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的风花雪月
从大历史的角度,
聊聊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
1
隋朝开皇初年,长安很热闹。
杨坚同志在生死线的边缘游走多年,终于把外孙一脚踹下皇位,自己披上龙袍喜提万里江山。
独孤女士也庆幸自己没有选错人,跟着老公一起进步,达到女性的职业巅峰,和杨坚并称为“二圣。”
几家欢喜几家愁。
神武郡公府中,一个13、4岁的小姑娘撅起小嘴说:“恨不为男儿身,给舅舅家报仇雪恨。”
神武郡公窦毅赶紧捂住女儿的嘴:“你个瓜娃子,这么说可是要杀头的呀。”
当时的场景很有画面感。
窦姑娘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
虽然年纪小,但是长得很漂亮,乌黑的长发能拖到地上,关键是小姑娘熟读史书,已经进行政治启蒙。
一枚初中生美少女,张口闭口就是打打杀杀,目标直指当朝皇帝。
当真是狠人。
不过小棉袄如此刚硬,窦毅也很满意......就像关二爷说的:我家虎女,焉能配孙氏犬子。
那些来提亲的世家子弟,他统统看不上。
于是,窦毅搞了一次比武招亲大会。
他在大屏风上画了2只孔雀,对前来应聘的世家子弟说:“站在100步外,谁能射中孔雀眼睛,就是我的女婿。”
我们都见过孔雀,庞大的身体上镶嵌着一对小眼睛,离远了看清楚都不容易,还得用弓箭射中......
没点手段还真做不到。
但能做到的,都不是一般人。
有人叹气而归,有人踌躇观望,16岁的唐国公李渊拿起弓箭:“来来来,各位都让让,我要装逼了,哦不,我要表演才艺了。”
唰唰两箭,正中孔雀的双目。
这份功夫,放在军中都是万里挑一的好手。
于是,窦姑娘和李渊结婚了,后来他们生了几个孩子:平阳公主、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
为舅舅宇文邕报仇的愿望,虽然窦姑娘没有亲手实现,但老公和儿女们一手建立大唐,也算不辱使命。
真是一家子狠人。
而吸收了父母优良基因的李世民,不仅勇冠三军,更是心细如发多谋善断,堪称狠人中的战斗机。
2
公元617年,天下大乱多年。
彼时,窦姑娘已经去世,李渊同志成为一枚光荣的奶爸,带着孩子们到山西任职。
历来的史书都有一段描述:
李渊要做隋朝的忠臣,可李世民想搞大新闻,就和裴寂设局,并且让隋炀帝的妃子去作陪,他们做了不可告人的羞羞事。
没办法才起兵造反。
给李渊安排的明明白白。
可信吗?
李渊同志可是少年英武的奇才,又经过多年宦海沉浮,早已修炼成人精,而李世民不过相当于刚高考完的毛头小子。
我觉得,这很可能是父子二人在演双簧。
如果没有关陇集团的老牌成员李渊同志,李世民也很难拿到父辈的资源,更不用说后来的辉煌。
李渊才是家族起兵的总指挥。
如果要类比的话,他其实是刘邦的角色,利用人脉、资源组建团队和平台,然后让团队中的佼佼者,出去攻城略地。
而在战火中百炼成钢的,唯有李世民。
皇帝让家族成员领兵出征,其实是魏晋南北朝的传统,李渊和唐朝也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一切又离不开士族。
西晋的司马氏是士族门阀扶持上位,他们知道士族的潜在恐怖力量,于是就分封亲王镇守各地,掌握军政大权。
亲王掌兵会发生八王之乱,可如果亲王没有实力,恐怕另一个家族又会趁势而起,篡夺司马氏的江山。
这是一杯鹤顶红,明知是毒药也得喝下去。
直到南北朝,演变成“亲王典重兵,寒门掌机要”的格局,每个小王朝的亲王都在外地拥兵自重,觊觎皇位。
当老皇帝死后,亲王为争皇位打成一锅粥。
最后被外姓武将一锅端,建立新王朝后,再一次重演之前的故事。宋齐梁陈、北魏、隋朝无一不是如此。
最惨的是梁武帝萧衍,宇宙大将军侯景已经坐拥南京,而萧氏诸王却在外地拥兵观望,谁也不肯去南京救国。
86岁的萧衍想喝一口蜂蜜水也做不到。
最终又渴又饿,惨死在宫中。
隋朝灭陈时,20岁的杨广担任大军统帅,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无论声望还是人脉,都大大超越太子杨勇。
