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学语文
最近,钟南山院士的一段话刷屏了,成为了学习语文的注脚。
他说:“经过七十几年的学习,我觉得最大的体会是,第一,学好基本功,因为这个基本功对于我们来说,最基本的知识有了以后,你才能够往上走。而在基本功里头,学好语文是最关键的。学好了语文,才懂得如何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总结、进行综合。第二个,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学习基本知识,要有个好奇心,经常去考虑一下‘为什么是这样’或者‘跟事实有什么出入’。正因为有这样的话呢,所以我在整个后来工作的过程中,以及这两次的抗击冠状病毒的过程中,我都能够有这样的一个精神——对于一些所讲的东西,不见得相信,只要眼见为实。”
我们来理解这段话,还是要本着钟南山院士的原义,万不可断章取义。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四点:
第一,要学好基本功,只有有了基本功,才能够往上走。
这道理就跟建房一样,空中阁楼是不靠谱的,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才牢靠。当然,在学习基本功的时候,也有很多选择,我们要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不一定是鲁迅、牛顿这样的大人物,毕竟我们的学习也要循序渐进,一步登天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一位30年教龄的特级教师编写了一份学习材料,一位刚师范毕业的年轻教师也编写了一份学习材料,两位老师相比较,一般来说,谁更适合称“巨人”呢?
第二,基本功当中,语文是最重要的。
钟南山院士用了一个“最”字。但是,基本功可不止语文这一个方面,数学、物理、地理等方面都有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功。而不论数学还是物理、地理等其他方面都需要用到语文。这“语文”不仅包括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它更是一种语文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分析、总结。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借助“例子”来学习,学会了“渔”,自然能捕捉到“鱼”。这才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第三,要有好奇心,多问几个为什么。
很多家长与同学,在学习上也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不关心任务背后的为什么。这是机械的学习,像一条生产流水线,如“酒肉穿肠过”,“佛主”不会留心中。在电影《超体》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生命的唯一意义就一直在于传递已经学到的知识,除此再无更高的意义。”我们去上学,“学校是社会正式地将其逐渐积累的知识、信念、价值观和智慧传递给新一代人的地方。从非常实际的意义上说,这种传递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世界的未来命运以及每个学生的个人成功。”我们学习不能像个U盘,光拷贝是不行的,可惜很多同学一直在迷迷糊糊地复制粘贴,他们已经被“知识”淹没,失去了好奇心。我们要有好奇心,唯有如此我们个人才会提升进步,我们人类才能够开疆拓土,去发现,去发明,从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让生活更美好。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多问几个为什么”也是孟子所讲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的好奇心,不仅要向前看,看向未知,也要回头看,看向已知。我们的认知其实都是主观的,前人所认知的积累的,不全是正确的。古人相信“天圆地方”,而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宇宙浩瀚无边。黑格尔有句话:“健全的常识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方式,其中包含着这个时代的一切偏见。”我们要敢于质疑,以实践去检验知识,透过现象见到本质,不被外表所迷惑。
第四,有这样的一个精神。
这精神是什么?是人的一种修养。我们学习,从基本知识开始,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技巧与能力,再提升至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待人处世等,达到一定的境界。我们现在常常讲“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它就像兰花的香,需要泥土、阳光、水分、空气,需要兰花的吸收、转化、扎根、抽叶,这“香”可不是立竿见影而来的,而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而来的。拥有这样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学习所要追求的。
