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海:《鹰蛇之夏·文明起源》读后评

《鹰蛇之夏·文明起源》读后评张全海 中国人民大学  由于对史前文化研究一直有所偏好,很早就关注到相关的研究者和相关的研究进展,又因本人爱好颇广,长期游离于学院派和民间派之间,所以关注的对象就比较宽泛,不管是科研院所的职业专家,还是民间尘世的自由学者,只要有独到见解,有新的发现,都会无差别给予关注。多年前就对“兵策儒剑”的博客有浏览阅读,并保存了600多篇博文网页。几年前读过罗灵杰先生的《跨越三千年的因缘》,也读过刘光保先生的《发现夏朝》,可以说二位作者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并尽可能做了小心求证,这些想法和做法在学院派共同体里是很难有人敢触及的,毕竟这个共同体有其自身的运行法则,轻易难以逾越。 《文明起源》一书应该说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扩充了探讨范围、加强了论证力度,在秉持现代人类非洲唯一起源论的前提下,在“埃夏一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文明单一起源论”等更为大胆的假设,把人类文明的起源地追溯到西伯利亚地区。全书可以说集合了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前沿学术成果,并结合了作者实地踏勘访查的调研数据,具有较强的综述性、可读性,很好地将学术性与通识性糅合在一起。 虽然通读了全书,但由于本人学识见识有限,对于部分问题只能是处于“不求甚解”状态,所以不敢作全面的评议,只能就自己所知所想略述一二。 首先是作者所有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就是有学者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提出现代人类都是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对此我是持谨慎保守的态度的,这并不是出于“狭隘民族主义”,而是考虑到两点:一是考古的随机性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最新的”序列都是具有历史性的,很可能不久就会被新的发现所取代;二是科学认知总是在不断被推进的,如安特生当年认为陶器粗糙的齐家文化早于陶器精美的马家窑文化,后来被证明其依据的判断标准是有偏差的,所以不能轻易认为现阶段的认知就是最终的定论。 其次也是本研究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古埃及文字与汉字的比对推导(现代文字单一起源论)。虽然作者一直在推进强化这个核心问题,但目前看来力度还是不够,原因有二:一是在比对推导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大的跳跃性认定,往往从“疑似”“可能”“相似”直接就推导出“相等”;二是样本数量问题,目前比对的文字数量是极其有限的阶段,古埃及文字和汉字(甲骨文)有成千上万,要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直接承续关系,必须找到足够的样本才能说得通,如第十三章“汉字起源论”从形、音、义上比对了部分古埃及文字与汉字的关系,只能说明可能有部分汉字与古埃及文字存在关联。第十五章中的一节“古埃及文字成为现代文字单一起源”观点,证据明显不足,从立论到结论之间的论证过程,显得简单仓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本土早于古埃及文字的一些刻画符号有直接被甲骨文沿用的案例,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如骨刻文(贾湖龟甲目字符“

”)、陶文(马家窑文化彩陶巫字符“

”)等。当然,除了文字比对之外,还可以尝试从天文学、医学(中医、经络)、数学、哲学、民俗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比较,从而使得论证框架更为立体化。 再次,假设“人类文明单一起源”成立,那么从古埃及同时迁出分散于各地形成的不同文化区为什么存在较大的差异?显然不能仅从少量的文化元素相似就推出它们同源,或许更可能是本地“吸收”外来元素呢?有很多推导可能还需要体质人类学等多维数据支持。 最后,一些零散的问题,比如P365说中国没有石棚研究文章,其实很早就有关于太平洋西岸石棚文化的研究了,从我搜集的资料中就能找到如下这些:凌纯声.台湾与东亚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M].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民国5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辽东半岛石棚[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华玉冰著. 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李恭笃.昭乌达盟石棚山考古新发现[J].文物,198203杨洪岐.石棚山石棚[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4王禹浪.辽东半岛的贝丘、积石冢与大石棚文化[J].大连大学学报 ,200501陈畅.大南沟石棚山墓地形态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8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D].吉林大学,2008.博士论文郑钧夫.石棚山墓地研究[D].吉林大学,2009,硕士论文粗泛阅读后提出以上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

