疗的办法。可是如何才能建立这个体系呢?
八,步入针灸之门
有句话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当我迷茫的时候,忽然收到了一封邮件。我一看,是说无疾老师要开零起点学针灸的课程,有想学习的可以报名,学费是二百元。
看到这个邮件,我脑子里冒出了一堆问号。看到邮件里还留了个手机号,我就打过去,把这些问号抛向了对方。没想到,对方也是莫名其妙。人家说之前无疾老师开过一个零起点学中医的班,这个邮件就是发给原来班里邮件群的,不知道为何会发到我这里。
打了电话,我还是没有搞明白为什么会收到这个邮件,不过我可以相信,这个事是靠谱的。
既然这么巧,我还是要珍惜缘分,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应该说,这是我那一年做的最好的决定之一。
针灸课没有面对面上课,每个月,老师会发一份讲稿。每个月,期待约会般的期盼讲稿、充满喜悦的阅读讲稿,成了我今年生活的新内容。
我想说说无疾老师的针灸课,真可谓大道至简。举几个例子吧。有一次,一朋友左肘有条筋疼痛,肘部难以屈伸。我用无疾老师的分形理论在他的右膝找到一个疼点,一边按压疼点,一边让他活动肘部,两分钟时间,他的肘部就可以屈伸了。
再举个我老婆的例子。一天早上,我看到老婆蜷缩着蹲在卫生间地上,我急忙问怎么了。老婆说起床后头晕的很厉害,不敢站立,蹲下还好一些。我想,起则头旋,可能是苓桂术甘汤证,我就抓了付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熬上,嘱咐老婆吃药,匆匆上班了。下班后,发现老婆还是头晕。我想,还是运用无疾老师的脉象指导针灸的理论,用针灸治疗吧。
通过把脉,发现老婆的右关脉气堵在一起,这个脉象显示胃气郁结不通。胃气不降的话,也会引起头晕。于是我给老婆针了足三里和内庭、阴陵泉,升清降浊。五分钟后试脉,右关变成弦脉。这是胃气郁结减轻,胆气郁结、木克土显现,再针阳陵泉和足三里。五分钟后再试脉,弦脉消失,又出现了滑脉。这是胃中有痰浊。试着针了足三里、阴陵泉和丰隆,脉没有变化。我对滑脉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起针。老婆反映,头晕大大减轻。第二天,又给老婆针了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头晕完全消失。
还有一个女儿的例子也可以说一说。一天早上,女儿说很不舒服,心慌、恶心欲吐。试脉,发现左寸脉紧紧的聚成了一条线,左关郁结有力,左尺脉虚。于是在内关、太冲和太溪入针,五分钟后问女儿,答曰入针时内关针感强烈,现在心不慌了。我试了试左关脉,果然脉象舒展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女儿说,又出现了头疼,头疼的位置偏于两侧太阳穴。根据分形理论,我在女儿的脚背上找到了对应的疼点按压,几分钟后头疼消失。现在女儿只剩下恶心欲吐了。我试了试女儿的足三里和阳陵泉,女儿说这两个点都挺疼。于是在这两个穴位入针,五分钟后恶心欲吐感消失。
九、自学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转眼间,日历就翻到了2017年。这几天,我快把几本新买的书快读完了。这几本书是姚梅龄老师的《临床脉学十六讲》、李士懋老师的《火郁发之》、还有《任之堂脉学传心录》。读着这几本书,我感觉自己又有了进步,最近给别人治病时,疗效也有了提高。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现在我体会到,这句话说得太对了。读了《火郁发之》,我发现,温病学有很多地方可以弥补《伤寒论》的不足,不学习温病学,就像木桶少了一块木板。于是,我又买了几本温病学的书。这几本书有赵绍琴大师的,有刘景源老师的,有张文选老师的。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对新书就充满了期待。
屈指算来,我与中医结缘已经有十年了。学习中医这十年,浸润在传统文化里,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教会了我重新认识天地自然,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伤寒论》等古今医书教会了我重新认识疾病和健康,教会了我如何祛病和保健。学习中医后,我的性格也慢慢发生了变化,遇事不再急躁,变得平和淡泊。每年年底到来时,我也不再感慨韶光易逝、人生苦短,而是感到光阴没有白白流走,自己这一年有了不少收获。
我想,我真是很幸运,或许有一天我会增加另外一个身份:一名中医师。为了这一天能够到来,我会继续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