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大唐锦鲤,一生高光
姓名:贺知章
时间:659年-744年
籍贯: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人
爱好:酒、诗、书
绰号:四明狂客
荣誉:酒中八仙成员、吴中四士成员、仙宗十又成员
特征:浙江历史上首位状元
代表作:《回乡偶书》《咏柳》
名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社会履历:
三十六岁,成为浙江历史上首位状元。
六十三岁,转官太常少卿。
六十六岁,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七十九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八十三岁,遇李白,暂其谪仙。
八十五岁,辞官回乡,书《回乡偶书》
八十六岁,卒。
贺知章,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文艺圈最当红的偶像。
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他进士出身,少年时代就以文辞扬名京城。
科举及第后,他身兼侍郎和大学士等官职,文学修养极高,曾经参与了大唐《六典》的起草工作,以及大型文化工程《文纂》的汇编工作。
他好诗,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好酒,与李白、李适、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成为“饮中八仙”。
他好友,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并称为“仙宗十友”。
他学生故旧、宾朋好友,满布天下。
他被称作是大唐诗坛中的“锦鲤”。
他凭着自己的诗名,收获了包括李白、杜甫等一票粉丝。
贺知章功成名就的时候,李白还是个愣头青,在长安拿着自己的文章到处请人斧正,但碰壁的时候多。
拜谒贺知章的时候,李白也没报什么希望,但是,贺知章看到他的《蜀道难》之后,大呼“谪仙人”。
李白受宠若惊,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自得不止:“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这事得从开元十八年说起。
一
当时,已经三十而立的李白,虽然诗名早已传天下,在官场上却还是一片空白。
那个时候,要当官,有两条途径,一是科考,二是官员推荐。
恃才傲物的李白,想必是不屑于科考之路的。
他认为,与天下万万千的读书人拼头拼脑地去抢夺一个科举晋升的名额,然后从芝麻小官坐起,再慢慢谋求升迁。
这绝对不是他的风格。
他要的,是一飞冲天。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名,到了长安,朝廷会空位以待,授予他很高的官职,直接进入朝廷的中枢。
但是,来到长安之后,他的梦碎了。
长安权贵们并不买他的账。
他开始了漫长的“跑官”之路。
他“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
李白的岳父,与当朝的光禄大夫许辅乾是同宗。
通过许辅乾的引荐,他打算前往拜谒当时的文坛领秀张说。
张说文采风流,最喜欢礼贤下士,提挈年轻俊秀。
但不巧的是,张说当时正在生病,便由自己的二儿子接待了李白。
这位张家二公子按照当时的礼节,接待了李白,态度不咸不淡,最后,仅仅是让李白回去等待。
但这一等,又是十年,由开元年间,一直等到了天宝年间。
失望之下,他离开了长安,前往齐鲁一带开始了游历,期间,写下《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等名篇。
天宝元年,唐玄宗似乎想学习太宗将天下贤才尽入榖中的气概,召集天下能士,齐聚长安。
历经风尘的李白,这才结束了十来年的游历生活。
他在好朋友丹丘生的推荐下,终于接到了朝廷召他入京的诏书,再次来到长安。
此时的他,在众多长诗短赋名篇的加持之下,名声如日中天。
甚至连时任秘书少监的大诗人贺知章,都亲自前往他投宿的客栈里拜谒他。
当一身白绸长衫的李白风度翩翩朝他走过来的时候,贺知章惊呼道:“好一个谪仙,真是天上下来的仙人。”
贺知章先是表达了对李白的仰慕之情,然后迫不及待地说道:“先生,此次再入长安,一定又有新作,可否让老夫一睹为快?”