张全海,安徽怀宁人,档案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在档案史、戏曲史、科举史、武术史、姓氏谱牒、史前文化、区域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均有涉猎或研究。撰著发表有《“巫”字的起源》《黑山岩画早期作者族属问题初探——对队列舞岩画的解读》《八角纹续解——苏美尔金星女神“伊南娜”的象征符号》等学术论文,编著出版有《世系谱牒与族群认同》《易经:中国古代的大智慧》《清代易筋经珍本汇辑》等图书类著作。【兵策儒剑回复讨论】感谢张教授对本人研究工作的关注与评议!张教授评议中的几个问题都颇有深度,现在回复讨论如下:1. 所有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对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提出的现代人类都是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张教授有保留态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文明起源》一书是从分子人类学非洲起源论讲起,但“文明单一起源论”与“人类单一起源论”是不同时间、不同理论范畴的两个不同问题。《文明起源》追溯现代人类文明雏形“鹰蛇文化”于3~2万年前起源于西北利亚地区,而这时候现代人类早已走出非洲并扩散到全世界,西北利亚地区的古北欧亚人只是现代人类的一个分支。“现代人类非洲起源论”并不是“人类文明单一起源”的所有逻辑起点。无论是否认同“人类非洲起源论”,实际上对《文明起源》一书所有的研究逻辑并不构成任何影响。2. 古埃及文字与汉字的比对推导几个问题:(1)文字比较跳跃性认定问题,往往从“疑似”“可能”“相似”直接就推导出“相等”:兵策儒剑文字比较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方法是"二重验证法",其次有形、音、义互求法等许多验证法。不同的文字比对研究,用不同的方法或多种验证法,比如尧、舜、禹文字的比较认定首先是根据文献记载进行历史比对,再然后用文字的形、音、意进行验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用古文字的形进行验证,音、意则因为后世变化比较大,仅有参考意义。利用这种“二重证据法”逻辑是可以下“相等”的结论!当然不可能所有字,都能找到各种验证信息,如果仅仅是存在字形的“疑似”“可能”“相似”问题,这种情况下没有其他信息作验证,兵策儒剑一般是不会直接给出“相等”结论的。(2)破解文字的样本数量问题:张教授认为要说明中国古文字与古埃及文字之间存在直接承续关系,必须找到足够的样本才能说得通。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记载上古和夏朝历史的特殊性,尤其是涉及人名、地名、王表、历史事件等的唯一性,比如把黄帝、仓颉、挚、尧、舜、虞、太康、少康、亳等文字识别出来,结合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等记载和传说,这就锁定了文字起源和传承的唯一性,尤其是“古埃及就是夏朝”的科学证明,直接给出了文字的直接承续关系最强的证据。再比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字,比如夏朝王姓“姒”、统治者称呼“君”、“朕”、道家文化中的“元”、“道”、“神”、数字系统中的“十、百、千、万”等甲骨文字对应古埃及圣书体文字的对比解读,都明确地唯一指向古埃及!这样,我们就可以很科学得出结论,古埃及圣书体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文等主要源头,不需要等到破解数千到上万个文字,才能“说得通”。目前笔者破译的文字有400个左右,大部分属于与人名、地名、王表、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相关的文字,虽然离解读古埃及碑文所需要的词汇量还有较大的距离,但这几百个文字加上独一无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验证,就足以给出科学性的论断。从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至今,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共15万字,单字五千多个,其中考释成功才一千五百多个字,我们不能说需要识别出至少5000个甲骨文,才能认定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当然历史时期汉字受其他源流影响的文字也是有的,即使在现代汉字中也有少量来自其他源流的文字以及许多后来新造的文字,这其中就可能包括少量直接来自苏美尔的楔形文字,这也因为古埃及人也是苏美尔人的分支。张教授提到的贾湖眼睛符号和马家窑陶文巫字符号可能有直接吸收,但也不能下断论。因为眼睛象形符号确实都基本相似,在没有明确证据情况下,仍然不能断论甲骨文眼睛符号到底是继承自贾湖还是古埃及,毕竟贾湖符号断代了几千年!而马家窑陶文巫字符号也有可能是中东传播的结果,因为彩陶本身就是从中东传播开的。古埃及文字解读领域仍然还是个宝藏,许多感兴趣的“民科”都参与进来,虽然大部分仍然依靠“看图识文”而缺乏说法力,但也有少数字的解读也有靠谱的,而笔者因为时间精力问题,对这个宝藏在持慢慢挖掘的态度。(3)古埃及文字成为现代文字单一起源问题:《文明起源》一书不仅仅是研究文字起源这一个问题,而是涉及一系列众多文明主题起源,不可能每个主题都写得那么详细,只能是高度概括性质的。张教授认为“证据明显不足,从立论到结论之间的论证过程,显得简单仓促。” 其实书的原稿给出了很多证据,包括许多文字的考古图片,原版至少有800多页,考虑到“可读性”、“通识性”的问题,忍痛精简掉了300多页,其中包括“古埃及文字成为现代文字单一起源问题”这一节不少内容,比如可参考本号美洲文字系统的文章,明显内容就比《文明起源》多很多: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字书系系统。3. 从古埃及同时迁出分散于各地形成的不同文化区为什么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个答案实际上《文明起源》本身就已给出,但书中确实没有给出综合性再叙述分析。《文明起源》并没有断论各地文明都是古埃及文明一次性输出的结果。而是论证至少两万年以来,有多个文明中心,先后多次输出,文明边缘地区就存在来自多个文明中心不同时间传播的叠加,以及2万年时间内本地又不断发展演变,这些就足够演变成巨大的差异。从商甲骨文到到汉隶,也就1000多年时间,文字演变的差异性就足够大了吧?文明永远是在动态发展中,而不是克隆静止。古埃及文明延续长达3000年之久,古埃及文明传播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先后有多批次,《发现夏朝》总结古埃及人迁徙东亚至少有七大波次,先到的一波也会不断发展演变文化,并被后来者的吸收。《文明起源》书P554页附录五“文明起源发展传播中心”就给出了这种多次文明中心传播叠加影响,而且次一级文明中心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关于“文明差异性”问题也可参考:【鹰蛇之夏百问】1 - 夏朝的证明方法论,中国没有金字塔? 再有,关于现代东西方文明较大差异形成原因,笔者实际上在《文明起源》书中也有表达,这就是绝大部分古埃及人后裔由于各种原因主要迁徙到了东亚,所以中国区是传承。而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印欧人征服埃及之后,他们主要是通过学习而继承,并传播到了欧洲。传承的东西更多是内在的,而继承的东西更多是表面外在的。

