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西山川的文化流淌
邢台县山区四道山川,每一道山川、每个村子都流淌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
武家庄村在什么年代置产立的庄,安村立户的男女主人姓甚名谁,因时代久远,均无据可考。《邢台县地名志》(1983年版)是邢台县迄今最全面最具权威的村志资料,据该书记载,明朝时期武王保在这里居住,村名以姓氏命名。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温姓从邢台梅花寨迁来定居,此时村中已无武姓,但是村名未变。
2012年政府推行地名标准化,为与东汪镇武家庄村区别开来,遂改名西武家庄,现又改称武家庄,延续至今。武氏一族香火为什么没有延续下来?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变故?谁也说不上来,无从考证。
倒是王姓人在村里繁衍生息,成为村里第一大姓。有一种说法是,传说中的女主人娘家姓王,因家道中落,王氏凭着坚韧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于是后人都以王姓为傲。武家和王家之间有没有联系?因缺乏史料佐证,所以也只是传说和揣测而已。
地母娘娘的美丽神话传说,更为这片土地增加了浪漫色彩。
相传很早时候,在邢台县西部山区宋家庄村西部一带,刚刚在此安家立户的男主人,盲目听信了两个江湖道士的张狂乱语,企图快速发家致富,却给家里带来了灭顶之灾,子嗣也跟着相继殁世。男主人痛悔万分,就将自己吊死在了村南沟洼里面。
面对家破人亡、人财两空的惨境,这家女主人很是要强,她掩埋了丈夫的尸体,擦干了眼泪,就在埋葬丈夫不远的小山沟里搭棚盖屋,没明没夜地修地种粟,劳作不止,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熬过了多少岁月。这件事让正在马岭一带巡游的地母娘娘知道了,她动了恻隐之心,想帮一帮这个可怜的女主人。
于是,地母娘娘就变成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白发老婆婆,躺倒在了女主人的门前。看着老婆婆又累又渴又饿的样子,好心的女主人赶忙把老婆婆搀进屋里,喂了口水,又给老人家喝下一碗粥,还挽留老人住了下来,直到老婆婆精神头恢复了,才答应让老人家离开。
担心老婆婆路上挨饿,女主人又将家中仅有的几块干粮也给了老人。老婆婆满心欢喜地离开村子,临别时,老婆婆执意把她的破包袱解下来,说是给女主人的回报,这个包袱看上去破旧不堪,也不是值钱的物件,女主人几番推让,奈不过老婆婆的一片盛情就留下了。
又过了几天,一大早,女主人推门出来,眼前景象让她大吃一惊:村前、村东、村南三地儿都是平展展的土地,而且还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村西河滩地里长出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白杨树来。很快,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米粮川和花果山。
武家庄村立村较早,又处于“太行名镇”——宋家庄堡通往古长城马岭古商道的必经之地,崇武尚文。村里有武校,有戏班子。远的不说,
民国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个村习武唱戏在当地都是很出名的,这些也都是有据可查的。据村里王申贵老人讲,1966年著名“文化老人”吴祖光在武家庄村蹲点搞“四清”时,曾动过挖掘整理武家庄村历史文化的念头,但是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破四旧”之风正盛,过去的旧东西谁敢去碰它!是历史的遗憾造成了如今的尘封和断代。
武家庄村是传统的农业村落,世代以农林为业,土肥水丰,盛产粮食,农事活动丰富,农耕文化昌盛,是农耕社会的一个缩影。
地母救难故事的传播,经过时代的杂糅和演绎,逐渐发展为当地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善恶有报”传统价值观的信仰与坚持,对“大爱无边”中华母性文化的敬服与尊崇,对良善护佑人间的希冀与期盼,一言以蔽之,就是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其中就提到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要振兴,武家庄村怎么办?武家庄村“一班人”打起了“文化兴村”的主意,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珠林就提出了武家庄乡村振兴新构想:“俺们村有历史文化传承,也出过英雄人物,陈家老人陈义信在1947年5月,解放军攻打汤阴城的战斗中,和战友们一起活捉了大军阀孙殿英,至今还留有政府颁发的'人民功臣’的牌匾;上个世纪70年代,俺们村响应毛主席号召,大办农村合作医疗,自办制药厂免费向群众提供药物,战备医疗搞得有声有色,邯郸军区司令员曾前来现场观摩指导,村医毕同全还和吕玉兰一起参加过省里的表彰会。
武家庄村不缺资源禀赋,要充分挖掘整理地母文化、练武习文等历史文化、模范文化以及传统农耕活动的特色,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支持,搞好规划设计和招商引资,努力打造中太行地区农耕文化村,这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期待旺梧桐能引来更多金凤凰。”
好文推荐
魅力太行之——依山面水香炉寨
如果喜欢,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