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宋家丰洞,乾隆废太子避过难?——风洞里的诗

风洞里的诗
尔也
宋家丰洞,位于永兴镇丰泉村境内。沿主洞进约400米处有“八个台”,犹如洞中小山。再走二三里,有后门可出洞上山。另有一支洞,洞顶有“天星眼”,可望见洞外景色。
——京山市人民政府网▪自然资源

京山自行车运动协会探险丰洞

京山县永兴镇丰泉村有一个宋家冲,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令人颇觉怪异的是,山冲的平地上突兀着一个如尖馒头似的宋家尖山,海拔187.5米,相对高度124米,之于周围的小山包可谓鹤立鸡群。更令人惊诧的是,其他山上由于土层薄只有一些稀疏的荆棘灌木,唯独此山松柏葱茏,一峰独秀。尤为奇特的是山脚有一人们称为“风洞”的溶洞,洞口上方嵌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镌刻着“宋家丰洞”的石匾。
传说乾隆的废太子曾经在风洞里避过难,“宋家丰洞”四个字是乾隆的御笔。洞内幽深宽敞,倒垂着不少奇形怪状的石笋,还有龙床、龙枕、八卦台等景点,比空山洞大多了。
据说此洞通天门白湖,但从没有人走到过尽头。还有一股泉水从洞内汩汩流出,汇成了灌溉宋家冲、刘家冲千亩良田的丰泉河。灵山、秀水、奇洞,宋家尖山可谓钟灵毓秀独领风骚。
古人之所以命名此洞为“丰洞”,意谓有山有水乃丰腴之地,其实这里是永兴地区最穷的地方。因为喀斯特地貌渗漏严重,保不住水肥;碱性重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加上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盘剥压榨,老百姓苦不堪言。
因为无“丰”可言,人们自然想到“风”了,在动乱的年代,一旦风吹草动,男女老少立即钻进洞里避难,躲过了一次次劫难,这是唯一的优势,故“风洞”越叫越响。
已故现代著名哲学家金隆德先生就出生于这个风洞外的宋家冲,估计也是搭上了奇山怪洞的脉气,因为宋家尖山曾经是他家的祖山。
1978年9月,我带着学生到宋家冲“学农”,学生们吵嚷着要去看仰慕已久的“风洞”。山区溶洞多,不算稀奇,我没有表态。倒是所住房东一句话撩发了我的兴致,他说里面石壁上有不少“躲反”(避难)的人题的诗,由于洞内潮气大,墨瀋不干,就像新题的诗句。于是我应允了学生的要求,与兴高采烈地拿着煤油灯和蜡烛的学生们走进了风洞。洞很宽敞,巨大的钟乳石奇形怪状,密密麻麻的蝙蝠扒在上面,一动不动,就像一层“爬山虎”。阴风阵阵,泉水幽鸣,烛光摇曳,顿生恐怖。走了约两三里路还不见尽头,也没见到什么诗,只有倒垂的石笋像狰狞的怪兽,令人悚然。乘兴而来的学生早没有了兴趣,特别是女生吓得往回跑,我也怕出什么事,于是决定不看什么诗了,急匆匆地将学生带出了风洞。
以后也常听人们说那里面有“诗”,看了的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些所谓的诗,之于我这个没有考古兴趣也不敢“深入虎穴”的人一直是个谜。直到最近看了易本烺先生的《云杜故事》才真正见到了那些诗。易先生不愧为文史学家,他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为我们保留了明末清初古人留下的真迹。请看《云杜故事》卷十七的记载:
风洞题诗
吾里西三里宋家冲,有山曰尖峰。其下有风洞,传为昔人避难之地。石多留字迹,未之详也。咸丰壬子十月粤贼犯汉阳、武昌,居民闻警。有探游此洞者,予子侄辈索笔录其所题而归。约五六通,兹择其佳者存之。一为钱士龙七律一首,题云:大明崇祯十五年壬午岁二十四日,李贼破襄阳,复陷荆州,又荡我承天,时戎马云集旬日。前乡人避难此间,余欲进不果。至是,复率侄某人入此,遂拈笔题七言律诗十一首。前村钱士龙。
