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行善是指什么?凤仙郡求雨的故事,背后竟是权力的游戏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今天来讲讲《西游记》里的一个冷门故事,原著第八十七回标题是: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凤仙郡求雨”的故事。
86版央视《西游记》没有这个故事,99版央视《西游记续集》有这个故事。电视的剧情前半部分和原著差不多,大概就是凤仙郡郡侯得罪了玉帝,所以凤仙郡三年不降雨。后半部分剧情,电视里是郡侯知错能改,诚心悔过,但玉帝任性仍然不肯原谅,孙悟空带着猪八戒去天庭吵架,吓得玉帝认错,赶紧降雨。
从剧情角度,电视剧的改编是符合逻辑的,也是符合大众胃口的。皇帝不能因为自己的小孩子脾气,就不顾黎民死活,这是玉帝有错,玉帝该道歉。孙悟空不畏强权,又一次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真是大快人心。但是原著偏偏不是这么一回事,原著中说凤仙郡是通过“作善”,让玉帝同意降雨。而且这“作善”并不是做好事,所以这里面就是大大的不合理。《西游记》不是山野无名之辈写的不入流小说,所以这明显的不合理背后,肯定有自己的逻辑。今天就来解读原著这个故事。
孙悟空为了帮凤仙郡百姓求雨,一个筋斗云,到达西天门外,说明来意后,看门的护国天王就告诉孙悟空“那壁厢敢是不该下雨哩”,那里不该下雨。孙悟空觉得自己面子够大,想直接找玉帝,在通明殿外遇到四大天师。四大天师是玉帝的亲信,他们也直接告诉孙悟空,那里不该下雨。四大天师之一的葛仙翁还说孙悟空“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就是你没那么大面子。
玉帝告诉孙悟空这郡侯冒犯了上天,所以要小鸡啄完米山,小狗舔完面山,小蜡烛烧断黄金大锁才能下雨。和电视里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完全不一样,这里“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我想,这里孙悟空这里的满面含羞,是他意识到了玉帝的威严,认识到了自己的斤两。
临走的时候,四大天师给了孙悟空一个提示:“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宜作善可解。”只要作善,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作善?
按正常理解,作善就是做好事,修桥补路、爱老怜贫、体恤孤寡、赈济灾民等等都是做好事,如果凤仙郡郡侯真的是做了这些事情,然后玉帝同意降雨,那么这件事也很合理。但原著的作善并非如此。
来看看原著是怎么作善的,“那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当时召请本处僧道,启建道场,各各写发文书,申奏三天。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自此时,一片善声盈耳”。召集本地僧道和全城百姓,一起烧香念佛?“一片善声盈耳”,这就是作善?
这套仪式后,孙悟空再次前往天庭找玉帝,护国天王对孙悟空说,不用找玉帝了,直接去负责降雨的九天应元府,就可以下雨了。果然电闪雷鸣,天降甘霖。
原著读到这里,肯定会有个大大的问号出现在读者的脑海里,难道烧香念佛,就是作善?是的,因为玉帝说是。但是稍微有点常识就应该明白,行善绝不是口头念经,而应该是做实事,所以我前文也说了,这里是一处极度不合理的剧情。作者肯定不可能留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漏洞给读者来批判,那么必然有他的深意。
凤仙郡郡侯犯错,玉帝可以惩罚郡侯,或减寿,或降灾,甚至可以要他的命,就像佛派对乌鸡国国王那样。但是玉帝偏偏不处罚郡侯,而是让全城百姓跟着遭殃,这就说明,郡侯犯错本就是玉帝随便找的理由,这全城百姓才是玉帝关注的重点。
从直接的角度,凤仙郡的故事,就是玉帝在翻云覆雨、指鹿为马。玉帝是三界唯一的合法最高统治者,他说的话就是圣旨,所有的一切的合理或者不合理,都由玉帝说了算。他说念佛就是行善,那不是也是,这就是君王的霸道。
但是,玉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西游记》原著里,玉帝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更不是孩子,所以他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决策,肯定有着他自己的理由。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分析过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如来佛祖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都是西游世界中的顶级大佬,这三者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相互提防的关系。
玉帝是皇帝,他想掌控全局,成为真正的至高无上,但却因为道派势力过于强大,所以玉帝会受到道祖太上老君的掣肘。玉帝希望通过扩大西天如来的势力,均衡佛派道派,以制约太上老君,这就是帝王的平衡术。
不管是佛派还是道派,人间的信仰都是其势力的重要基础。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玉帝通过一种近乎“不讲理”的方式,来强行改变信仰,以实现自己的需求。为什么凤仙郡的故事是特殊时刻特殊地点呢?因为取经已临近结束,而凤仙郡就在灵山脚下,却不是如来地盘!通过强权改变一个远离道教中心州郡的信仰,不容易激起道教的强烈反对,对佛教来说却是一大恩惠。
凤仙郡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西游记》在明代是禁书,既然是禁书,那绝对不会是简单的神话故事或者取经打妖怪,《西游记》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让我们一起去慢慢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