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 你问我答】怎样才能带好一个班?

鸣远老师:

你问我“怎样才能带好一个班”,作为一个当了几十年班主任的退休教师,我很愿意回答你这个问题。虽然这个话题很大,但我尽量简单给你说说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说到“带班”,我们可能会想到这个“理念”那个“原则”,还有什么“打造班级文化”“创建特色班级”,甚至连“品牌班级”的概念都诞生了,还有诸如“兵法”“绝招”之类的“秘诀”,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真理总是朴素的。根据我三十余年当班主任的体会,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带班的做法——多搞活动多谈心

先说“多搞活动”。

20年前,我带的初2000届3班的学生毕业之际,我为他们编撰了一本书《花开的声音》。这本正式出版的著作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其中,不但有他们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奋力攀登科学文化知识高峰的足迹,更有他们在铺满金色油菜花的乡间小道上追逐的足迹,他们在公园竹林里捉迷藏时欢快的足迹,他们在幽幽山谷间摸鱼捉虾后留在小河边鹅卵石上湿漉漉的足迹……每一个“足迹”后面都闪烁着本来就应该属于少年的欢乐。

而这些欢乐的获得,均离不开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所以,班主任善于组织(或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最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染。学生在一场足球赛或联欢会中获得的集体主义情感体验,是教师任何美妙而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集体活动,就内容而言,可以涉及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就形式而言,可以是学习交流、思辩讨论,但我更重视游艺娱乐、文艺表演、街头调查、远足郊游、野外撒欢……从教育艺术的角度看,多搞活动是通过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来获得并非淡化的教育效果。

再说“多谈心”。

有人曾对我说:“李老师,我读你的书,发现有一个词儿,你使用率特别高——‘心灵’。”是的,我给我的书取名也喜欢用“心灵”,比如《走进心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心灵写诗》《以心灵赢得心灵》《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但这远远不只是词语运用的问题,而是表明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所谓“教育”,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在学生的心灵上写出心灵的诗篇!

无论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还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都揭示了一个朴素的教育真理:好的教育总是也必须是面向心灵。

其实,所有班主任都会给学生谈心的,但一些老师的谈心对象往往只是犯了错误或有了这样那样问题(比如学习滑坡、心理失衡等等)的学生。而我这里说的“谈心”指的是和班上每一个孩子谈心。所以,我当班主任时,总是以学号为序每天轮流找学生单独谈心。这种谈心并非功利性很强的“教育谈心”,相反它在形式上更像是和孩子“随便聊聊”:你最崇拜的偶像?你喜欢欧洲杯的哪支球队?你最近读了什么书?甚至——你最近在打什么游戏?

这对班主任是一个考验,因为和学生谈心的前提是了解“这一个”学生的心灵,即他在想什么。所以我曾经说过,高素质教师还应是一位“心理学家”。面对每一个孩子(而不是笼统的“面向全体”)的教育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与艺术。

因此,班主任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惟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

多搞活动多谈心,我就靠这七个字带了几十年的班,总的说来,我所带的每一个班都还不错。“多搞活动”是面向全体,“多谈心”是面对个体;“多搞活动”是班级建设,“多谈心”是精神引领。双管齐下,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性教育与个性引导的辩证统一,尽在这七个字的实践中。

但愿我的上述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0年12月21日

—————————

——————————————————————

1.本茶馆不定期会有广告文案,我早有说明:《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请感到不适者自行离去。

2.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