所以啊,李渊任命李世民为大军统帅,其实是必然选择。
之后发生的事,也有案例可以借鉴。
肉烂了,依然在李家的锅里,如果让外人吃了,那就亏大发了。
只不过李世民太牛逼了,从当将军的那天起,除了初出茅庐不熟练,在甘肃打败一次以外,其他时候都是一战定乾坤。
灭刘武周时杀的鲜血灌满袖子,在洛阳又一战平定王世充、窦建德......连毛主席都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公元621年,李世民达到人生小高潮:
天策上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
天策上将府可以设置官员,相当于小朝廷,而陕东道大行台是关东政务中枢,相当于共和国初期的华东局、东北局。
魏晋以来的恶性权力结构,再加上李世民的天纵奇才,终于酿出一杯最妖艳的毒酒,摆在李渊面前。
那个地方叫玄武门。
3
其实在李渊的计划中,是不想让李世民一家独大的。
他培养过很多家族成员。
比如李建成,太原起兵时和李世民平起平坐,分别担任左右大都督......这也是李建成唯一拿得出手的军功。
进入长安后,他就成为太子,坐在当年杨勇的位置上。如此一来,李建成的命运也和南北朝前辈们没什么区别。
没有军功就没有话语权,在乱世谁理你?
比如李元吉。
15岁就留守太原,李渊同志希望小儿子能成大器,结果刘武周南下时,李元吉同学扛不住,撒丫子跑回长安。
哎,放弃吧。
比如李神通,他是李渊的堂弟,被派到河北坐镇,结果和李绩一起被窦建德俘虏......也没扛起大旗。
但凡有一个成器,李世民就不会无所顾忌。
哎,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啊。
当李世民军功日隆后,李渊能做的其实很有限,只能制衡和勉强维持。
他几次对李世民说:“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你,想做太子吗,千万不要放弃哦,加油。”
这是画大饼,先稳住再说。
可儿子们闹矛盾时,却总是站在李建成一边。
而朝堂上的大臣们,不是李渊的亲朋故旧,就是隋朝时的老同事、老战友。至于疆场立功的文臣武将们,基本没有出任要职的。
连起义元勋刘文静,都被杀掉了。
所以武德年间的格局就是: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和满朝大臣是执政党,占据朝廷的资源和话语权。
他们功勋不大,被李渊同志聚拢在一起,维持着弱势的主场地位。
而南征北战的大将、各路诸侯的降臣、关东各地的官员......基本都被李世民笼络在手,组成在野党。
按照南北朝以来的套路,他们迟早有一战。
当时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既然天下已经平定,另起炉灶也不现实,那就在李渊和李世民之间做选择吧。至于李建成,更像是李渊的附庸。
他的资源根本不足以和弟弟对抗,只有依附于李渊,李建成才能生存下去。
玄武门之变,其实是李世民和李渊的战争。
很不幸,在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人,都有一种敏锐的判断力,他们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李世民,强者为尊嘛。
李世民也很有手段。
根据《资治通鉴》等史料来看,只要追随过他的人,基本都对李世民保持绝对的忠心。
比如张亮。
李世民让他带1000人去洛阳,结交山东豪杰以防不测,结果李元吉告密,被抓到监狱了。
可不论再怎么严刑拷打,一个字都不说。
比如尉迟敬德,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齐王府的不动产、存款、宅基地都赏赐给他,大方吧。
要不怎么是千古一帝呢?
几百年乱世中的无数鲜血、权谋、生死......终于结出李世民这朵奇葩。
他更像是刘邦和项羽的合体,一方面战无不胜扫平天下,一方面又有驾驭群雄的权谋和手段。
这样一个人......
