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篇——三阳合病
阳明四十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见下利,此太阳表病不解,木贼克土,胃腑不容而下利也。其脉不负者,此为顺也,是仍脉大之义,病仍在阳明。其脉负者,此为失也,是脉变弦也,病传少阳也。负者,互相贼克之名。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此因下利,亡津土燥,故阳明太过也。滑为宿食内阻,阳气外格,数为气逆不降。当下宿食,宜大承气汤。
2 不负为顺,负者为失。这个“失”是什么理论,只是相互贼克,这二阳合病,一定是在太阳表闭的基础上合病,少阳为经,没太阳不解,不会少阳经郁。太阳不解三日,会有阳明与少阳合病。阳明当令,则太少无权这句话,黄师应就是从此条提纲得出来的。这个脉负者,也未必是少阳之弦。从阳明太过与宿食来看,此只会顺不会失,失只是一个太阳不解阳明未实的变象。阳明与少阳合病的基础,是有太阳之外闭。所以失者,已传少阳经,就是已过阳明,就是少阳柴胡类证了。
3 阳明四十一,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没有太阳表闭,哪来阳明与少阳合病。如不作表病,那作胃逆而遏甲木,互相贼克,那就不能称“少阳合病了”。那就是一个心下痞硬满的证了。现在看来,阳明与少阳,不仅在胃土逆与胆木贼五行的的生克,升降的生克,还有外感经症上的互克,真的是全方位的。
阳明四十一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1 太阳传阳明、少阳,阳明不实,而太阳、少阳之经邪未解,是为三阳合病。
2 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上关上者,少阳贼克阳明也,胆胃二气,郁于土位,故见上关上。不可误以为盗汗。
三阳合病,外有表闭之浮,内有少阳之贼,阳明胃腑不实。阳明阳实,阳明当令,则太少无权也。此太阳表闭不解,阳明腑郁不实,因有少阳之贼。
少阳贼克,阳明内郁,土气困乏,则欲眠睡,外感阳盛,经阳外蒸,故目合则汗。是因外感,阳明内郁,是因少阳贼克,而阳明不实,则三阳不解。是因少阳,则欲眠睡,是因太阳,目合则汗。(经阳外蒸之汗,不可误认为盗汗,观阳明七十四)
论;本条师解胆气候于左关,胃气候于右关。319页,十八难;又解,肝脾见于左关,胆胃见于右关,此也为肝脾左升胆胃右降之理,也为肝胆属木之理,也为木郁贼土之理,故胆又言左关,又言右关之论,并不矛盾。见于右关,上关上,必郁甲木,见于左关,上关上,必肝脾不升,脾不升胃必逆,此未入三阴,故言胆左关位,胆本位于左,肝胆同气。此外感三阳合病浮大,胆胃不降之上关上,与内伤三阴湿寒之上关上(肝脾)不升之区别,虽关位同但理不同。浮大上关上者,太阳之浮,阳明之大,上关上者,土木之郁,出于关高于寸,或关高与寸浮平,或按则关高于寸浮。(虚证是出于关高与寸,因寸沉也)
阳明四十二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多出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 脉阳微,是寸口微浮之义,而汗出少者,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亡津而阳亢,是为太过。阳脉实,是浮数浮大之义,因发其汗,汗多出者,亦为太过,亡津而阳亢也;阳亢太过,则阳绝于里,阳极盛而无阴匹也。汗多太过,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 阴阳之要,阴平阳秘。汗出多亡(津)阴而阳亢,阳绝于里也。阳盛于阳明,阳明独盛,无阴之匹,故孤阳独绝也。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3 本条就是告诉你;汗出少则可自和,汗出多则亡津阳亢,阳亢无阴之匹,则阳绝于里;承接下三条提纲,阳亢太过,伤及太阴,伤及少阴,伤及厥阴。大承气汤,急下泄阳以救阴。
论;现代阳明腑证如果看西医,西医没有这种阳亢的理论,即使看中医,当今中医也没有必个敢下的,且患者也没有找中医治的了。若不知用承气速下,此会不会转变成别的病,或被称为急性胃癌,余觉完全会。现代大便不通,是有通下之法,而热燥阳结怎么办,一直用抗生素压制,直到压不住,热到胃腐烂,或热到伤及三阴之脏,热伤脾脏,热伤肾脏。此为阳腑之热,人身热量最盛之地,此热非大承气而不能泄,此热是正气也,因外感内郁而变邪热也。此病脉大脉实,重按沉缓有力,是为脉证,不是虚脉。
阳明四十三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1 脉浮而芤,浮为阳亢,芤为阴血内空。浮芤相抟,阳亢阴枯,阳无阴匹,阳绝于里也。阳盛阴枯,独阳内绝也。重申上条,亡津燥盛,阳亢太过,芤为阴绝,则阳绝于里也。
2 阳亢从阳明而绝,阴枯从少阴而绝(下利之义),(阳明伤及三阴,少阴急下三条即是)后学少阴则知,但人死者仍是中气之败。此只是从本条亡阴亡阳相对论。
3 阳旺不藏,因阳亡阴枯也,故脉浮而芤,阳亢之象又对比,三十与三十一条,营伤瘀结,脉弦涩微,阴枯之象也;四十七条,阳亢伤阴,则为阳明瘀血。阳亢伤阴,是为新伤热瘀,故抵当汤能下。
阳明四十四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是非表证,乃胃气之实也。汗之愈亡其阴,燥屎阻其胃火,阳腑阳亢,伤及太阴,故腹满痛;若是阴亡,则成死证,故当急下之。
此下三章与少阴急下三章,彼此互文,是阳明之阳亢而伤阴者。阳未盛而下早,则亡其阳,阳已亢而下迟,则亡其阴,故有缓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条。此与少阴六七日,腹胀不大便章义同。
1 此为阳明腑实,反误以为太阳病表证,当下反汗,是实其实,故阳亢至极,伤及太阴,则腹满痛,故必当急下,若失急下,则成上面几条,脉浮而芤,或弦微涩,阳绝于里,腹满痛者,阳明之热伤及太阴也。迟则阴亡,而成死证,故必急下之。602页,急下三证,腑热内蒸,烁及三阴,腹满痛者,此为伤及太阴,453页少阴四十四。
按;对比麻仁丸证,胃腑燥盛,轻则约脾,重则腹痛,胃腑阳亢,伤及太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