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古村与渔梁坝
渔梁古村,位于徽州古城东南约一公里处,中国传统村落。在古代,渔梁是徽州城的重要水路码头之一,徽州与杭州、南京、上海等外界的联系全靠新安江这条唯一的黄金水路。渔梁村因紧靠新安江而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曾经是商人、水手、脚夫云集之处,也是各类货物的中转之地。辉煌一时的徽商抵钱塘、下扬州都要从这里起步,堪称徽州商人“梦开始的地方”。
这也是我第二次来到渔梁,同样又是来补课了。三年前重点放在了渔梁坝,竟然忽视了渔梁古街,没有认真看完。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这不,Iam back!
此次遇上了大雾笼罩,江面几乎全都看不见。前行不远,一个亭子前有几方碑刻。
残碑,只剩下了顶部“本府正堂龚示”与双凤朝阳图案,恭示内容就不得而知了。
“放生池”碑。看来此地旧时是一个放生的场所。
这块石碑则相当于一块禁碑,在放生池捕捞可是要遭到重打三十大板外加监禁一个月的惩罚...
李白问津处。稍后详解。
下有石阶通向江边。
莫非这就是李白问津之处?
继续前行,路边有依山而建的“白云禅院”。禅院采用徽式建筑,也算是一齐了。
白云禅院,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白云禅院枕山、环水、面屏,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后壁山崖裸露,岩石嶙峋,间以细泉滴露,俨然一幅天然立体的山水画图,吸引了众多明末清初画家在此居住作画,最为有名的当属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渐江。现建筑为
渐江(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舫,字六奇、鸥盟,为僧后名弘仁,自号渐江学人、渐江僧,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是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
忠护庙,又称九公庙,始建于清初,供奉汪华第九个儿子汪献。据记载,“汪献早逝无嗣,宋封其为忠护侯,淳熙年间郡人念公爱子,特为立祠。因祠颇着灵异,古代舟行浙江者必祀之。”忠护庙占地面积124平方米,三进三开间,面阔10米,现仅存主院。大门有八字照墙,砖石结构门坊。
上端有“敕封”篆字匾
街道中间用鹅卵石以规整的鱼鳞图案铺设,两边以石板镶边,俗称鱼鳞街。据说整个渔梁村中间高两头低,形状就像一条缓缓游动的大鲤鱼。
左边有高大门罩的是“思政堂”。
“思政堂”建于清初,是一家商贾门第。门罩砖雕是其最大建筑特色,采用了徽州镂空立体砖雕手法,人物故事情节栩栩如生。
门罩左右侧下端各有砖雕狮子一只。比较好玩的是,无论左边的公狮子还是右边的公狮子,都各自带有一只小狮子,实现了男女平等;同时,生二胎也顺应了国家号召,觉悟不错。
门罩上坊雕刻以花鸟、蝙蝠为主。
砖雕的坨墩,方寸之间仍能辗转腾挪,人物故事栩栩如生。
最后是下坊,雕刻的是三国演义故事人物,寓意要重德重义。
渔梁老街的房子基本为旧式门板店面,重楼挑檐,鳞次栉比,古韵浓厚。其最有特色的一点是“亦店亦宅”,有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和坊宅混合式等等,这与其商业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整个村子以条渔梁古街为主脉,两边深巷密布,就像鱼骨架一样。
这条小巷子通往江边的渡船头。
狮子桥,始建于唐代,原名“施氏桥”,由最早居住渔梁的施姓家族所建,后取谐音“狮子桥”,以示吉祥如意。该桥下为单孔石拱桥,上面有桥亭与过街券门相连接。
这位大哥不知啥事乐成这样,也许是渔梁的生活太过写意了吧...
两只不愿早起的懒猫
狮子桥上游,往上可以走到昌歙线公路。
下游有石级可下到江边。
从下面回望狮子桥,桥拱高耸、造型美观。
此处江边就是著名的“渔梁八景”之一的“练溪钓隐”。
再往前,就到了巴慰祖故居,安徽省级文保单位。故居位于中街,坐北朝南,占地1188平方米,三进三出四天井。前进为客厅,清代建筑;中后进为居室与书房,明代建筑。巴慰祖故居也是渔梁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
巴慰祖(1744-1793年),字予藉,一字子安,号晋堂,一作隽堂,又号莲舫,徽州歙县渔梁人,清代中期著名篆刻家。其篆刻深得汉印精髓,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存世。
来得太早,门还没开,只有在外面看看。此宅已经巴氏后裔精心修缮,现做“巴慰祖故居博物馆”,里面摆放有康熙帝送给巴慰祖爷爷的“莲淑长春”匾额和乾隆帝赐予巴慰祖的“星璨南天”匾额,十分珍贵。
笼中鸟。你们真的是爱鸟么...