李白笑了笑,从桌上拿出一张诗稿递给贺知章。
这是一首感慨吴中旧事的《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贺知章读了一半,忍不住拍案叫好。
他马上派人到长安,请来当时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乐师,给李白接风。
不一会儿,各处的客人到齐了。
大家一边听着音乐饮酒,一边欣赏李白的诗作。
趁着酒行,李白趁着酒兴,将自己不久前新作的《蜀道难》,现场泼墨挥毫写了起来:“噫吁嘻,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刚写了个开头,贺知章就眼前一亮:“全新的散文式的笔法开篇,激情洋溢,直奔主题。全诗雄放的基调,全始于此。”
李白喝了一口酒,继续挥毫:“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写得酣畅淋漓,文不加点,下笔入神,将山的高危,蜀道的艰难,尽数现于笔下。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李白笔锋连连,只见衣服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蜀道画卷,让人目不暇接。
贺知章读一句诗,饮一口酒,极为畅快。
然而,李白写到这里,突然意境变幻,“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
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真乃千古绝句啊。
眼前的这位书生,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忧时傲世,识见过人,贺知章忍不住赞叹了一句:“这首诗只有天上的仙人才能写出来,非人间所有,你一定是从天上贬谪到人间的神仙呀!”
其他人也连连叫好。
这场接风宴,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又从晚上一直持续到半夜。
正当客人们相互告别,准备回家的时候,贺知章突然惊叫了:“糟糕!”
“怎么了?”李白此时跟贺知章已经很熟悉,忙问道。
“老夫今天出门走得匆忙,忘了带钱了,可怎么付今天的酒帐啊?”
听了贺知章的话,客人们纷纷掏出自己的钱袋说,“我这里有银子,我来付账好了。”
贺知章连连摆手道:“那怎么行?今天说好了是我给李先生接风,你们谁也不能替我付酒账。”
贺知章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将一个做工精良的金龟袋从身上揭下来,笑着对大家说:“银子没有,我这不是还有金龟袋吗,今天就用它来付酒账好了。”
说着,贺知章将金龟袋交给随从,让他用这个充当给李白接风的酒账。
李白见贺知章如此行事,抚掌大笑道,“贺监有狂客之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经过此事,李白和贺知章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
而李白的“谪仙”知名也传了出去。
大家开始用“谪仙”“诗仙”的名号来称呼他。
没过多久,贺知章用金龟换酒宴请李白的事情传入唐玄宗耳朵里。
唐玄宗对此很感兴趣,便召见了贺知章。
唐玄宗假装严肃地问贺知章,“听闻你将朝廷颁发的金龟袋拿去换酒喝了?”
贺知章没想到皇帝会知道此事,忙跪在地上说道,“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呀。”
因为金龟袋是朝廷赐给大臣为官的凭证,类似于官印。
用“官印”换酒喝,确实是死罪呀。
据说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阮孚的官员,用皇帝赐予的金貂换了酒,遭到了弹劾,最后丢了官。
但贺知章并不怕。
他此时已经八十多岁,在朝中颇有威望。
只是觉得,拿金龟换酒喝,结果被正主给抓住了,有点儿不好意思而已。
唐玄宗见他这副假装害怕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出来,说道:“先生不必如此,朕只是想知道李白是何等人物,竟然能获得先生如此敬重。”
贺知章随即向唐玄宗称赞了李白的才华。
他说此人确实是世间罕见的诗人,他的诗可以说,只有神仙才能写出来。
而且李白相貌不凡,大唐能有这样的人才,实在是社稷之福呀。
在贺知章的大力推荐下,李白终于得到了玄宗的接见,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让他“随时待诏”,以便为皇上“佐佑王化,润色鸿业”。
