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太行之——大美荟萃渐凹村
渐凹村地处崎岖险峻的太行山腹地,隶属于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有文字记载自明朝初年建村,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村内人口有500余户,1300多人,村域面积12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800米,耕地面积1224亩,山场16000多亩。2014年,渐凹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明永乐年间,侯、李、胡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开荒种地,立村名侯家庄;因村庄所处地势高,水源奇缺,遂将村庄移至山凹有渐水(当地称从山上淋下来的水为“渐水”)处。
之后,范、郭、崔、朱等姓氏陆续迁入,各家族在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渐成村落。因村庄坐落在渐水凹地,故更村名为“渐水凹”,后简称“渐凹”,沿用至今。
优美的自然环境
渐凹村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处向阳山坡上,四周多高山峡谷,沟壑交错,峰峦竞秀,植被茂密,夏季凉爽,空气清新。
放眼远望,四周群山连绵起伏,景随时移,永不停息地演绎着美丽的风景;近观村内,参天古木静静注视着村落的沧桑变化,潺潺的溪流诉说着村庄的每一丝温馨。
清晨,云雾缭绕的群山与层层叠叠的石楼融为一体,恍若人间仙境,如诗如画。
渐凹村北是太行山大峡谷—“八里闯”,谷深数百米,长10余公里,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直入云霄;南岸断军坪的千年古槐高大遒劲,枝繁叶茂。
渐凹村东是高耸的天顶山,奇峰林立,峡谷幽深,主峰海拔850米,山顶遗存有神秘的“三线建设”战备工程,原是邢台市209微波站驻地。
天顶山傲立天地之间,登顶顿生心旷神怡之感,小五指山、秦王湖、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南侧山脚下的漆泉寺由唐朝开国将军尉迟敬德监修,曾为佛教文化圣地。村西北是的小西天风景区,山势奇特秀美,山顶建有碧霞元君庙和玉皇殿等道观。
渐凹村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生产高山优质红谷子、柿子、酸枣、核桃 、山韭花、荆条等。山中林木以槐树枣树柿树梧桐杨树居多,白蜡、白檩较为珍贵,鸟雀飞翔期间,野鸡野兔松鼠山猪等动物时常出没。
富有地方特色的村落建筑
渐凹村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一条溪水从村中央自北向南贯村而出,村前一池碧水,名曰“龙池”,逢旱年池水干涸时天必下雨,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村落背山面水,房屋依山而建,随坡就势,古朴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与周边山川地貌相互映衬,远望酷似西藏布达拉宫,因此,人们称渐凹为太行山里的“小布达拉宫”。
渐凹村东西长约2公里,有东西古街两条、南北古街一条,小巷蜿蜒,穿插其中。站立村口西望,一排整齐的二层石楼临山谷而建,犹如高大巍峨的石头城堡。
走进街巷漫步,发现民居高低错落,墙体石块呈现暗红、红中泛黄、青等不同的颜色;有些民居从院外看是二层石楼,可走入院内却是一层平房,仔细察看得知:因地势高低不平,临街房屋建在高坡处,在邻街巷的石墙上开小门建有厕所、羊圈、柴草棚等,院落内陆基高,邻街巷的二层楼变成了院内开门的平房。心中不禁惊叹古人利用空间的智慧,这真是地尽其利的极好例子。
渐凹村的传统民居大部分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宅院多为四合院,有单门独院、一套两进院、三进院、五进院等,石头砌墙,红石板盖顶,临街墙体开小窗,拐角处为弧形,以便于驴马驮货行走。
村民建筑房屋时就地取材,选取村边英岩、石灰岩、硅砂石等颜色各异、大小不同的石块,垒砌墙体。
先前人们建房造屋时,所用石头都是村民一块一块人抬肩扛搬运而来,建一座石楼,需要数年时间,房屋的一砖一瓦都饱含着人们的心血与汗水,一沙一石都诉说着人们对平安生活的不懈追求。
走在石板铺地的小巷,手抚饱经世事沧桑的大石块,顿觉石楼高大、雄伟。