此宅门口挂着“巴道夫运输过塘行”匾,也是一座典型的前店中坊后宅式建筑,主要经营茶叶兼营其他杂货。“巴道夫”,当然是主人家名字了。“过塘行”,意思是货物中转批发店之意。
老牛还以为这是家搞水路运输的商行呢,汗...
姚家巷
同样通往江边。
渔梁村的老房子保存之好有点出乎意料。
又到雾气弥漫的江边
这座有马头墙的建筑从外表一眼就可判断是祠堂,果然,姚家祠。外表明显被改动过,门廊的墙是后来加上的。
大梁雕刻“双凤朝阳”。
两端立柱有爬狮撑拱,破坏严重。
门前晾着梅菜干。一般人印象中,梅菜当然是广东梅州特产。其实不然,我去过的大部分山区地方,百姓都有晾晒菜干的传统,所以这应该说是中国人的传统吧...
重回渔梁街。立即见到一座祠堂--崇报祠,现做渔梁坝博物馆。
崇报祠,又称坝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进二天井,是为缅怀修建渔梁坝的有识之士而建。
享堂前天井左侧立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重修渔梁坝题名碑和严禁货物上坝的禁碑各一方。
另有一块残缺的禁碑。
三进寝堂,堂匾为“功垂千秋”,祠内供奉汪华、宋济、袁甫、赵希愬、张祯、陈理、彭泽、朱廷梅等历位徽州长官排位。
休闲广场
古街东边入口,有石阶可下到渔梁坝。
沿河滩边行走。
渔梁镇的民居皆依江而建,下面有石头堆砌的基础,也有些做成了吊脚楼。
红色的水草。
有点像贡多拉的小船。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也是徽州地区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素有“江南都江堰”的美誉。据考证,早在隋末唐初(公元618年前后),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而这项工程的带领者,就是我之前在古徽州的帖子里多次提到的一个人--江南汪姓始祖、“越国公”汪华。汪华徙新安郡治于歙县,并筑坝截流,为水上军需民用。汪华这个人可真不简单,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为保境安民,汪华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不但保证了这一地区相对的和平安定,也极大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融合;武德四年,为了促进华夏一统,汪华又审时度势,不计个人得失,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从而也避免了生灵涂炭,确实是一位大智者,死后被唐太宗赐谥忠烈。此后,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袁甫复指挥江东,乃委派本州推官赵希恕督办渔梁坝修建事宜,得闽工甚精,开始凿山取石;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尽去坝心灰沙”,成为全部砌石的重力滚水坝,此后又曾多次修茸;明万历三十三年(1670年),重建渔梁坝,有修坝记事碑可考。据此,渔梁坝前后历经1400年历史,属古代石质重力溢流坝。
渔梁坝,2001年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渔梁坝整个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坝上下水位落差约2.9米,横断面呈不等腰梯形。坝面偏南设置左、中、右三道水门(泄洪道),全坝自北向南依次降低,左边水门长年流水,中、右水门则既防涝又防旱,因此江水大部分时间从南方流下,设计十分科学、巧妙合理。坝身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坝面采用花岗岩石料,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 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钉”,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
渔梁坝的建成,将练江水分为上下两段,上游水位较高,可保证古城区生活生产用水;同时,水流相对平缓,也利于摆渡以及下游的水路运输,为徽商外出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上坝细观:条石之间以石键相连,还有竖向的石钉,十分牢固。
坝上这些就是徽州地区著名的摇橹船了。
古镇居民仍然日复一日在江边清洗衣服,似乎岁月从来不曾改变...
思考狗生的小土狗...
从侧面看,又像是一尊狮身狗面像。
可以一览江边美景的客栈。
最后,来几张从对面紫阳村高处俯瞰的渔梁坝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