一时间,李白成了朝廷的新贵,《新唐书》记载:“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但是,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成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既可以为朝廷装点门面,又可以陪皇上歌舞饮宴。
所以他的翰林学士只是虚职,也只是一个摆设。
后来,因为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二
杜甫则将贺知章放在了《饮中八仙歌》的第一位:“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说的是贺知章喜欢喝酒,喝醉以后骑着马摇摇晃晃如同坐船一般。
受到诗仙和诗圣两位大佬的齐声夸赞,说明贺知章的人缘很好。
《旧唐书》里是这么写:“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就是这样一个爱喝酒爱热闹爱提携后进的文坛大佬,其实在官场上并不是一番风顺的。
他虽然年少时就已经有诗名,但直到三十六岁才中举,而且一下子就中了状元,据说是浙江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位状元。
但这位状元之才,并没有登堂入室进入朝廷的顶端,只是被授予国子监教员的职位,接着又在掌管礼乐祭祀的太常博士的职位上干了二十七年。
虽然还是千杯不醉,虽然还是文思泉涌,但鬓边的情丝化作了霜雪,贺知章也不想再争再抢了,他只想再混几年安安稳稳的退休养老。
但这位不争不抢的老好人,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他被名相张说看中,进入唐代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和学术研究中心——丽正书院工作。
丽正书院不是一座简单的书院,除了藏书和修书的功能外,最大的目的是储备和培养国家人才。
此时的贺知章,在仕途上开始青云直上,先是升为四品太常少卿,接着是礼部侍郎,而后是太子侍读,最后是工部侍郎,一干就是十六又被任命为三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相当于现今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老顾问。
他的人生虽然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期,但是,他不仅不故作清高、不会整天跟人摆架子,甚至还有些小淘气。
最能反映他性格的,是“攀梯劝退少年郎”的逸事。
这个事呢,发生在贺知章担任礼部侍郎的时候。
那一年,皇子李范暴薨,按照祖制,皇宫中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
据当时的习俗,出殡时需要有牵引灵柩唱诵挽歌的挽郎。
而皇族宾礼中担任挽郎的,通常是当朝贵族子弟。
这些官员子弟中,只要充当过挽郎的,等到治丧完毕,档案就会被移交到礼部,等待分配提拔使用。
但挽郎的名额有限,正所谓僧多粥少,所以,那些当官的人家都会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接下这个美差。
贺知章时任礼部侍郎,挑选挽郎的任务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他的身上。
可是,贺知章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豪爽好客、宾朋满天下,又喜欢喝酒,什么事都不拘小节,所以,挑选挽郎这种别人看来是美差在他看来小事一桩的事情,随手一挥,任性挑选了一番。
这导致很多已经打通了关系的贵族子弟落选。
大家都对他心怀不满,
后来这些贵族子弟便聚集在一起,打算到贺知章的礼部找他说道说道,不给个一二三绝不善罢甘休。
这些膏粱子弟平日里骄横惯了,他们聚在一起喧诉,堵着礼部的大门,大声嚷嚷着要求维权退款,跟菜市场似的,场面极其尴尬。
贺知章这才知道事儿闹大了。
当然,他是礼部尚书,如果用强硬手段进行驱散也没什么,但他是个老好人嘛,是个名人嘛。
谁还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这种事他年轻的时候喝多了也干过。
他很体量大家的苦衷。
他很想出去跟大家解释一下。
可是,作为一个从酒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贺知章也知道,这帮喝了酒闹事的家伙,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就这么出去,估计揍一顿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他便找人在院墙上架起梯子,爬上去。