不说了,玄武门已经证明一切。
4
之前聊鸿门宴的时候说过:
没有任何事情是靠杀人能解决的,领袖只有合理分配利益,才能凝聚人心。
玄武门也一样。
李世民杀人不是目的,何况杀的还是李建成、李元吉等二线人物。
他代表着武将、功臣、关东官员的利益,而这些人虽然有巨大功勋,但在朝堂却没有话语权。
这一切只有皇帝才能做到。
所以玄武门的行动,目标直指李渊。
而所有历史上的大事件,也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只能是一切布置好之后的结果。
看一下玄武门之变前的各方反应。
李世民其实早已做好准备,他让温大雅坐镇洛阳,并且派张亮带着1000人去洛阳结交豪杰,“恐一朝有变,预出保之。”
万一在长安混不下去,就去洛阳割据。
其他人不敢如此做,李世民有实力。李元吉就亲口说:当年二哥打败王世充进入洛阳时,就大肆发钱,树立自己的恩信。
那还是621年,距今已经5年之久,可想而知,李世民在洛阳的根基有多深。
李渊也在找出路,或者是试探。
他对李世民说:“打天下都是你的功劳,经常说立你做太子,可你太谦虚。要不你就到洛阳去吧,做个二皇帝,别烦了。”
李世民呢?大哭。
他当然知道,如果和汉朝梁王一样去洛阳当二皇帝,以后再想回长安夺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而李建成、李元吉也不想让他去。
他在洛阳和关东的根基太深了,一旦割据一方,只有关中和四川的朝廷怎么能抗衡呢?再加上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别开玩笑了。
正好突厥入塞,建成兄弟就想了一个办法。
他推荐李元吉担任统帅,顺便把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等秦王府大将带走,在路上坑杀。
然后在饯行时,摔杯为号斩杀李世民。
这一切,李渊可能是默许的,至少不反对。
这种密室谋划,李世民是怎么知道的呢?不好意思,是李建成的属下跑到秦王府去告密的。
搞笑吗?
堂堂太子,连贴身属下都抛弃他了。
而李元吉的心思,更可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二哥死了,我就有机会了,太子哥哥好对付一点。
在生命危险和前程的压力下,秦王府的文臣武将赶紧怂恿李世民:“动手吧,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要不就散伙吧。”
好了,一切都水到渠成。
父亲容不下我、兄弟要害我、王府官员都在怂恿我......我好难啊。那就干吧,我也是被逼无奈嘛。
再加上李靖、李绩表态中立,外部无忧。
如果兵变成功,长安自然可以掌握在手,而洛阳大本营可以弹压关东,李靖和李绩等军中大将也中立。
这就不会有任何后遗症。
如果不成功,秦王府君臣可以退到洛阳,要么割据一方,要么发兵西进。至于史书怎么写,已经管不了了。
你看看,李世民安排的明明白白。
表面上只是玄武门的一场突发小型战斗,实际上,早就谋划的万无一失,只等放手一搏。
结局我们都知道了。
李建成、李元吉身死族灭,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3个月后登基称帝,李渊退休后,把无限悲愤发泄在后妃的身体上。
李世民:“爹,注意身体啊。”
要不然,李渊能怎么办呢?当尉迟敬德带兵到后花园时,他和裴寂、陈叔达、萧瑀正在划船。
这几位老臣也站在李世民一边:“秦王赢了,老哥哥,你就从了吧。”
要不然的话,咱哥几个就没命啦。
南北朝的教训,老哥你都忘记了?
得嘞,那就顺水推舟吧。李渊说:“世民干的好,这也是我一直想干的事,我们父子终究是一条心啊。”
一夜之间,2个儿子10个孙子都死了,李渊的满心悲伤,又能跟谁说?
没人在乎他,大唐江山太平静了。
一个月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文臣武将,纷纷出任宰相、将军等要职,完成朝廷的洗牌和换血。
这都是史书记载的大人物。
史书没有记载的中下级功臣,在贞观年间又有多少飞黄腾达?
时也,势也。
5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把唐朝分为两段。
在继承北魏、北周、隋朝以来的改革成果后,唐朝在门阀士族、寒门、皇族之间达成平衡,开启第二帝国的辉煌。
但也不可避免的沾染南北朝的遗风。
比如皇子掌军、皇后强势......都是北魏就有的传统,玄武门之变只是几百年遗风的回光返照。
从这个角度看,李世民其实是魏晋乱世的终结者。
但并没有完全终结。
李承乾造反、太平公主掌权、李隆基夺位都是南北朝遗风的尾声,只是没有之前那么明目张胆。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改革又成为第三帝国的先声,日本学者称之为“唐宋变革。”
唐朝,从来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它不安分、不消停......不像明清一样几百年都处于同一个框架内,也正因为唐朝一直在变,才会碰撞出无数火花。
唐诗、风度、女皇......都不是凭空而来。
蒋勋说: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
因为唐朝像汉文化的一次短暂的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安分的遵循农业理论。
但回想起一年来,最美的那几天都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
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这场盛大的风花雪月,始于玄武门。
风云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