风雪吹沙烟草微,
寒云飘泊欲何依。
圣主徒切干城望,
烈士空怀日月晖。
谷隐男儿天问老,
岩栖子女露行稀。
处处风声兼鹤唳,
谁扫群凶壮国威?
按:叙云十一首,今只存一,无粘连句,亦不甚工。第明季,吾乡绝少文士,钱君能作韵语已为少得。且语意亦见伤时忧国,可取也。”
钱士龙的这首诗最可贵之处是十分准确的交待了这次“躲反”的具体时间,即崇祯十五年壬午农历十月二十四日。
李自成的部队攻打京山、钟祥、天门等县,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崇祯六年(1633)冬,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率部进入豫西,南破郧西、上津等地,首次进入湖北,多次逼近京山县境,县城戒严。
第二次为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部攻占宋河,烧掠后撤离。
第三次是崇祯九年(1636)张献忠部破应城,大队人马乘胜前进,准备攻占京山城,后为明援兵所阻而退。
第四次为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正月初一早晨,李自成大军攻占承天府一一钟祥。据《县志》记载,那年腊月三十晚上,京山下了一场罕见的雷阵雨。大年初一上午,知县得知承天府失陷的消息,即带兵勇弃城逃跑,李自成兵不血刃占领了京山县城。李自成在攻占承天府、京山县后,又乘胜攻占了天门、潜江、云梦、黄陂、孝感等县。稍事休息,即挥师北上。1643年2月占领西安,建立了号西京的大顺政权。
看来,钱先生到风洞“躲反”题诗的这一年是壬午年十月二十四日,可见在李自成攻占京山前一个多月,就已经风声鹤唳了,可能也有打前站的侦查小部队骚扰。短短的几年,李自成部就四临京山,能不烧掠抢劫吗?人们早已成惊弓之鸟,一有动静,就躲进山洞,可见这几年,老百姓没有过一天太平日子。
易本烺觉得钱先生的诗不怎么工整,也不见“粘连句”,因为那时候读书人很少,能够说几句“韵白”就挺不错了。可贵的是钱先生记录了战乱的具体时间和人们对动乱的恐惧和怨恨,为后人保留了历史。钱先生自称“前村人”,宋家冲北面的湾里直到现在姓钱的都很多,估计他就是本地的一个有钱的人。
易本烺先生接着写道:
一为李钱五律二首,题云:清康熙甲寅避居此处,因题二律,后有作者亦和之否?
戎马何尝定,
纷纷入谷行。
终知山有腹,
便倚石为城。
火聚星初落,
光分雪偏晴。
梦魂栖不住,
喧畏老农惊。
万户同兹宅,
千岩尽受廛。
重门深接巷,
曲径细通泉。
灯火长空月
乾坤不晓天。
此生穷达处,
造化岂无权。
(世佳李钱草)
一为谭津绝句,题云:甲申民变至甲寅,讫三十年。有复睹汉宫威仪之机,予与世佳同居此间,书此记之。
曾经戎马几何年,
讵识洞中别有天,
高台变作村邻舍,
鸡犬声闻灯火连。
(鹿柴谭津)
李钱和谭津二位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鹿柴”是何处也难以考证,可能不远吧。来风洞避难是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距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甲申(1644年)之乱已有三十余年。既是汉奸又是乱臣贼子的吴三桂,引清入关后又反清挑起战端,于是康熙御驾亲征平“三番”之乱。当时的主战场在湖南,肯定波及湖北,京山地区也不得安宁,风洞又成了老百姓的避乱之所。
宋家冲风洞关于乾隆的废太子避难,乾隆亲笔题字的传说都是虚无缥缈不可信的,只有题在洞内石壁上墨迹永远不干的这几首诗是真实可靠的,是它记录了历史。
2021.1.1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