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太行 ‖ 邢西家乡有小院
有人喜欢外出游玩、有人喜欢宅在家里看书、有人喜欢和朋友小聚,而我却喜欢在假期里回到邢西山里自己家的小院。
我的小院坐落在邢台县白岸乡南洺水村,这里地处太行山深处,天河梁脚下,山清水秀,碧云蓝天。小山村里,石头盖起的旧房与水泥钢筋浇筑的新房交相辉映。
我家的小院是1984年10月立建。那时候,父母为了让我们有更加宽敞舒适的住处,才下定决心开始盖的。那时家里条件不好,盖房子的钱是借来的,吃的米面是赊欠的,再加上亲戚和乡亲们帮忙,历经三年才终于盖好,于1986年5月29日搬进新居。
我家的房子位于山坡下的一处凹地,由于地势不平,所以首要砌一道高约四五米,长约十四五米的院墙,再将山坡挖开,把石渣推出去填方,才能达到盖房子所需的地基面积。在那个不允许占地,山里也没有地所占的年代,父亲只好选择了这处地方。
由于当时没有机械可用,只能依靠人力挖掘,可谓工程浩大。当时,也有知心知底的人劝说父母“别盖了,盖不起”。也许是家庭的缘故,当年父亲7岁时和9岁的姑姑从南天池村来到洺水,姐弟俩相依为命,养成了自己事情自己做主,永不服输的性格,依然决然在此建房。
我家的小院西屋是五间主房,南北各是两小间配房,对面是郁郁葱葱的大山,好像一座四合院,每天早上阳光照耀在我家小院,特别的温暖。小院的地面都用石板片片砌成,房子全部用石头垒砌。这种纯石头建筑现在已经不多了,代替他们的多是钢筋水泥。曾经为我家盖房子的巧手工匠也大多离开了人世,当年只能背石头上架的壮劳力也已步入50岁行列了……
我喜欢我家小院。因为留下了我童年的欢乐时光,留下了我少年励志的记忆。随着父母的奋斗,家里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梅花双卡录音机、熊猫黑白电视机、幸福250摩托车等成了村里人羡慕的标志。
我1975年出生,12岁外出求学,一直到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事情受我家小院的影响。在外漂泊工作,累了就回到村里,小院就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温暖,没有冷落我这个在外闯荡漂泊的山娃娃。
我所有的困难都会在淳朴的小院里,理清思路得到解决,使自己仿佛回到孩童时代,享受快乐!回到小院最醉心的就是用柴火熬制一锅传统的大锅菜,煮上一把手擀面或用柴禾铁锅炖鸡……每一种美味都是母亲心灵的召唤。回到小院最想做的是早上看看花草,浇浇水。花池的月季和老屋同岁,每年的花季都是争奇斗艳;养了二十多年的山丹花,在去年却再也没有开放,有人说是成仙走了!
今年我又种植了凌霄、紫藤、竹子……到菜园里种我的无公害蔬菜,有豆角、黄瓜、茄子……午后静静地坐在在院里晒晒太阳,沏上一壶茶,就像躺在父亲的怀抱,仿佛父亲的声音穿过万里在耳边回荡:“做事要认真,做人要厚道,对己要节俭,待友要大方,一辈子吃啥喝啥住啥无所谓!啥事也别争,该你的就是你的。
大小事情一定要自己拿主意,再近的关系给你的都是建议!”。晚上弄几个小菜和邻居小酌几杯,看着满天的星星,聊聊国家对咱“三农”的利好政策,谈论邢汾高速的大桥和隧洞以及邢和铁路的进展,听听杂闻趣事。虽然有些没有根据和逻辑,但一笑而过,一天的劳累和烦恼立刻烟消云散。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家的小院也在逐渐的完善。在房子的北边又建了一座石楼,方便放些生产工具和杂七杂八的物品。又对小院的大门进行了修缮,从东边进出,改到了东北角,在南边又盖了一间洗澡间,并把南屋房顶进行了返修处理,对所有窗户进行了升级改造,小院的布局才成为今天的格局。
房子的内部也在逐渐的完善,把以前的麻刀墙改为现在的砂浆,重新吊了屋顶。回想父亲还没有将所有屋子改造完后,就离开了我们。他走时一直叮咛我们,夏天雨水大,多看看房后的雨,以防出现塌方。从而也透露出他对小院和我们的不舍,但事事无常,父亲不无遗憾地在2011年的清明前离开了我们!
离开了他亲手建造的小院!前年,我终于抽出时间对其它屋子的墙体和地面进行了改造,去年又新改造了水冲厕所,逐步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春天的小院是美丽的,我们亲手栽种的花卉和果树,满院繁花盛开;小院夏季是凉爽的,晚上睡觉不用空调,一觉睡到自然醒;小院的秋季是丰收的,蔬菜水灵灵的,果子挂满枝头,苹果、柿子、梨等摇摇欲坠;小院的冬季是温暖的,冬天我们一家都在市里住,但是过年时特别想回到小院,贴上对联,挂起大红灯笼,拉起一串串彩灯,升起炉火烤红薯、烤馒头,姐弟几个和母亲唠唠家常,说说俏皮话,那种温暖就像小时候钻在母亲的怀抱一样一样的。
我喜欢我家小院,她不仅是父亲为我们留下的财产,更是父亲为我们营造的遮风挡雨的港湾,也是我们姐弟联系的情感纽带,永远是我们人生道路的指明灯。
(作者:冯海军 于2019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