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位放松疗法(Positional Release Therapy):起源-机制-操作步骤与原则
摆位放松疗法的父辈——拮抗松弛术在近几年逐渐被引入国内,为人熟知。在宣传中对它的描述不乏溢美之词,比如:“人类史上最安全、最快速见效的徒手治疗技术”、“90秒见证奇迹,即刻缓解疼痛”、“学了这门绝技,轻松超越其他90%私教”“改变大脑运作方式”等等。
虽说营销利用噱头可以理解,但上述这一类的描述方式难免有些误导,可能会让部分人觉得这个技术非常简单、能解决一切疼痛问题,而且更为高大上。也有可能让有的人学完之后就产生了优越感,觉得自己怀有绝技、独步天下。
然而,康复师只是一个为大众服务的普通职业,仅此而已。
关于摆位放松疗法,在前段时间也已经分享过部分技术实操的内容,本文会更着重于技术的起源、理论原理以及操作原则。
文章主要内容:
摆位放松疗法——间接技术的典型代表
技术起源——偶然的临床发现
作用机制假说
操作步骤与原则
应用范围
1. 间接技术的典型代表
摆位放松疗法(Positonal Release Therapy)衍生于拮抗松弛术(Strain Counterstrain),都是利用身体的最大舒适位来达到对躯体功能紊乱的疗效,是间接康复技术中的典型代表。当然,它还有兄弟姐妹,比如加压摆位放松技术。
躯体功能紊乱的定义之一为:身体系统(骨骼、韧带、肌肉与筋膜)以及相关的神经、血管与淋巴等组成部分发生功能上的改变或紊乱。可以包括原发性与继发功能紊乱(代偿性),也可分为急性与慢性。可导致相关组织的疼痛、痉挛与活动受限。
直接技术可以简单理解为遇到问题正面硬刚。尽管操作的力道可轻柔可强大。所以有时可能引起患者不适。
间接技术的意思是指,当面对组织疼痛、痉挛与活动受限时,并非直接去打开受限部位,而是选择迂回战术,先朝活动轻松的方向摆位。
如果拿一条打结的项链打比方,直接技术(如拉伸、复位手法)便是向两端拽开结节,无论力度是轻柔还是刚劲,都是直接处理。而摆位放松技术则好比先让打结的两端相互靠近,把结推松后再打开。
2. 技术起源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整骨医师 Lawrence Jones创立了拮抗松弛术。体系的建立来源于临床中偶然的发现:
有这么一个腰痛严重的患者,在Jones博士用尽了各种办法之后还是得不到改善。因为患者晚上痛得连入睡都很困难,所以Jones就想帮他找一个相对舒适、避免疼痛的体位。经过一番尝试,最后找到的这个无痛体位是人蜷缩成一团,如同胎儿在腹中的姿势。然后Jones就继续去治疗别的患者了,等结束后回来一看,惊奇地发现这个患者竟然在几个月以来第一次没有疼痛地站起来了。
从此之后,Jones博士就开始继续拓展和研究,并且在三年后再次偶然发现,处理骨盆前方的痛点对骨盆背侧的疼痛有帮助。经过大量实验和猜想,最终提出了拮抗松弛术的机制假说。
3. 作用机制假说
所谓机制假说,就是要为技术找到一个理论依据。但是即使大量实践已经验证了疗效,也并不代表背后的作用机制肯定是自己所推断的那样,所以都是假说。而且很多康复技术的假说不止一个,随着科研的进步和体系的完善,可能出现多个假说。
最传统的机制假说如果简单来讲,就是利用最大舒适位来改变本体感觉输入,从而影响中枢的输出,进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降低肌肉的张力。
当关节周围的肌肉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肌梭的活跃状态也正常(下图左)。但是当肌肉损伤发生时,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在持续弯腰干家务活,那么图中B就可以比作腹肌,处于缩短位,而A则相当于背侧肌群如竖脊肌等,处于拉长位。处于缩短位置且相对放松的腹肌肌梭处于安静状态,此时给中枢神经的传入信息较少(下图中间)。
如果忽然弯腰时又搬了个重物,不小心拉倒了腰背部肌肉,此时背侧肌肉由于牵张反射就会保护性地猛然收缩,这样一来腹侧肌肉就突然被拉长并产生反射性地收缩。(上图右)
在这种体位之下,损伤到的肌肉——例子中的腰部肌群仍然处于拉长位,而腹肌虽然比弯腰干活时候长度有增加,可是跟原本正常的长度相比却是缩短的。(上图右)
但腹肌的本体感受器并不知道这些,仍然会一直传递错误信息,让神经系统以为它是被牵伸拉长了的。因而就形成了本体感觉输入和对肌肉调控的异常,躯体功能紊乱也就此产生并持续存在。
4. 操作步骤与原则
像刚才所举的例子当中,只要是拉伸到腹侧肌肉的动作都会被缩短痉挛的肌肉限制。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观察到,一个扭伤腰部的人会“锁定”在损伤发生时的姿势之下,躯干弯是弯不下去,直又直不起来。
面对肌肉痉挛引起的,我们选择直接技术——拉伸、交互抑制、按摩等当然也能改善,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有更轻松、舒适的方式,又何乐而不为?
下面就介绍一下摆位放松疗法的操作步骤与原则。
操作步骤:
触诊疼痛部位及周边以及拮抗肌,确定最明显的痛点
记录痛点的程度(轻,中,重)
不要试图去暴力松解揉开疼点,处理中仅保持1kg的力
摆位过程中用一根或两根手指轻压痛点,来监测疼痛变化
先按技术中建议的位置摆放,然后通过微调肢体来达到最大舒适位
骨骼肌肉系统的治疗,通常保持最大舒适位约90秒
最后缓慢摆放回原位
一次治疗中除了最明显的痛点外,可额外处理3-5个痛点
操作原则:
应当找到功能障碍的根源,不是哪里紧张处理哪里
确保治疗师和患者都是舒适的,否则摆位也无法是稳定、顺畅的,治疗师如果紧张,那么患者也难以放松
先处理最明显的痛点,然后按位置更靠近端和中线的顺序进行
治疗中不应当引起疼痛
摆位放松完成之后,一定要缓慢轻柔地回到中立位,以免再度触发牵张反射
首次治疗的目标应当为疼痛减缓70%以上
处理完的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治疗,持续6周
从最初的拮抗松弛术,到后面衍生出的摆位放松疗法以及加压摆位放松等技术,其基于的机制假说、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只是在部分操作要点上有所差异。
5. 应用范围
摆位放松疗法的禁忌症相对较少,包括开放性伤口、未愈合的骨折、血肿、局部或系统感染、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恶性肿瘤等。
摆位放松疗法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的软组织疼痛与肌肉痉挛,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问题均可。在运动损伤的康复当中也同样可以融入,不局限于肌肉,也可用于韧带处理当中。此外,日常训练之后产生的肌肉紧张和酸痛也能利用摆位放松来得到一定缓解。
但是,摆位放松并不是康复治疗的终点,并非即刻获得缓解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能够宣称解决了患者的问题。
那些能够当初改善后能够自行康复、且不再复发的情况,大多数属于自限性(self-limiting)问题,很多时候不经过治疗也能够自行恢复。而治疗师所做的干预只是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顺水推舟促进了身体自愈而已。
感谢阅读,有任何想法或心得,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告知。
另:这几天看到公众号推送规则改变的消息,对后续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本公众号设为星标或点在看,这样更容易看到之后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