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桥与西冲古村
离开岭脚村,匆匆赶往清华镇,看古徽州地区最长的一座古廊桥--彩虹桥。
婺源彩虹桥,位于婺源县清华镇上街西侧,横跨浮溪最宽处。桥长105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6亭5廊,为一座石墩木平梁式廊桥。该桥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迄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所以介绍上说其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最长...保存最完整,设计最科学...”的古廊桥。对于景区介绍里经常出现的的这些中国最什么最什么的,阿牛哥只能表示呵呵的。据我所知最长的古廊桥乃浙江永康西津桥,长达166米;而说到最久,按始建年代有几座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彩虹桥同样是现代重建的,所以,介绍里如果在前面加个定语--“古徽州地区”,恐怕会来得更科学严谨一些。清华彩虹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悬挂的颜楷“彩虹桥”木匾,个人觉得还是从右到左书写比较好,不然有点不古不今,太尴尬。关于彩虹桥名字的来由,有两种说法:通俗的说法是,此桥从化缘开建到竣工,前后历经十年。至建成之日,适逢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在西边山脊形成一道美丽的彩虹,故名;而另一个比较文艺范的版本是,此桥乃取唐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境取名。
首先到达的是桥的东面。
从侧面可见巨大的木梁
四座巨大的船型青石桥墩,中间跨径达15米。
绿水青山,对影成双
桥墩前方为迎水尖,中后部做有凸起的方形石台,上建有桥亭。这种形式不是很常见。
桥头的重建碑记。这个有意思了,是现代的,此桥为1986年重建的。
上桥,可见桥廊为简单木抬梁结构,桥面也是木板铺就。
桥下风光
桥亭面积不小,且备有桌椅,可供游人休憩。
下游的碇步桥。
浮溪上有竹筏漂流项目
水边一片翠绿点缀
由东往西算起第二个桥亭设有神龛,上有“长虹卧波”木匾一方。里面供奉的三座神像就有意思了:左边手执斧子的是负责设计建造彩虹桥的民间水利工匠,被后人尊称为“创始理首”的胡永班;右边手持钵盂的是为建桥化缘筹款的和尚胡济祥;中间手持铁铲的这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上古治水的大神--大禹,有镇水防洪护桥平安之意。
神龛两侧的楹联是“一心为公三过家门不入,万世犹颂九年治水有功”,歌颂大禹的。
过了桥,也是成片油菜花田
先沿北面走,看为建此桥化缘的胡济祥大师出家的寺庙--彩云古寺。
很快来到彩云古寺,这个寺庙跟桥是基本同龄的,迄今也是近九百年。最大特点在于这间寺庙是徽式建筑。
财神殿,还是佛道一家亲啊。上面有徽式马头墙。
三脚香炉,看起来有点年头。
彩云古寺正门。
这丛树的后方,就是以始建于1822年的古徽州民居“正和堂”为基础打造的高档度假酒店“墅家墨娑西冲院文化度假别院”。房子前方还堆放有若干旗杆石。
院侧的亲水平台,旁边是荷花池,十分休闲。
村口另一边有一间简陋的小庙--相公庙。
相公庙,没听过吧?Metoo。原来这庙供奉的是范蠡,没错,就是帮勾践灭了吴国的那位。那范蠡跟西冲有何干系,又如何被称为相公,说来还有一段传说。话说吴王自杀后,越王就盘算着纳西施为妃,此事一早已被范蠡看穿;而范蠡本就对西施有情,且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深知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共享乐,就悄悄带着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四处周游。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后来,他们发现了吴楚分源处有一块宝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便决定在此居住下来,并给此地取名“西谷”;其后人因觉得地名中无水,就改名称“西冲”,也就是现在的西冲村之来由了。当时范蠡改名陶朱公,出门经商,西施因思念相公范蠡,盼其归来,就修建了这座“相公庙”。只可惜西施一直等到最后香消玉殒,也没有等到范蠡归来,而西施和范蠡的后人就世世代代居住于此了。
传说归传说,至少现在村民们仍然保持着逢年过节拜祭这两位先人的习俗。
沿着青石板路进村。顺带说一句,村中仍保存有近一公里的石板路,这也是徽饶古道的一部分。
这家大门门额刻有“西谷”二字,正是古时村名。
村中不乏这样的徽式高宅大院
泉眼,这里都称为“井”。村中还有几口泉,相传都是当年范蠡和西施开凿的,极有灵性。
这个小门就通往刚才介绍的墅家墨娑西冲院
又见美丽的紫云英
古屋、田园构成和谐画卷
墅家墨娑西冲院边上的荷塘,现在只剩下枯枝败叶
路边忽然出现一口别致的六边形古井
看清楚了吧,井圈石板以卯榫连接
古宅“耕心堂”,是一个俞氏支祠。石库门上方有用水泥制作的特殊年代标语,“万岁”两个字脱落了。可见无论一个人有多牛,毕竟也还是人,过度神话并不可取。
很幸运,这家古宅没锁门,偷看几眼。
天井。二楼有雕花窗户
正厅摆设简洁典雅
上面装饰图案居然有西洋钟,看来是清末的
古宅“观稼庐”,是婺源原县委常委、本土文化名家俞芷苓家的老宅。俞芷苓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二子一女分别就读于北师大、清华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次子后来还取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不服不行。其家训就是“蒙以养正,修身育人”,学习了。
日渐破落的寻常巷陌
这块旗杆石刻有“奉直大夫俞兆灵”字样,曾经的显赫只剩下一声叹息...