这些日子,因为疫情,我们呆在家里。但是,停课不停学,同学们都在积极的学习。我也没落下功课,网上的电子课本,配合特级教师曹鸿飞主编的《小学语文“1+X”联读》,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提升语文素养。
我反复听了钟南生院士的这段话,结合他的几点学习体会,我举个例子,简单谈谈我是怎么学习语文的。
语文是一个很成熟的学科了。在学习过程当中,想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实在的就是找到一套可靠的学习资料。学校老师已经讲得很好了,老师知道每个学生的优劣,能因材施教,能对症下药。但是,学而知不足,找一套课外的辅助材料也很有必要。我特别推崇“1+X”这个学习理念,因为学习需要有抓手,需要有落点,语文课文就是一个基础,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扩散。我以曹鸿飞主编的《小学语文“1+X”联读》为例,因为它“配合统编语文教材”,指向于“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分别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在《小学语文“1+X”联读》四年级下册中,与本课配套的联读是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崔道融的《溪居即事》、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这三篇诗词是按课文的调子来扩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活泼细腻的乡村之美。
比如说杨万里这首《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一、基本功
我们读懂这首诗,要有基础。这个基础既指词语的积累,比如说“情思”是什么意思,“与”是什么意思,“柳花”是什么意思,我们解决了字词的基本功,就能从字面上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但,光有这个基础还不够,我们还得有生活经历、阅历的基础,比如说“梅子留酸软齿牙”,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吃了梅子,酸酸的,牙齿都有点浮起来了。比如说“睡起无情思”,我们春眠不觉晓,夏天呢,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午睡了起来又是懒洋洋的感觉。再比如说“闲看儿童捉柳花”,柳花就是柳絮,儿童是怎么捉柳花的?
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吃过酸梅子,记得夏天午睡起来的软绵绵,看到过儿童捉柳花,自己也去捉过,那么我们来理解这首诗,就不仅从字面上理解了它,更从生活上理解了它。
虽然杨万里与我们相隔800年,但他的诗句依然新鲜,可以与我们那么的接近。杨万里写下了它,它记下了杨万里,一直保存流传至今,跟我们的沟通毫无障碍,我们见到了诗人800年前的一个生活小片段,充满生活趣味。
第二,往上走。
读这首诗,有了字词的基础,有了生活的基础,我们彻底理解了,了解了,但还可以往上走。
比如说,梅子留酸软齿牙。我们继续“1+X”延展开去。梅子是酸酸的,我们就可以想到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当年曹操率军征讨张绣,路上士兵都渴了,可是没有水源,怎么办呢?曹操就想了一个计策,说前边有一片梅子林。将士们听到梅子,酸酸的,口舌生津,直咽口水,终于坚持到了有水的地方。
比如说,芭蕉分绿与窗纱。这个完全拟人化了呀。芭蕉把绿色分给窗纱,不就是童话故事么。从日常生活状态,转到童话故事状态,我们不又延展开去了吗?同样是望梅止渴的故事,到了元朝王冕手中,也变成了一个童话: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天下大乱,梅先生为了躲避灾祸,到山林里隐居起来。曹操领兵打仗迷了路,天气又炎热,将士们非常口渴,可没有水,曹操希望见到梅先生,帮忙解渴。梅先生知道了这件事,把家里人聚集起来,商议说:“老瞒(曹操)垂涎汉室天下,人们都不愿意帮助他,我们家世代清白,千万不要跟他说话,免得跟他扯上什么关系,坏了我们的名声。”最终,梅先生带领整个家族,都躲了起来。所以,曹操和将士们才没有吃上梅子呢。
再围绕曹操去讲梅子,还可以讲到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次见面,曹操颇不得意地向刘备讲述了望梅止渴的故事……
第三,多问为什么
吃了梅子为什么会软齿牙?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去进行回答。
夏天午睡刚起,为什么会“无情思”?这也可以找到科学的答案。
柳花指柳絮,柳絮真是柳树的花朵吗?不是,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哦,它飘啊飘,为什么叫柳絮呢?
按钟南山院士七十几年的学习体会,小小一篇古诗,都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讯息。这样子学习语文,“1+X”,不仅有意思,而且一定有效果。
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不要追求立竿见影,实在是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情。我们要有方法地去日积月累。钟南山院士的学习体会,是一条学习之路。各位同学,现在出发吗?