民居门口大多为平顶过木或石质拱券结构,门口左右两侧放置石门墩,较少雕刻装饰。四合院内栽植苹果石榴等果树,房屋墙壁高大、厚实而坚硬,为代代住户挡风避雨,筑就起生活安乐窝。
院内窗户为石质拱券,木质窗棂图案样式较多,有简约自然的田字套,有田字套与龟背纹的组合,有米字与田字套的组合,也有寓意平安吉祥源自佛教的符号变体——万字不到头,还有的中间阳雕绿叶捧莲、石榴开花等寓意美好的图案。
这些古典而清雅的雕刻,渗透着渐凹村先人的生活希冀与憧憬,他们把木制构件嵌入时光深处,向后人诉说着一个个从风雨中 走来的故事。
平房屋内或一层楼内设有土炕、灶火,烧柴做饭取暖,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山区农家延续。木楼梯置于屋内墙角,一般由一颗笔直的树木做成,厚重而坚固。
二层楼的地面是平整的木板,屋顶为三角形木架结构,室内空间高度较低,用于存放粮食等物品。村内最大院落是清朝秀才朱世英的旧宅,是一套七进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他居住的第三进院石楼坐西面东,南北六间,上下两层,墙体为经人工打磨的规则青石条垒砌,楼室正门口砌有七级青石台阶。
遥想当年,朱秀才怀抱梦想,皓首穷经,在偏僻的太行山村点燃起追求知识的圣火,播散了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也不愧为其历代后人所敬仰。
直到如今,他的嫡孙仍然保存着他的精致神位木匣,春节之时郑重请出,予以祭奠。
重修的清代戏楼位居渐凹古村中央。戏楼坐南面北,十米多高,顶部起脊扣瓦,飞檐挑角;支撑戏楼的青石圆柱为原来材料,重修后的戏楼保持了原始风貌。
村内传统建筑还有老母庙、奶奶庙、龙王庙、土地庙、杨仙庙、槐仙庙等。老母庙前有一棵参天古槐,是两个槐树合二为一,当地村民称之为“爱情树”。村民传说,如果想生男孩便到此求拜,甚是灵验。
这显然是迷信之说,但反映了在生产力落后条件下村民对于人丁兴旺、生产发展的幸福生活之祈愿。
村内的五口古井亦是用石块垒砌而成,井壁十分光滑。甘甜、清爽的山泉渗入其中,供村民常年饮用。清澈的泉水亦为酿酒的上等好水,附近酒厂经常赶十多里路来此取水酿酒。
村内的排水设施令人称奇。因渐凹村居于半山腰,夏季免不了有暴雨山洪来袭,村民在建造房屋时就特别注意排水系统的修建。
每座院落都建有排水暗道,街巷下设有有排水沟槽。院落水道与街巷沟槽相连,根据地势不同,明槽暗沟结合,全村之水汇入村前“龙池”,龙池蓄满水后,溢水可直接排入村南山谷。
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
村民家中还可以见到各种石质、木质的用具。人工錾制的小石磨设计合理,结构科学,能够磨出天然美味;大小不等的石臼可以捣蒜、野韭花和地道的芝麻盐。
藤条编制的筐、篓和粮囤,细致精密,装满村民丰收的喜悦。木铁结合的镂、犁等生产工具精巧实用,是历代村民耕耘土地的必需品,伴随渐凹人一起走过春夏秋冬。
喂养牲畜的石槽随处可见,石槽大小不一,边缘凿有栓牲畜的石孔,大石槽可以同时饲养四五匹牲畜。
每当农闲之时,渐凹村民敲锣打鼓扭秧歌,吹唢呐,舞洪拳、梅花拳,唱地方戏曲平调、落子腔等,舞动的身躯愉悦着他们的精神,悠扬婉转的声腔丰富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传承着民俗文化。
渐凹村饮食颇具特色文化。主食以红谷小米、红小麦、玉米为主,特色美食有野韭花杂面、手擀臊子面、花椒叶豆沫、羊汤泡煎饼、腥油米烫、红薯饸烙、柿子面窝头、柿子拌炒面、麻糖大锅菜等,小吃有红薯筋、萝卜筋、柿牛、柿块儿、柿皮、酸枣面、黏米面小麻糖等,饮品当属山泉酸枣汁为最佳。
光辉的红色历史
渐凹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曾于1937年底进驻邻村渡口、大坪,建立抗日统一民族战线,成立国共合作的抗日政府,派出工作团宣传抗日政策,发动群众抗战。
渐凹村民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村民穿过层层封锁线,趁夜色翻山越岭向八路军驻地挑运粮食,提供后勤保障;民兵积极参加八路军抗击日寇,并涌现出十几名抗日英雄和烈士。
村西头现存一处被日军烧毁的房屋——半个房顶虽已落架,墙壁仍然傲然挺立。
当你久居城市的钢筋水泥之间,身陷职场而感到身疲体乏,亦或是因人生之路迷失方向而心浮气躁之时,不妨来到太行深处的渐凹村,去领略诗情画意的风光、品味古色古香的建筑、感受纯朴的太行山区田园生活,与古人来一场心灵对话,与山村来一次宁静对接。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