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新大陆印刷株式会社】
沿建设大路向西,在建设大路兴顺街与景星街交汇处,便是当年的新大陆印刷株式会社旧址,也就是后来的沈阳新华印刷厂,门牌号是沈阳市铁西区建设中路30号。
——以下红圈是本世纪初航拍画面中的新华印刷厂。
——下图红框是该厂旧址所在区位现在的景观。
——下图是原新大陆印刷株式会社车间一瞥。
——下图为当年爬满绿藤的老楼成为建设大路一景观
——下图为沈阳新华印刷厂正门和院子。
——下图为叶新于2015年末所摄的原新大陆印刷株式会社的老房子
——下图是沈阳新华印刷厂的旧厂区一角
——下图是李学增先生于2011年摄于新华厂附近
沈阳“新大陆印刷株式会社”旧址,始建于1937年。1940年将“小东亚印刷厂”并入。主要印刷文化教育宣传品和流通券以及纸炮弹壳等。当时,工人最多时达到七八百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工厂的设备一部分被抢,一部分由我军撤退时运往后方,剩余部分被国民党全部卖光。厂址成为国民党“团管区”兵营。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东北日报印刷厂接管了这里,在废墟上重新修建,成立了“东北书店印刷文具厂”。
1950年改为东北新华印刷厂沈阳厂,第二年又改为东北新华印刷厂第一厂。
1954年经过进一步改扩建后定名为沈阳新华印刷厂。沈阳新华印刷厂隶属于辽宁出版集团,是中国四大印刷基地之一。
——下图为东北日报印刷厂建厂一周年全体职工合影。
虽然该工厂在铁西区的众多企业中名气不算大,但却成就了一位在日本与宫崎骏齐名的漫画家千叶彻弥。
——图为日本著名漫画家千叶彻弥。
1939年1月11日,千叶彻弥出生于日本东京,在家里四个孩子中排名老大。
——图为儿时的千叶彻弥。
其父千叶正弥原本在东京的《主妇之友》杂志社做编辑,并在那里认识了彻弥的母亲。因不满当时国家的状况,其父带着家人来到“凸版印刷”旗下位于沈阳的新大陆印刷公司就职,一家在此度过了6年的时光。
——图为千叶彻弥的父母及全家照。
工作期间,千叶彻弥的父亲结交到了同在印刷厂做日语翻译的中国同事徐集川。
——图为当年在新大陆印刷厂做翻译的徐集川照片。
1948年8月5日,日本投降后,千叶彻弥一家曾一度失去了住所,辗转于市内各处。在其父赶往葫芦岛的路上因脚部受伤而与日本的团体走散,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遇到了曾在印刷公司的同事徐集川。
徐集川把千叶一家藏到了少有人注意的阁楼上。在这里,他们一家人平安的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千叶彻弥日复一日的用画连环画的方式,排解了自己和弟弟们的无聊。
——图为其记忆中的阁楼。
因此,在千叶彻弥的记忆中,沈阳就是自己的故乡。千叶彻弥十分擅长细腻的场景描绘和心理刻画。他的个人作品中,常常出现在贫困的环境下成长的主角的故事。这与千叶彻弥的在沈阳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住在阁楼里的经历,为千叶彻弥后来走上漫画创作的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阁楼度过了寒冬之后,次年7月,千叶一家徒步二百多公里来到葫芦岛,登上了葫芦岛赴博多的船舶,返回了已是一片废墟的日本。
——图为在葫芦岛准备登船回国的日本人
回国后从17岁时成为了职业漫画家开始,44年里千叶彻弥共发表近50多部作品。其中,在讲谈社连载的漫画《明日之丈》,成为日本国民级的代表作品。
千叶彻弥寻找恩人一事被日本媒体NHK制成专题片播出,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为感谢恩人,他联合森田拳次发起了“感谢中国养父母”的倡议,后来沈阳“九一八纪念馆”竖起了日本遗孤的“感谢中国养父母碑”,该碑就是千叶彻弥免费设计的。在沈阳918历史纪念馆中,一座表现日本残留孤儿对中国养父母感恩的铜像,就是是由千叶彻弥带着对恩人徐集川的感情免费设计的。
——以下图一、图二均为千叶彻弥设计。
回到日本的54年里,年幼被救助的经历深深的印在了千叶彻弥的记忆中。80年代,千叶彻弥曾与父亲回到沈阳寻找恩人,但无果而终。
2003年,千叶彻弥终于找到了徐集川一家。在见过徐集川的子女并得到双方的确认后,迫切想见到恩人的千叶彻弥却得到了徐集川已在三年前去世的消息。
在千叶一家离开后,徐集川一家也从沈阳离开回到了辽阳老家,碾转到各处做工生活了下来。
——下图为千叶彻弥设计的文创图案。
文革时期,徐集川因曾在新大陆印刷公司做过日语翻译的文职,与日本人有过交流,而被当做叛徒,遭到了批斗。
除此之外,徐家还交给千叶彻弥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物件——一件历经半个世纪已经破烂的毛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件毛毯是千叶正弥先生临走前,送给徐家的礼物。
——图为千叶彻弥来到徐集川老先生的墓前,将当年送给徐家的毛毯,盖在了徐集川的墓碑上。
——如今,大陆印刷株式会社(后新华印刷厂)旧址已经成为旭辉锦堂楼盘和浅草绿阁的金融街项目。
——以下图片是编者于发布前一天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