大家看到这块旗杆石中间的豁口了吗?据说这是当年太平天国打到这里,将这旗杆石拿来磨刀留下的痕迹
巷子深深
有阴凉幽暗的路段
也有阳光明媚的时分...
还有这样紧锁的门扉
又一口泉,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
狗狗们的下午慵懒时光
巷子里还藏着旧时的重要交运输工具--独轮车
我萌吗萌吗萌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依着山边有一条小河道,这就叫倚水而居了
每家门前的小石板桥
回望村子,周边尽是青山环绕,这也是有风水考虑的。据说这叫“山取其罗围,水取其回曲,基取其磅礴,址取其荡平”,整个村呈现“品”字形布局。
山边石壁下凿有一口泉眼,名曰“石壁井”。其实,它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聪明泉或者开窍泉。据说出生在南京的俞氏先祖光裕公,幼时并不显得怎么聪明。少年回乡后,他十分爱饮此井水,并说:“饮用石壁水,夜夜香甜睡。梦中见范蠡,谆谆陶朱说。”后来果然在做生意方面眼光独到,发家致富,光宗耀祖。而开窍泉的名声就此传开,村中小孩子读书之前都要来喝口井水开开窍,而历代西冲村也确实出了不少人才,西冲俞氏木商在古徽州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存在。
门前的石板桥上还加装石凳,生活的享受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这幢古屋围墙外还有月池,原来这是一家建于清代的书院--友竹居。
入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
磨得铮亮的青石板路
可惜也残败了。西冲村人才辈出,最重要的还是离不开教育。光绪《婺源县志》记载:清道光丁未(1847年),西冲曾与邻村合建了一座“开文书院”;此外,另设有家熟“乙照斋”和“养余书屋”。嘉庆癸酉科钦赐举人戴骆曾至到访书屋,有《岭前听读》诗云:“书声何处韵悠然,静听由来在岭前。志切常书伟略,功深林石诵遗篇。荧灯不厌三更读,鹏路争夸万里连,桃李幸多佳子弟,公门丛立羡翩翩”,都是对西冲崇文重教之风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又见到一口六角井。
这个卯榫结构看得更清晰些。
一排斗形窗
小河也是村子的生命线
看到这个三叉路口右侧台阶了吗?边上的房子就是关帝庙了。由于没有任何指示,我当时可是找了半天都没找着,更悲催的是问村里人也不知晓。看来关老爷也要被时代淡忘了,不应该啊
正版的“大路转弯”来了。这块交通指示转角石长155厘米,宽35厘米,厚17厘米,立于清康熙年间,算算也有三百多年了。西冲自唐宋以来便是“徽饶古道”的重要支路,为使行路人不走错路,特设此交通指示,也算得一宗美谈了。
传说西施落户西冲,因已经习惯了吴王身边的生活,每天都要时不时照照镜子,毕竟是大美人,虽然来到乡村生活了,形象还是要讲究的。没有镜子,就只能对着这汪泉水将就一番了。后人就将西施鸿影初照之池子辟作吴王井,并在石壁井(今之窍泉)侧设琴台。据说西冲尚有西施墓遗址。
井侧有一块刻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的“禁牌”石碑,禁止对水井进行污染破坏的行为并规定了相应处罚,古人环保意识并不比今人差啊。
村中还有一口“长生泉”,据说喝了其水便可健康长寿,据说这也是西冲人普遍长寿的原因。我是没有找到了,上一张网上资料图片供参考。
下面才是这座宗祠的最独特之处了。2013年,在修葺和整理敦伦堂的过程中,修建人员先后发现祠堂内有保存完好的清代水牢,以及用来逃避兵灾战乱的暗房。于我而言,绝对是第一次听到宗祠里还有这样的配置,这对于研究古徽州历史文化和当地宗法制度都具有非常重要与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