《文明起源》P554页附录五4. 国内石棚研究问题:《文明起源》书P365页确实有这么一句话:“非常遗憾的是,几乎没有看到有中国学者研究'石棚’的文章”。这是笔者工作不到位之处,笔者在研究石棚时,第一,因为在维基百科上与石棚相关词条(Dolmen)上未见到任何引用中国学者论文的索引,第二,因为在网上看到有其他人的介绍石棚文章,其中也未怎么提到国内学者的工作,只提到当年日本人在东北对石棚进行调查的工作,以及20世纪70年代许玉林等对辽东半岛石棚进行普查工作,第三,因为上面两个原因,虽然也做了简单搜索,但浅搜则止,因为没有搜到,就这么“武断”地在书中写上了这么一句话。张教授给出了国内一些研究石棚的专著和论文,并给笔者发来了3本专著和一篇论文。其中1994年出版的《辽东半岛石棚》主要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许玉林等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石棚的专著,该书还把中国石棚与欧、亚、非、美洲等地的石棚做了比较,也与国内浙江、山东、四川、河南等地的石棚做了比较。所以,这确实应该算是笔者的一个失误,以为中国学者从未把石棚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向张教授和广大读者道歉,并希望再版时进行改正和补充。《文明起源》书中虽然有提到许玉林等普查工作,但确实未看到其书和论文。

许玉林编著

而2011年出版的专著《中国东北石棚研究》(原华玉冰博士论文)又把眼光拉回到了国内,主要研究包括日、韩在内的东北亚石棚,并认为辽东半岛北部是石棚最早起源地区。笔者认为这显然是错误的。

第三本有关石棚著作应该是台湾方面出版的,主要研究东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石棚文化。

最后,张教授能够以极大勇气突破学院派的藩篱,以谦逊、正直品格和丰富学识对笔者工作给出评议,尤其是指出了石棚部分内容的缺陷,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更多文章:《发现夏朝》是怎样把古埃及文字解读为汉字的尼罗河象形文字就是伊洛二字考证西奈半岛发现的5000年前象形文字见证夏朝建立历史基于古埃及象形符号的汉文字形成研究古埃及文字是拼音文字?象形文字入门告诉你答案我是如何发现夏朝的:古埃及第一王朝王表的艰难破译【鹰蛇之夏百问】1 - 夏朝的证明方法论,中国没有金字塔?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字书系系统华夏道文化的古埃及起源甲骨文数字系统的古埃及起源甲骨文“构件”的发现与发明阴曹地府四大判官的古埃及原型Abydos:考古文字确证尧舜禹的都城Iunu:文字证据证明涿鹿之战发生地文明同源:从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黄帝与古埃及蝎子王的关系谈起大禹杀防风氏 —— 那尔迈调色板终得破解杨浪:发现夏朝!学术界的重要动向樊红琦:《发现夏朝》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研究已作出重大贡献!我是如何看《发现夏朝》和埃夏一体论的(1.1版)《发现夏朝》出版一年促使中国学术界转向?“祖”源考证:从埃及金字塔到中国古庙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