他趴在墙头上,向外面那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贵族子弟解释。
结果,他的解释,把事情闹得更大。
他竟然对这些贵族子弟说,“兄弟们,你们都回去吧,皇帝陛下的生育能力是很惊人滴,那帮老王爷小皇子都快把长安塞满了,所以,机会还是很多的嘛。而且,我还听说宁王也快不行了,下次我一定给你们安排。”
宁王是唐玄宗的兄长。
按照大唐律例,他这是要被砍头的。
但贺知章在大唐德高望重,很多皇子都是他的学生,也没人跟他较真儿。
而那些贵族子弟一听这话,居然真的被说服了,纷纷散去。
结果,没多久,贺知章爬墙这件事在京城中纷纷扬扬地传开了。
可是,贺知章也被调离了礼部,前往工部任侍郎。
老先生还是蛮可爱的嘛。
三
但是,站得越高,越是如履薄冰,走得越远,越是心慌。
贺知章真的累了,他想回家,回到离别五十年的家乡,跟亲人在一起。
那里有山有水有树林,是他向往的生活。
他向唐玄宗请辞,理由是自己年纪大了,无法再胜任工作,怕辜负圣恩。
面对苍苍白发的贺知章,唐玄宗虽然心有不舍,但又不能不答应他的辞别。
他为贺知章亲自举行了一场欢送仪式,满朝文武全部参加。
大家送别的,不仅仅是一位诗名卓著的文坛前辈,更像是为盛世大唐的一场告别礼。
山一程,水一程。天宝三年,已经八十六岁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越州永兴,也即今天的萧山。
最美是家乡。
返乡后的贺知章,每天除了吃饭、休息外,便会拄着拐杖,带着仆人,到那些熟悉得几乎陌生的村里村外闲逛。
家的附近,便是镜湖。
他常常伫立在湖边,看着眼前湖面上荡起的涟漪,想起他这些年在长安城里的宦海起伏,感慨万千。
故乡的一切都变了,只有在镜湖,还保存着年少时的记忆。
有一天,贺知章像往常一样来到镜湖边。
当他望着湖面回忆年少时那些青葱的岁月时,迎面跑过来一群孩子。
孩子们都是周围村子里的,他们发现这位老爷爷很陌生,最近又常常在湖边发呆,便产生了好奇心理。
贺知章穿着一件丝绸的衣服,腰上挂着玉佩,孩子们觉得这位老爷爷一定身份高贵,所以他们虽然都围了上来,但没有贸然开口说话。
这时,贺知章随行的仆人怕孩子们吵到老大人的思绪,想要将他们赶走。
不料,却被贺知章拦住了。
贺知章不仅没有觉得这些孩子无理,反而很喜欢这些孩子。
他主动走上前,摸摸这个孩子的脑袋,又摸摸那个孩子的小手,慈祥地问他们都是谁家的孩子,都有没有上私塾?有没有念书?
孩子们见这位老爷爷如此亲切,就不再像先前那般紧张,开始叽叽喳喳的问起话来。
一个孩子问他,老爷爷你是谁呀?以前怎么没有见过你呀?你在镜湖边做什么呀?
贺知章笑着说,我姓贺呀,我就是喜欢这镜湖的水,所以在湖岸上看看风景吹吹风。
孩子们见贺知章,说话态度温和,胆子更大了,又问道,贺爷爷,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贺知章用拐杖指了指自家的房屋,说道,你们看,湖边那边的房子就是我家,我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呀。
其中一个孩子听后摇了摇头,非常认真地说,爷爷你骗人。
贺知章的仆人见孩子,如此无礼,马上呵斥道,你小小年纪,说话怎么如此放肆?
贺知章急忙挥了挥手,让仆人闭口,亲切地俯下身子,对那个小孩说,你为什么说我骗人呢?
小孩子受了惊吓,小声说,因为我娘跟我说,那个房子是贺家,贺家出了个贺老爷,年纪轻轻就到长安做大官去了。我娘还说,皇帝让他留在宫里给太子当老师教太子读书。想必那位贺老爷很年轻的,可是老爷爷你的胡子都已经白了。
贺知章听后笑着说,我就是那位贺老爷,曾经我也很年轻,可是,在长安待了一年又一年,如今就变成白胡子的老爷爷了。
孩子们半信半疑地看着他。
贺知章微笑着说,你们听我说话,是不是跟你们一样,都是越州口音呀。
孩子们听后,非常开心地点了点头。
这一次的经历,让贺知章感慨万分。
他回家后挥笔写下了回乡偶书,借此抒发自己回乡后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镜湖水波澜未改,看水之人早已白发横生。
在缺失的那些时光里,贺知章不禁感慨,自己已成为故乡的陌生人。小儿们问我从哪里来?故乡终已成为记忆,自己也消失在过去的时光里,再也回不来了。
既然回不去,就不必苦追寻了。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幸运的是,在生命最后的短暂时光中,还得以与故乡的山水相亲一场,于愿足矣。
然后,贺知章平静地闭上双眼,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